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漢朝興衰錄——漢武盛世

一、漢武繼位

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57年),漢景帝病逝,太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開創了大漢最強盛的時期,然而這條路註定非常艱難。

(一)預料之外的皇位

劉徹的太子之位是七歲獲得的,但是他既不是長子,也並非嫡子。他的母親是和他同時冊封為皇后的。漢景帝第一任是是漢景帝還是太子時其奶奶薄姬(即漢文帝母親)為他定的,是薄後本家族人,漢景帝即位後隨即立為皇后,但是由於無子無寵。薄太后死後,即被廢。之後漢景帝立齊慄姬子為太子,劉徹為膠東王,但是並未立皇后。

太子之位已立,按正常發展,劉徹是沒有機會的,但是這個慄姬是作死達人,給了劉徹機會。

長公主劉嫖(漢景帝姐姐)有一女,想嫁給慄姬子為太子妃,畢竟是未來的皇帝,但是慄姬竟然拒絕了。

理由當然不是什麼近親結婚,原來慄姬怪罪長公主進獻的美人奪了慄姬的寵愛,因此對長公主十分怨恨,拒絕了長公主。這就給了劉徹機會,確切的說這個機會是被劉徹的母親王夫人切實的抓住了。王夫人敏銳的發現了慄姬和長公主的矛盾,與長公主結成親家,達成了聯盟。長公主為了自己女兒也開始毀謗慄姬,保劉徹上位。

漢景帝對自己的妃子、兒子曾囑咐道:“吾百歲後後,善視之”。呂后殺死戚夫人事件在前,漢景帝希望繼任者能善待其他妃嬪,子女。但是慄姬第二件作死來了,她不僅口頭上拒絕答應,還口出不遜,這讓漢景帝心中不滿,只是暫時沒爆發。

而長公主多番在漢景帝面前誇耀劉徹,而劉徹表現也得到景帝認可,不過廢立太子畢竟不是小事,因此有些猶豫,這時候,王夫人展現出了強力的政治手腕。她一頓反向操作,暗地裡鼓動官員謀立慄姬為皇后。“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后”。漢景帝大怒,上奏的大臣處死,同時廢太子為臨江王。慄姬很憤怒,但是已經見不到景帝了,憂憤而死。

於是劉徹被封為太子,而王夫人立為皇后,這場太子之位爭奪戰,以王夫人大獲全勝而結束,九年後,劉徹成功繼位。

劉徹的勝利除了其本身收到景帝喜愛外,更多的是王夫人的功勞以及慄姬的腦殘操作。在前文呂后與戚夫人之爭中就談到,在宮廷中,小白是無法生存的,更何況是腦殘。戚夫人毫無政治手腕,只有劉邦的寵愛,最後證明是沒有用的。同樣慄姬手握太子之位,但是人性弱點暴露無疑,最終被王夫人看準機會擊垮,丟掉兒子的皇位,憂憤而死。而王夫人的操作表現出了強大的政治能力和眼光,果然是子憑母貴也。

慄姬的錯誤非常經典,第一,善妒,雖然妒忌是人性,但是被妒火驅使,拒絕長公主的邀約,是一大敗筆。可能慄姬認為自己有太子之位,所以看不上長公主的勢力,但是宮廷鬥爭中拒絕一個朋友,等於多一個敵人,何況是皇帝姐姐這一巨大的勢力;第二,拒絕答應照顧諸位姬妾皇子。漢景帝想百年之後,自己的妃嬪和兒子能夠好好生活,這是一個父親正常的想法,但是慄姬不同意,而上一個這麼做的人是呂后,呂后之事才過去幾十年,慄姬連表態都不願意,漢景帝為私,保護自己的妃子,為工,防止第二次呂后干政出現,也要有所考慮更換太子了。

而王夫人的操作也很經典,外結強援,與長公主聯姻,同時劉徹一番金屋藏嬌論,將這個盟友徹底拉過來,增強政治資本。眼看慄姬失寵,王夫人也明白,廢太子是件大事,看到景帝有些猶豫不決,王夫人沒有等待,而是添了一把火,鼓動大臣上奏立慄姬為後。漢景帝脾氣暴躁,當年與楚王之子下棋,一言不合把對方打死,這種性格,看到大臣上奏,自然不會深查,認為是慄姬鼓動,妃子勾結大臣,要挾皇帝,再加上積怨,漢景帝不需要多想就廢了太子,慄姬也被踢出了政治舞臺。

