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同為託孤重臣,李嚴手握全國兵權,為何鬥不過管政治的諸葛亮?

借用《九品芝麻官》裡面的一句話:“奸臣要奸,忠臣更要奸。忠臣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怎麼跟奸臣鬥?”《三國志李嚴傳》: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

按照劉備的遺詔,2人並列輔政大臣。

考慮了一下,讓他倆過來吧

一、兵權等於大權?

地位不僅難分伯仲,從工作內容區分來看,李嚴更是主管全國軍事,”

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聯想到同樣手握天下兵馬大權的鰲拜,把少年康熙經常欺負得不要不要的,自然不能小看李嚴的地位。

但結合《諸葛亮傳》來看,劉備的安排卻有些奇特。《先主傳》: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

李嚴為副

。大概就是: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主管全國軍事,而且治所在永安(吳蜀邊境)。

雖然都重要,但你才是唯一

一個副職,又安排在邊疆,中央機關和皇帝還在成都,怎麼管全國軍事呢?有人說鰲拜不也在邊境嗎?遠離中樞更好掌握軍隊呀?也沒錯,只不過從頭到尾,

軍事軍隊軍人就壓根沒李嚴什麼事

例如:諸葛亮率大軍平定南中,就沒見向李嚴彙報過什麼軍事。後來出兵北伐,統兵駐紮漢中,就更是視這位“中都護”為無物了。此外,李嚴名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北伐期間負責的內容

居然僅僅是搬運糧草

而已。

我自帶人馬去雲南一趟

妥妥地幹好了是應該,沒幹好是大罪的工作,吃力不討好!估計是我,面對這樣的反差,腹誹牢騷不會比李嚴少。可李嚴畢竟是李嚴,雖然未發過牢騷,

暗地的爭權奪位從來沒有停過。

二、事情的來龍去脈

1、北伐後,諸葛亮調李嚴從邊境永安到內陸城市江州。這並非孔明想搞什麼將帥分離,因為接任的永安都督陳到依然受李嚴管轄。把李嚴調到離成都更近的江州,是希望他更好地抓好徵集排程。但李嚴卻因為更靠近首都,

不想浪費所擴大的影響力

倒騰出來一套“增設巴州”的方案。按照東漢行政區劃,天下共計13個州。蜀漢地盤小,只佔1州而已。此時的丞相諸葛亮還兼任益州刺史。李嚴提出

多列1州,劃東部幾個郡出來

,是為了也想弄個刺史噹噹,提升一下同為輔政大臣而又開府的影響力。

哼哼,我就是不動聲色

自然被諸葛亮拒絕了。想想當時漢中之戰,諸葛亮擼掉法正的首都市長,法正在前邊衝鋒陷陣,也沒什麼不開心。這時的蜀漢官僚,真的是離先主在世時,為了理想信念

不計官職大小的初心

,漸行漸遠了。

2、一計不成,又生二計。他寫信給諸葛亮說:你應當加九錫,進爵為王。在那個時候,稱王是可是篡位的標配。李嚴的說法是諸葛亮功勞大。可想想

曹操、曹丕和司馬昭,哪個功勞又小了?

請問李嚴的這封信是幾個意思?

我的功勞也不小啊

廈大教授說這是在試探,試探本心。我認為還有一層意思,叫水漲船高。孔明吃肉,李嚴也能喝湯啊。結果諸葛亮斷然回絕,回信道:

首先,

我們做事情都是為了理想信念。“

一心為國,何暇於身

”。

其次

,我本來就是個村夫,受先帝看得起,此時一人之下,

已經很知足了

最後

,如今大業未成,倘若以後真能還於舊都,

你我加十錫都可以

,何況區區九錫。李嚴的算盤還是落空了。

3、從曹真伐蜀開始,為提升李嚴的作用,諸葛亮調其到漢中,任驃騎將軍兼“留統府事”。此後,為持續抓好後勤保障,李嚴常駐漢中,由其子李豐往江州接任。只不過,當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時,

2人的矛盾便徹底公開化了

孔明在祁山打敗司馬懿,“出線形勢一路飆紅。”卻接到李嚴的來信:“

因天降大雨,糧草難以接濟,請撤軍!

