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亡於秦國,探究造成楚懷王悲劇結局的原因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楚國在很長時間內都是非常富強的國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楚國的水產資源豐富,同時又盛產黃金、銅等礦產,其富饒程度可見一斑。楚懷王即位前期,楚國還維持著原本的富有,然而自從楚國在丹陽、藍田兩次戰役中失敗,其國勢便開始由盛轉衰,最終走上無可挽回的滅國之路,楚懷王也客死秦國。

楚國在楚懷王執政期間亡國,是楚國的悲劇,也是楚懷王的悲劇。是什麼讓楚國最終亡國?又是什麼造成了楚懷王的悲劇?

一、從合縱圖強到丹陽之敗

懷王名熊槐,是楚威王的兒子。楚國在楚威王時期國力達到鼎盛,與齊國、秦國並列,成為戰國時期的三大強國。楚國疆域遼闊,在諸侯國中版圖最大,物產也最富饒,人口上也佔據優勢,軍事實力強盛。楚威王十一年時威王去世,熊槐繼承楚國的君位,也就是楚懷王。

剛剛即位的幾年,楚國憑藉積累的雄厚實力在對外戰爭中多次取得巨大成功,楚懷王嚐到了勝利的喜悅。

到楚懷王十年之時,公孫衍在東方各國的支援下擔任魏國的宰相,張儀回到秦國。在公孫衍的遊說下,合縱形式初步形成,次年便有“五國伐秦”的軍事舉動。

在這次合縱中,諸侯國對楚國給予極大的信任,推舉楚懷王擔任縱長。合縱聯盟剛剛成形時,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多次取勝,後來魏、趙、韓三國在函谷關與秦國交戰時大敗,魏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魏國派使者前往秦國講和,五國相繼退兵,合縱失敗。

不久以後,各諸侯國相繼改革,楚懷王也在屈原的建議下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

楚懷王十六年時,楚國與齊國結成聯盟攻打秦國,此時齊楚關係很友好,秦國一直想拉攏楚國,破壞聯盟。一開始齊楚聯盟非常堅固,秦國在戰事中屢屢失利,於是更想破壞齊楚聯盟,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

張儀欺騙楚懷王會給楚國六百里的土地,楚懷王不顧陳軫的勸說,相信了張儀。

事後懷王發現被張儀欺騙,憤怒至極,立刻出兵攻打秦國,發動歷史上著名的丹陽之戰。秦國對楚國發動的這場戰役早有準備,在丹陽大破楚軍。楚軍只因楚懷王一氣之下便上戰場,各方面的準備都沒有秦國充分,最終的失敗結局可想而知。

丹陽之戰失敗後,楚懷王還沒有消氣,不能冷靜思考當前戰局,竟在危急時刻讓大軍深入藍田,與秦國的軍隊奮戰。

正在此時,韓、魏又乘機偷襲楚軍,楚軍在夾擊下再次戰敗,秦國進一步攻取楚國的召陵之地。丹陽之敗和藍田之敗讓楚國大受打擊,軍事實力受到嚴重挫傷,從此楚國便走上了由盛而衰的路。

二、從時縱時橫到客死於秦

面對楚國的元氣大傷,楚懷王選擇與秦國和解,經過談判,秦和楚結成聯盟。

楚懷王十八年時,張儀返回秦國,楚國又派使者前往秦國鞏固兩國關係。使者還沒有到達秦國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繼承秦國的君位。各諸侯國聽說秦國的新君不信任張儀,於是紛紛依附齊國。

張儀被驅逐,前往魏國擔任宰相。楚國見勢便違背先前與秦國的盟約,轉而向齊國示好,最終魏、楚、齊的聯盟再次形成,不久後張儀去世。楚國早在楚懷王十七年時就圖謀越國,楚懷王十九年到二十三年期間,楚王派人進入越國製造內亂,最終吞併越國。

在圖謀越國的同時,楚國也在透過外交手段從秦國取得利益。

楚國一邊對齊、韓採取合縱之策,一邊又厚待齊國的大臣,利用齊國、韓國的勢力逼秦國割地,計策生效,秦楚和好,但各諸侯國對楚國的信任大減,為後來楚國在垂沙之戰中失敗埋下禍根。在楚懷王二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這段時期,秦國與楚國的關係漸漸好轉。

沒過多久,齊、韓、魏等國果然因為楚國背叛盟約對其出兵,楚國透過將太子送入秦國作為人質換來秦國的支援。後來楚國防備秦國進攻,又因楚國的太子在秦國與人發生爭執並殺死秦國大夫,秦楚關係破裂。楚懷王二十八年,垂沙之戰發生,秦等四國聯軍攻打楚國,楚國慘敗。

