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周瑜謝幕,孫權再也無力對外擴張,荊州局勢迎來大變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27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消滅黃祖,將勢力初步進入荊州,這完成了榻上策的第一步。

緊接著這一年的年底,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退曹操,則守住了第一階段的勝利果實。接下來,該進行榻上策的第二步了。

在曹軍撤退後不久,周瑜領兵繼續深入南郡境內,直逼曹軍在南郡最大的據點江陵。

在行軍過程中,周瑜避開了江北難行的沼澤地帶,沿著長江南岸行進,抵達江陵對岸,和曹仁隔江相對。

面對嚴陣以待的曹仁,周瑜並未立即渡江進攻。其原因則是本方兵力有限,畢竟主力部隊還在合肥和曹軍糾纏,在南郡戰場難以對曹軍形成壓倒性優勢。因此若想攻打江陵,必須先削弱曹仁的力量。

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周瑜盯上了夷陵。

當初曹操拿下江陵後,將南郡枝江以西分出來,單獨設立了臨江郡,治所就在夷陵。其目的則是將其作為荊州和益州的交通要道,為將來進軍益州做準備。後來劉備統治時期,將臨江郡改為宜都郡。因此,每個有志於跨有荊益的政權,都無法忽視這一關鍵地點。

周瑜對於益州也是有想法的,在擊退曹操後,他在魯肅榻上策的基礎上開始醞釀全取荊、益二州,兩分天下的宏偉計劃。若能拿下夷陵,則能提前為這一計劃佈局。

其次,當時夷陵守備力量極為薄弱,攻下夷陵輕而易舉。曹操在主力北歸後,進軍益州的計劃暫時擱淺,夷陵的地位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此曹軍在這裡只有數百守軍。

最後一點,則是周瑜打算以夷陵為誘餌進行打援,先對曹仁所部的實力進行削弱,再對江陵發起總攻。

巧的是,出身於益州且在荊州呆了不少年的甘寧也有同樣的想法,因此攻取夷陵的任務就落在了甘寧的頭上。

最終,甘寧只帶了數百人就拿下了夷陵,將俘虜的曹軍收編後,總兵力剛滿一千。

計劃進行得極為順利,因為很快曹仁就上套了。身在江陵的曹仁一聽夷陵丟失就坐不住了,立刻派五六千人去奪回夷陵。

這裡曹仁出現了一個失誤,因為最開始在夷陵安排了極少的駐軍,這就表明曹仁清楚在荊州轉入守勢後,夷陵的地位已經下降了。因此丟了也就丟了,豈能輕易以重兵馳援,一旦中了埋伏豈不是悔之晚矣?

不過這支援軍的兵力到底是甘寧的數倍之多,因此對他形成了極大壓力。曹仁軍在夷陵城外修建了高樓,對城內箭如雨下,將甘寧壓制得抬不起頭。

見這陣勢,士卒們都面無人色,不過甘寧卻淡定自若。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他是為了穩定軍心故意做出來的樣子,其實他內心還是擔憂的,因此甘寧派人將軍情緊急通知周瑜,請他發兵救援。

接到甘寧的求救信後,諸將大多認為不宜援救,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兵力太少,所以不能分兵。

其實這個理由並不能成立,周瑜雖然兵力不多,也就兩萬多人,但是曹仁的兵力又能多到哪去呢?

他們不願救甘寧,我想主要原因就是甘寧來自益州,而且加入東吳陣營的時間不長,在人脈交情方面有所不足,當初他初來乍到時遭到張昭的刁難就是一個體現。

如今甘寧牽制了曹仁數千人馬,在眾將看來,江陵的防衛力量已經削弱,正是進攻江陵的好機會。至於甘寧,乾脆把他犧牲掉好了。

但周瑜卻不這麼看,一方面他和甘寧關係不錯,當初甘寧就是他推薦的,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在野戰中給予曹仁打擊的好機會,也是當初的計劃之一,因此甘寧是一定要救的。

很快,周瑜兵發夷陵,曹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兵過半後連夜撤退,可在回江陵的必經之路上,他們卻發現大路竟然被木柴封堵住了。