”無奈之下,諸葛亮只得班師。李嚴又寫一信:“咦?丞相怎麼撤軍了?”諸葛亮一臉懵逼。

開心不了幾天

還上書劉禪一封:“丞相撤軍乃誘敵深入之計。”面對如此變故,諸葛亮

自然很生氣,後果也相當嚴重

。回成都後,向劉禪展示所有書信,鐵證如山,李嚴不打自招,自食其果。最後,被貶為庶民。

三、李嚴的小算盤

聯想一下如今的宮鬥計,各位看官不免會覺得奇怪了。如此拙劣的技術操作,別說嬛嬛、安陵容了,約摸著連祺貴人也都不如吧?事實上,儘管同為輔政大臣,從歷年的幹部任免和最後的處理結果來看,

2人的權力大小實乃天壤之別

作為副職的李嚴,想要對抗主要領導諸葛亮,採取直接硬剛無疑是以卵擊石。

只能循序漸進,步步為營。

你諸葛亮北伐的關鍵不是送糧食嗎?既然安排我來做,我就可以做文章。怎麼做?打折扣。

先上個奏壓壓驚

從李嚴的考慮來看,只要在具體執行上拖拖後退,既能保證北伐不致大敗,又能讓諸葛亮徒勞無功。次數多了、久了,自然會形成空耗國力,官哀民怨的效果。

孔明與仲達對峙的時候,李嚴並沒有出招。

待諸葛亮取得滷城大捷,

眼見出現重大轉機

,立馬寫信阻止

。這樣的小心思,從2把手對抗1把手的策略上來說,無疑是正確的。只要諸葛亮失敗的次數多了,集團內部質疑的聲音就會越多,窮兵黷武的負面影響也就會越來越強。

我可不是那個意思

畢竟,像取得重大軍事勝利這樣的機會,往往是百年難遇。要讓老大逐漸喪失對組織的控制力和公信力,唯此一條,再無他途。這就叫:

動靜要小、動作要巧,別想硬剛,慢挖牆腳。同時把柄還要少。

在現實社會中,即使老二和老大的實力差距真的微乎其微。採取直接硬剛的結果,一般來說也會輸得越快越慘,除非老大出現重大失誤。至於李嚴為何不擔心秋後算賬,

只能解釋為“自恃過高”

只怕你真的是不得了

認為,像這樣的問題

只能叫“誤”,不能叫“錯”

。比起在關鍵時刻損諸葛亮一把,形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以自己託孤重臣的身份,諸葛亮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只不過策略沒問題,問題是選錯了人。

估摸著沒怎麼考量,諸葛亮就識穿了這樣的把戲。難不成政治100是亂評的?面對這樣的不穩定因素,

怎麼可能心慈手軟,

為除後患,直貶為庶民。這就是,奸臣要奸,忠臣要更奸的道理了。

看看誰更厲害

四、值得提的3個問題

1、諸葛亮治罪

並未禍及池魚

,依然重用李豐,在能力沒問題的前提下,安排代其父職,繼續為國家服務。2、讓李豐寫信轉告,儘管被貶,只要李嚴別亂動別亂想。正值國家用人之際,

他日東山再起也未嘗不可

不要有心理包袱

3、只不過僅僅是3年之後,諸葛亮便病逝五丈原,李嚴也再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了。

一方面,

劉禪

被教做人的時間太久

,從孔明去世後立馬就廢丞相位、分權於蔣琬、費禕和姜維的手段來看,雖然不至於恨死相父,對權臣還是有陰影和怨氣的。

另一方面,

從諸葛亮遺囑來看,重組以蔣、費、姜為主體的輔政班子,一個負責府中、一個負責宮中、一個負責軍事,也再沒有李嚴的位置。蔣琬費禕?能力是強,

未見得有包容大局的初心

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