垂沙之戰失敗後,楚懷王非常害怕,想透過割讓城池和遣送太子挽救國家危難,最終在昭雎的勸阻下僅遣送質子。

垂沙之戰的失敗本就讓楚國元氣大傷,不料此戰過後楚國又發生內亂,即“莊蹻暴郢”,此時的楚國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接續不斷的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秦國在楚懷王三十年時再次對楚國用兵,奪取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秦王寫信給楚懷王,邀請他到武關會盟。楚懷王看到秦王的信後心裡非常害怕,一方面擔心赴約會有危險,一方面又懼怕不前往會激怒秦國,給楚國帶來災難。這時候屈原已被召回,與眾臣子力諫懷王不要前往,但懷王的小兒子卻勸其赴約。

猶豫再三,懷王還是決定前往武關,不料中了秦國的埋伏,懷王回國之路被秦國斷絕。

懷王被秦國挾持到咸陽,還要求他用附屬國的禮儀朝見,楚懷王非常憤怒,拒不聽從。秦王又逼迫楚懷王割讓楚國的土地,懷王堅決拒絕,於是被扣押留在秦國。過了幾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將遺體送回楚國,楚國百姓都很傷心,就像親人死去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都非常思念他。

三、造成楚懷王悲劇的原因

第一,楚懷王對當時的天下局勢不清楚,沒有認識到不應該與秦國合作。

戰國之時雖是七國鼎立,但這齊國並非同時鼎盛,而是呈現此消彼長之勢。在這種動盪不安、變化無定的局勢中,秦國國勢漸漸上升,楚國則一直保有富強的國力基礎,但這兩個國家要想把握戰國的局勢,仍要依附其他諸侯國的力量。

面對戰國紛爭,採取正確的外交政策無疑是最重要的,只有在適當的時候與其他國家結成聯盟或破壞其他國家的聯盟,才能充盈本國實力,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對秦國來說,最適合的政策無疑是“連橫”,而楚國則是“合縱”的主角。

由此觀之,戰國時楚國對外的主要矛盾就在於處於秦國與楚國之間的競爭關係,讓國際局勢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傾斜。秦國與楚國的矛盾被當時的許多遊士看在眼裡,比如蘇秦、公孫衍等人,如果楚國能將這些人委以重任,以合縱為首要目標,那最後誰成為一統六國者便不得而知了。

第二,楚懷王用人不當。

楚懷王在關鍵時刻沒有任用正確的人選也是造成其悲劇的原因之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楚懷王在位期間的襄陵之戰和丹陽之戰中看出來。昭陽是襄陵之戰的主將,丹陽之戰中的主將卻成了屈匄。這當中有兩點原因,一是將軍昭陽這時候已不在人世,二是楚懷王更換了將領。

從相關歷史記載中可推知昭陽此時不太可能去世,如《資治通鑑》中有記載發生在楚頃襄王時期的時間,當中的“昭子”有很大機率是昭陽。襄陵之戰距離丹陽之戰僅6年之久,昭陽不大可能去世,即使昭陽去世,丹陽戰的將領也該由昭姓子弟擔任。

因此在昭陽在丹陽之戰前去世的可能性不大,最合理的解釋應是楚懷王在丹陽之戰中臨時更換將領,以昭家當時的權勢,若非楚懷王無人能撼動其地位。換下昭陽的原因在於當時昭氏權勢過大,不利於國家社稷,這本來不是一件壞事,但楚懷王思慮不全。

首先,國家危亡之刻,昭陽雖然擅權,但他確有難得的將才,楚懷王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限制其權力,而不是將國家作為賭注。

其次,即使一定要更換將領,也必須選擇將才高、能代替昭陽的人,丹陽之戰的一塌糊塗印證屈匄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擔當作將領。

除了在丹陽之戰中戰敗,屈匄在軍事上也毫無表現,更不用說實戰經驗了,由此能夠充分看出楚懷王在用人上的失當。這次換將,楚懷王沒有深思熟慮,竟讓毫無經驗的人上戰場,出國的額戰敗可想而知。

第三,楚懷王的性格弱點。首先,楚懷王表現出嚴重的情緒化性格特點。縱觀楚懷王一生,不難發現他情緒化的行事方式,尤其是發現受騙張儀後,立刻出兵攻打秦國,甚至在形勢危急之時還讓大軍深入。其次,楚懷王貪婪好色。《戰國策》中有楚懷王直接承認自己愛好美色,張儀能遊說成功也正是抓住這一弱點。

結語

楚國從繁榮富強走向衰敗是楚國的悲劇,也是楚懷王的悲劇。對於戰國時期的天下大勢,楚懷王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情緒化的性格使他任意揮霍楚國的國力,性格上弱點更是加速了楚國的敗亡。

楚懷王也不是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他死後,楚國百姓皆哀痛悲哭,並以“懷”諡之,長久懷念。

可見楚懷王雖是亡國之君,但在楚國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位置。

不足之處請多指正!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