原來呂蒙見曹軍騎兵多,因此用計提前在路上設定障礙,這就造成人可以過去但是馬匹卻過不去。曹軍騎兵為了儘快脫身,只好放棄戰馬步行撤退。

此戰東吳戰果輝煌,殲滅了曹軍三千上下,又俘獲了三百匹寶貴的戰馬,極大地提振了士氣。相反曹仁軍則遭遇重創,形勢已經極為不利。

如今,對江陵發起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在夷陵之戰獲勝後,周瑜全軍渡過江北,江陵之戰進入了最後的階段。

江陵之戰依然是聯軍的一次協同作戰,當時劉備提出,可以將張飛所部一千人交給周瑜指揮,同時請周瑜分兵兩千給他,他負責截斷江陵和後方的通道。

劉備說,一旦曹仁發現後路被斷,必然撤走,那樣江陵就唾手可得了。

計劃確實是個好計劃,即使曹仁不撤出江陵也無妨,只要聯軍能夠成功阻擊襄陽方向的援軍,曹仁遲早會成為甕中之鱉。

因此周瑜認可了這一計劃,雖然兩千換一千吃了點虧,但劉備的任務畢竟也很艱鉅。可他沒想到的是,劉備竟然玩了滑頭。

當初劉備說得很好,讓周瑜分兩千人給他,去截斷曹仁的後路,而劉備後來也確實派關羽去執行這一任務了,只不過很可能關羽僅僅帶了周瑜給的這兩千人。

也就是說,劉備雖然兌現了承諾,但是卻打了折扣。

那麼劉備的主力部隊去哪了呢?原來他是趁著周瑜和曹仁鏖戰的時候,去攻打荊南四郡了,也就是零陵、武陵、桂陽和長沙。

雖然這荊南四郡無論富庶程度還是重要程度都不如南郡,但對於缺少立足之地的劉備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

而周瑜這邊,一開始進展也不順利。最初吳軍還未完成部署,曹仁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準備趁對方包圍圈尚未形成時,先打他個立足未穩。

當時吳軍先鋒數千人來到江陵城下,曹仁命部將牛金率三百精銳發起突擊。然而雙方有著十倍以上的兵力差距,牛金寡不敵眾,很快陷入重圍。長史陳矯等人在城頭上見情況危急,頓時大驚失色。

曹仁當然不是故意讓牛金送死,他還有後續安排。他命手下牽過自己的坐騎,準備親自出城營救。

身邊陳矯等人連忙勸阻說:“敵軍聲勢浩大,銳不可當,不如捨棄這幾百人,您身為主帥萬萬不可以身犯險。”

可曹仁理都不理,執意披甲上馬,率領數十名親兵殺出城去。

待行至距吳軍先鋒還有一百多步的時候,一條河溝擋在曹仁面前。陳矯等人以為曹仁會在溝邊停下腳步,和吳軍對峙。不想曹仁卻越溝而前,徑直突入敵陣。

吳軍本以為勝券在握,根本想不到曹軍只用數十名騎兵就敢發起突擊,更想不到帶隊的將領居然是主帥曹仁,於是包圍圈竟被衝出一道缺口,曹仁趁機將牛金解救出來。

待回頭一看,敵陣內仍有部分友軍未能脫離險境。曹仁扭頭殺回,再次衝破了包圍圈。

只見曹仁勇不可當,連斬數人,吳軍膽氣盡喪,只好放任曹仁將其餘兵馬悉數救出。

不多時,曹仁返回江陵城內,見他得勝歸來,陳矯等人無不驚歎,稱讚說:“將軍您真如同天神下凡一般啊!”

身為主帥,曹仁以如此少的兵力進行冒險,看似非常不明智,但其實他有自己的想法。

在夷陵之戰大敗後,曹軍士氣極為低落,相反吳軍卻氣勢如虹,再加上兵力也不如對手,如果不做些什麼而是單純龜縮在江陵城內防守,遲早會被敵軍攻陷。而趁著對方立足未穩,用一次突擊來提振士氣,意義十分重大。

此時曹仁在暗,東吳在明,他是以有備攻無備,雖然看似以卵擊石,其實風險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相反定軍山下的夏侯淵則是敵暗我明,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劉備的監控之下,再加上兵力懸殊,他的悲劇就不足為奇了。