(二)後權的擴張與外戚的崛起

劉徹的繼位充滿戲劇性,但是如果我們刨除這些偶然因素,我們就會發現漢朝後權一直在崛起,外戚勢力週期性的擴張,直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乃至東漢時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都在漢初看到了影子。

漢承秦制,在避免秦朝失敗的經驗上,漢朝總結的很好,但是在後權問題上,漢朝沒有做好制度性的安排。後權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後權弱則依附皇權,強則影響,甚至到後期能控制皇權,同時後權又與外戚的存在和發展息息相關。

後權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沒有約束,後果也很嚴重。後權的主要來源是太后一系和皇后一系,太后是皇帝的母親(也不一定,也可能是名義的母親),而皇后則大機率成為太后。皇帝繼位後要對自己的母族人進行封賞,同時皇后的直系親屬也雞犬升天,形成了強大的外戚勢力。由於出於對皇權的控制的渴望,太后與皇后、甚至太皇太后可能也會有衝突。

漢朝的選官制度與後世差異很大,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自己親屬成為皇后,轉瞬成為高官,這裡面有些是有些才能的,比如衛青,但是也有蠢材,比如何進,外戚的地位很大程度依賴於親屬是否受寵,所以外戚與後權會緊密團結,以求 權力長存,而這個權力的最終歸屬,是皇權。誰能影響甚至控制皇權,誰就是幕後皇帝。

皇后要成為太后,關鍵是自己的兒子(或者名義的兒子)成為皇帝,原本嫡長子制度會讓皇后的長子自然成為太子,但是皇權的吸引力,使得 後權可以吸引一大批政治勢力向其靠攏。同樣也導致其他妃嬪的兒子會努力構建自己的勢力向太子發起挑戰,所以圍繞未來皇權歸屬的太子權,黨爭也是必然的。皇后要確保自己的位置,確保自己兒子太子位置,也必須爭取外援,會千方百計封賞外戚。

封賞母族,封賞後族,從當時來看沒問題,畢竟前朝可沒有外戚專權的案例可供借鑑。漢朝沒有科舉,官員任命大多取決於官僚集團的關係,為了平衡諸大臣,皇權也需要外戚,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比如漢文帝為了對抗官僚集團,必須加封劉姓皇族,同時充實外戚進入,以平衡各方勢力。由於忽視了到外戚危害的嚴重性,加上親情、政權穩定的需要,整個漢朝後權不斷加強,並開始干擾皇權,進而影響中央政策的制定。

漢高祖時期打算廢掉劉盈,但是以呂后為主的勢力已經很大,劉邦也無能為力。漢惠帝劉盈死後,權力歸於呂后,繼位皇帝為傀儡,史書不載。剷除誅呂后,漢文帝繼位是考慮到漢文帝母系較弱的緣故,這已經表現出官僚體系對於後權的忌憚,但是漢文帝繼位為了平衡也要依賴母系(薄),與後系(竇)。到了漢景帝,其後是薄太后指定的,他本人並不喜歡,所以薄太后死後立刻就廢掉了。不過漢景帝也深受竇太后影響,甚至於竇太后一度勸說漢景帝傳位於弟弟梁王。到了漢武帝,他的繼位,母王夫人親出力很大,所以繼位後自然而然大行封賞。

劉徹藉助母親力量繼位,但是漢武帝很快就會意識到了後權的強大,並且在隨後的政策制定上與後權開始了艱苦的鬥爭。他不僅要和竇太后爭鬥,同時還要和自己的舅舅爭鬥,最終在官僚機構、人事人面上進行了調整。

(小龍談史:後權和外戚的做大根源在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本質上還是選官制度的不合理,不看才能,只看血緣,導致外戚素質的不穩定,同時為了劍指皇位,所有的妃子都會盡可能的去奪取寵愛,引發後宮宮鬥。但是宮鬥外溢到朝廷內,不僅引發黨爭,還會惡化朝政。同時朝臣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也會拼命把自己人送到宮中,爭取寵幸,互相促進,引發惡劣的博弈。到後期局勢失控,皇后或者受寵的妃嬪大多來自或依靠大家族,導致官僚勢力無限膨脹,藉助後期壟斷選官,最終尾大不掉,外戚王莽篡漢自立。到了東漢,未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外戚變本加厲,誘發皇帝藉助宦官剷除外戚,由此引發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化朝政。到了隋唐,科舉制興起外戚勢力就逐漸衰弱了,這是後話,容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