曹仁以一次精彩的個人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局面,也為這場持續了一年有餘的慘烈戰爭拉開了序幕。

江陵之戰是一場硬碰硬的對抗,當週瑜率主力抵達後,真正的較量隨之開始。

雖說兵法有云攻城為最下,但周瑜卻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江陵城中糧草軍械充足,靠打擊補給線迫使江陵投降是不可能實現的。

為了激勵士卒奮戰,周瑜親自跨馬掠陣,不畏矢石,不想卻被一支冷箭射中右肋部,傷勢嚴重,只好回營休息。

曹仁聽說周瑜受傷臥床不起,便抓住機會領兵出城挑戰。

此時形勢對周瑜來說極為嚴峻,如果他為了養傷閉門不出,在敵方的鼓譟下難免會生出主帥傷重不治一類的謠言,從而引起混亂,那對於全軍將是滅頂之災。後來司馬師在平定淮南二叛的時候,在眼傷的劇痛之下仍然不吭一聲,同樣是出於穩定軍心的目的

另一方面,軍中還有一位和自己地位不相上下且關係不睦的老將程普,如果因傷不能主持軍務,程普會不會趁機奪權,這也難說得很。

因此周瑜只好強行起身,帶傷巡視軍營,以激勵士氣,這才堪堪穩住了局面。然而此舉卻是在燃燒他的生命。

壞訊息仍在持續,因為負責“絕北道”的關羽根本無法完成預定任務。

提到關羽絕北道,這確實是江陵之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其實際成果如何,歷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有人認為關羽絕北道戰績輝煌,成功為周瑜奪取江陵創造了機會。而有人則認為其意義十分有限。

在我看來,關羽絕北道的意義確實被誇大了。

在現代戰爭中,有一句話叫做“戰報會撒謊,但是戰線不會”。也就是說,聲稱自己贏了沒有意義,關鍵看戰線的位置。這句話在古代戰爭中也適用。

為了援救曹仁,徐晃及滿寵領兵南下,和關羽爆發了漢津之戰,此戰勝負如何,史書沒有交代。

不過戰後,徐晃軍已經到達江陵,並和周瑜發生交戰,這就很明顯證明了關羽未能達到“絕北道”的戰略目的。

也許關羽在戰場上並沒有戰敗,但是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不也同樣是一種失敗嗎?

禍不單行的是,關羽的對手還不止徐晃一個,汝南太守李通也加入了戰局。雖然關羽設定鹿角,層層佈防,但李通奮勇向前,突破了關羽的防守,成功接應了曹仁。

另一方面,按照三國志專美傳主以及為傳主諱的寫作特點,如果關羽真的在這一戰中表現亮眼,為何他的本傳卻隻字未提呢?

誠然,關羽並不是消極作戰,也跟曹軍多位名將有過激烈的交鋒,但這卻不能掩蓋他的失敗。

而正是因為關羽經過苦戰,仍未能成功阻擊曹操援軍,因此才會判斷劉備只給了他不多的兵力,極有可能只有周瑜那兩千人馬,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這應該就是關羽絕北道的真相。

眼見江陵的戰局已經開始向著曹軍一方傾斜了,雖然雙方仍處於相持階段,但如今曹軍後方和江陵的交通線已經打通,只要曹操有心相爭,繼續派兵來援,或許周瑜就只能無功而返了。

然而就在這時,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孫權雙線進攻的戰略開始奏效了,雖然他主打的東線未能取得什麼成果,但卻間接幫助周瑜這一路打開了局面。

在赤壁新敗後,曹操元氣大傷,如今孫劉聯軍咄咄逼人的攻勢讓他意識到必須在東西兩線中做一個取捨。而曹操的最終選擇是放棄荊州。

孫權雖然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春季從合肥退兵,但是難保以後不會捲土重來,而合肥的重要意義曹操也不會視若無睹,他必須加強東線的力量。

而在荊州收縮防守,不僅能減輕自己的壓力,還有可能讓孫劉雙方在瓜分利益的時候反目。

這舍西取東的戰略確實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而這也和孫權在合肥一線製造的壓力有很大關係,他才是決定南郡之戰勝負的關鍵。

為此,曹操在建安十四年三月來到故鄉譙縣編練水軍,七月份進兵合肥。

當然,這一次曹操並沒有大舉進攻的打算,而是以威懾為主,在合肥設定地方官員並安排屯田後,十二月就引兵北歸了。

而這對曹仁所造成的影響就是他除了徐晃和李通外,得不到其他的支援了。此時曹仁所部損失慘重,再加上曹操的總體戰略發生改變,他最終被迫選擇放棄江陵。

經發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南郡之爭終於以東吳的全勝而告終,榻上策的第二步也完成了一半。

而這也是聯軍在赤壁之戰後取得的第二次重大勝利。至此,曹操失去了南征荊州所取得的絕大多數戰果。

戰後,周瑜因功被晉升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守江陵。這不僅是為了褒獎周瑜,也是為了跟劉備宣示南郡的主權,畢竟在南郡之戰中,東吳才是絕對主力,而劉備則去攻打荊南四郡了。

而此後的發展形勢也正如曹操所希望的那樣,隨著曹操方面的壓力大減,孫劉聯盟最初的蜜月期已經過去,雖然雙方還未直接發生矛盾,但聯盟已經進入了貌合神離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矛盾的最高峰是三郡之爭,雖然隨著湘水劃界暫時緩和,但並未徹底解決,直到進入聯盟全面破裂的第三階段。

雙方關係開始走下坡路正是從南郡之戰後不久,因為現在到了分割戰利品的時候了,無論如何處理都不可能讓雙方都滿意。

另一方面,戰後劉備表孫權領徐州牧,自領荊州牧,此舉的目的就是將孫權的目光引導到徐州去,同時表露出劉備對荊州的野心,這不得不讓周瑜開始警惕。

戰利品的瓜分要以戰爭中貢獻的多寡為標準,因此荊州的核心地帶江陵自然是東吳的囊中之物,而這就讓東吳在和劉備的交涉中佔了上風。

作為前線的最高長官,周瑜對於劉備始終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他雖然贊同雙方結盟,但劉備必須成為江東的附庸,不能任其壯大,他的立場不是“聯劉抗曹”而是“制劉抗曹”。從後來的局勢發展來看,他的做法是有一定前瞻性的。

身為南郡太守,江陵一帶絕對不能容許劉備染指,因此他的底線就是隻允許將南郡江南部分分給劉備。

於是劉備在長江南岸的油江口駐兵,並將其改名為公安,取“左公所安”之意,因為劉備是左將軍,所以人稱“左公”。

但並不是說僅僅把劉備壓制在長江之南就夠了,周瑜對他的防備還不僅侷限於此,劉備雖然在江陵之戰期間趁虛而入拿下了荊南四郡,但事後並未能完全掌控,而是被周瑜安插進了幾個釘子。

這種說法恐怕有些顛覆認識,因為傳統觀點認為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雙方在荊南四郡劍拔弩張之前,這裡都是劉備控制的地區。

不過我這麼推測自然是有根據的,因為根據《江表傳》記載,劉備後來所借的不只是南郡,而是好幾個郡。而劉備的勢力又沒進入江夏郡,因此這所謂的“數郡”只能說的是荊南四郡。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郡。(江表傳)

正因為荊南四郡並未由劉備完全控制,東吳也進入了此地,因此後來完全退出時,也就順手將其借給劉備了。

這就是周瑜防範劉備壯大的手段,那麼他具體在哪些地方插了釘子呢?我認為除了零陵郡以外,長沙、武陵和桂陽三郡周瑜都有安排。

首先看長沙,周瑜的幾處封地除了州陵在南郡以外,其餘下雋、漢昌和劉陽都在長沙。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即便後來將長沙郡交給劉備,孫權也是有所保留的,他又將漢昌從長沙郡分割出來,單獨設立了漢昌郡,魯肅和呂蒙先後擔任漢昌太守,可見戒備始終沒有消除。而這應該都是周瑜時期遺留下來的政策。

再看武陵,黃蓋曾擔任過此郡太守。由於武陵正式歸屬於東吳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後,而黃蓋在那時早已去世,因此他擔任武陵太守最有可能的就是南郡之戰以後,因為在此之前,這裡還是曹操的地盤。

至於桂陽,建安十四年(209年)全琮的父親全柔被任命為桂陽太守,因此可見東吳在桂陽必然也是有一股力量的。

這種現狀劉備是不滿意的,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襄陽是日後北伐的前沿基地,如今自己卻被壓制在長江以南,豈能有所作為?但周瑜比較強硬,他也沒辦法,因此只好親赴江東,與孫權談判,求都督荊州。

此舉令周瑜更加警惕,雖然身為主帥不能擅離職守,但他依然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闡述了其中的利害。

信中說道:“劉備乃梟雄,手下關、張亦是熊虎之將,不可能久居人下,不如趁勢將他羈縻在江東,用聲色犬馬消磨他的意志,讓劉備和手下諸將分開,由我來挾制他們對外攻戰。如果繼續割讓土地資助劉備,那麼他便會如蛟龍得雲雨,再也無法控制了。”

也就是說,周瑜希望用“美人計”等控制住劉備,屆時關、張等人投鼠忌器,自然得對東吳俯首聽命。

之前江陵之戰期間,張飛所部千人曾歸周瑜指揮,有了這段經歷,他有信心在將劉備控制住後掌握其部下。

雖然周瑜是否能掌控劉備部將尚屬疑問,但畢竟失去了主心骨,劉備集團肯定再難有什麼發展了,而東吳另一位老資歷的重臣呂範也持這一看法。

不過魯肅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應該接受劉備“借荊州”的請求。其理由有二,第一是曹操仍具有強大的實力,雙方的共同敵人依舊存在。其二則是東吳控制荊州時日尚短,在當地威望不如劉備。

孫權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採納了魯肅的意見,並透過和劉備聯姻對其加以籠絡。他的考慮大概有兩點。

第一是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大,當初投靠曹操的劉表舊部很多都轉投了劉備,而且被夏侯淵擊敗的雷緒在廬江混不下去以後也去投靠,說明劉備已經今非昔比。

第二就是曹操已經將軍事重心轉移到東線,這令孫權感到了威脅,他認為沒有力量在荊州繼續投入了,而不投入就無法壓制劉備。

孫權的這一決定是否正確我們先不討論,但多年以後,他對此是表示後悔的。

不過對於眼前的局面來說,借荊州一事確實起到了鞏固同盟的作用,至少推遲了矛盾爆發的時間。

連曹操聽說此事以後,也驚得筆都掉在了地上。由此可見,對於劉備的威脅,他和周瑜有著類似的認識。

至此,劉備基本獲得了南郡江南部分,以及荊南四郡除了漢昌以外的控制權。

至於江陵,周瑜只要還在一天,就不可能交給劉備。劉備因此還是無法在江北插足。

周瑜對劉備屢屢表現出敵意,這令劉備大為不滿,於是也打算給周瑜製造一點麻煩。

劉備在談判結束後準備返回時,孫權和十幾位臣僚一起設宴為他送別。宴會後,劉備趁其他人先行離開的機會,單獨對孫權說:“周公瑾文韜武略,乃人中之傑,觀其氣量之大,恐怕不能久為人臣。”

孫權自然不可能因為外人三言兩語,就對周瑜產生什麼猜忌之心,要防備的話,以他的政治手腕不用別人多說就能做得到,不過這也體現出周瑜和劉備之間矛盾已經很深了。

而周瑜方面,見自己的信沒能起到作用,這令他大感憂慮。如今借荊州已成定局,他無法改變,而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甚理想,他知道不能再拖了,是時候把那個宏大的計劃拿出來了。

為此,他親自去江東面見孫權,進言道:“如今曹操新遭挫敗,內憂外患,因此無力侵犯。請讓我和奮威將軍孫瑜一同進攻巴蜀,且吞併漢中張魯,隨後留他固守,與馬超結援呼應,我則返回荊州和您一起進攻襄陽,這樣進取中原就有希望了。”

周瑜提出這一計劃就是在踐行榻上策的第三步,最終達到“竟長江所極”的目的。而佔據漢中和襄陽後進取中原,則與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時周瑜佔據江陵和夷陵,攻取益州的跳板已經握在手中,西征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而且益州就在那裡,其主不能守,你不取別人會取,如果被曹操搶了先,形勢就非常不利了。而劉備也有可能先下手為強。

另一方面,這一計劃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推遲將江陵借給劉備的時間,畢竟不可能“越荊取蜀”。

最後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周瑜提出讓孫瑜同行。孫瑜曾在周瑜手下作戰,討伐麻、保二屯,兩人是有默契的,這樣一個副手肯定比程普好用。另外取勝後讓有宗室身份的孫瑜留鎮益州,周瑜本人則返回荊州,不會引起孫權的猜疑。

周瑜的計劃算是比較周全,但仍有兩點他沒有考慮到。

第一,如果在完全攻佔益州之前,馬超已被曹操擊敗,該怎麼辦?從時間來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如果東吳主力都去進攻益州了,那麼曹操從揚州一線大舉進攻怎麼辦?從後來的情況來看,這就是事實。

周瑜忽視了這兩點,也讓他的計劃產生了瑕疵,他確實有些急躁冒進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或許已經感到自己時間不多了,因此別無選擇。

不過如果不考慮周瑜的壽數,也不考慮全域性,單從區域性軍事角度來看,他的計劃雖然有一定冒險性,但同時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這也是周瑜軍事生涯中綻放出的最後一次光輝。

當時江東的將領中,除了甘寧來自益州以外,還有劉璋降將襲肅,此二人對於益州的情況非常熟悉,可作為先鋒嚮導。

另外,雖然後來劉備入川打了三年,但當時諸葛亮尚未展現出軍事天賦,劉備帳下包括其本人在軍事才能方面無一能與周瑜相比,因此若是周瑜統兵入川,花的時間會更少亦未可知。

這一計劃倘若實現,不僅有了對抗曹操的資本,同時也能徹底鎖死劉備未來的發展空間,使其只能侷促於江南一隅,到時候除了做江東的附庸別無選擇。

總之,周瑜的計劃從軍事角度來看有可能實現,但難度較大,因為有兩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必須在兩年內拿下益州,並且孫權要在這期間頂住曹操在東線的攻勢。

不過這一頗具進取性的計劃還是得到了孫權的首肯,周瑜得令後立刻返回江陵,打算為戰爭做準備。

然而就在回程的路上,或許是因為多年的操勞,又或許是因為一年前的箭傷尚未痊癒,總之他的身體先支撐不住了。

得知自己命在旦夕,周瑜一邊感嘆天不假年,一邊用最後的精力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對後事做了安排。

他著重提出,曹操仍是最大威脅,但劉備也不可輕視,荊州局面複雜,需要一名良將鎮撫,而最佳人選就是魯肅。

之前魯肅在軟禁劉備一事上和周瑜有不同意見,但周瑜依然推薦了他,這不光是因為他和魯肅關係好,更因為魯肅是最合適的。

魯肅不光才幹出眾,而且他對劉備那種比較溫和的態度,適合未來局勢的發展。

周瑜非常清楚,攻取益州一事只能由他親自完成,而且還不一定有必勝的把握,旁人則不具備這個能力。因此西征計劃在他去世後就只能被迫擱淺了,周瑜在遺書中對繼續踐行此事隻字未提,說明他已經放棄了。

此時他希望的,就是魯肅可以鞏固住東吳在荊州現有的利益,這和當初孫策去世前囑託孫權保據江東,慎勿北渡是一樣的。一個進取風格的統帥,若無能與自己比肩的繼任者,都會做出保守的選擇。

臨終前,周瑜回憶起年少時於壽春初見孫策時的場景,從二人相識相交到並肩作戰,打下了江東偌大的基業。

自己年少成名,又建立了不世奇功,而為之奮鬥的江東政權也步入正軌,此生已然無憾。

如今,可以放心追隨兄長而去了。

建安十五年,一代英傑周瑜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周瑜去世後極盡哀榮,孫權身著素服為他哀悼,又親自去蕪湖迎接他的靈柩。

周瑜燃燒自己為東吳奮鬥一生,這些榮譽都是他應得的。

他的戰功足以彪炳史冊,英年早逝亦令人痛惜,而他的戰略眼光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孫權稱其為王佐之才並無過譽。甚至孫權在多年後登基稱帝時,仍不忘周瑜的功績。

周瑜的時代謝幕了,江東的發展歷程也翻開了新的篇章,作為周瑜指定的繼任者,魯肅又將如何處理同劉備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