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藺相如獻技讓和氏璧完璧歸趙,一度被傳為美談,學者:愚蠢至極

外交規則中有一句箴言: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事實上許多國家的外交政策都建於這個規則之上,

不同的時期採取最合適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國家發展。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同樣也許許許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燭之武退秦師,晏子使楚等等。

其中藺相如的出使秦國,把和氏璧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

這也是外交史中的一段佳話。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藺相如的行為,是真的對趙國與列國的關係有益嗎?不盡然是。

01

“完璧歸趙”的美談

司馬遷的《史記》在史書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有道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能和屈原的《離騷》所媲美的,肯定是各個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作品。

所以初高中課文中,會選取《史記》中的部分文章,用作教學之用,

也為了讓青少年體會古文的韻味。

其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在文中藺相如是一位機智過人,有勇有謀的形象,為了國家尊嚴不惜自己的性命,勇於和秦王鬥智鬥勇。

也因此藺相如的個人形象光輝在人們心中無限誇大,

以至於後來與廉頗的故事中,廉頗徹徹底底淪為了配角。

雖說在同樣的列傳中二人並列,但在“負荊請罪”一章中,藺相如的大度,顯得廉頗格外魯莽狹隘。

這其中除了藺相如本身在文章中的形象塑造,

還有人們對他的“光環”加成,

也就是“完璧歸趙”中的美好形象。

在《史記》“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趙國得到了楚國國寶和氏璧,秦王願用15座城池來換取寶玉。

趙王擔心不給秦王,會落人口實,徒增兩國嫌隙;

又怕給了和氏璧秦王不實現諾言,白白丟了寶物。

藺相如得知後主動請纓,

提出可以作為使臣幫趙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如秦王不兌現承諾,他也定會完璧歸趙。

藺相如這樣做是有充分的考量,

他認為秦王先提出以城換玉的請求,如果不給是趙國的不是。

而要是趙國送了寶玉,但秦王沒有贈予城池,那就是秦王的不是,相比之下還是選擇後者為好。

藺相如到了秦國後,

發現秦王並沒有交出城池的意思,

就巧言哄騙讓秦王把和氏璧交出。

再讓隨從偷偷把和氏璧送還趙國,自己則留下來和秦王周旋,直面秦王,任他處置。

看著頗有膽色的藺相如,既然和氏璧沒有已成事實,

秦王也不願傷了兩國和氣,於是以禮相待,

把藺相如送還回國。

回到趙國後,藺相如馬上受到了趙王的優待,封為上大夫,這也就有了後來和廉頗的故事。

02

美玉背後的外交試探

這項和氏璧換城池的交換中,

真的只是秦王愛惜美玉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嗎?

文中的秦王是歷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英明君主。

雖然沒有後面的秦始皇的名氣大,

但他在位的56年中,不斷提高國家實力,擴充秦國疆土。

秦昭王的舉措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秦昭襄王的鋪墊就沒有後面的秦王朝。

他自己也具有傳奇色彩,

早期在秦國為質子,當作人質留在趙國,忍辱負重多年。

回到國家為王之後又和自己的母親搶奪政權,最終以秦昭王的勝利而告終。

這樣英明有著成就霸業之心的君主,

又怎會是貪戀一塊美玉石頭,而隨意揮霍國家城池的人呢?

許多史學家在研究後認為秦昭王此舉是一項外交試探,打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實力。

在和氏璧事件發生之前,

秦趙兩國已經維持了20年的和平,

和其他五國不同,秦國一直沒有對附近的趙國下手。

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實力,之前的趙國國君是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政策聞名,

趙國武力強盛,一時不敢擅動。

還有人情方面,秦昭王在趙國為質子時,趙武靈王並不曾苛待他,相反還對他有恩。

在上任秦國國主去世後,將秦昭襄王送還到秦國,讓他順利繼承了王位。

即使趙武靈王已經薨逝,可是受過趙武靈王的恩惠

,秦昭襄王也不願和他的子孫馬上兵戎相見。

再有就是秦國的外交政策,

當時的秦國日漸發展壯大,但七國分佈散亂,攻打一國即要面對其他六國的危險。

於是秦國採取友好政策,尤其對鄰近的國家,先和他們打好關係,避免被他國結盟圍攻。

在這些因素下,秦趙兩國能維持數十年的和平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國家之間的政策是隨著時勢變化的。

20年後秦昭襄王進行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壯大,和趙國單純的武力改革不同,秦國的國力發展是多方面的。

在農業、軍事、政治等等,國家發展一下子高於6國之上

,這時看似穩定的局面不得不打破了。

隨著秦國日漸強大的同時,趙國的新國君卻不像趙武靈王一般英明,趙國國力在衰退。

敵強我弱的時候自然要避其鋒芒,

可敵弱我強之時,就是出擊的好時機。

因此秦昭襄王才有了以城池換和氏璧的要求,如果真是摯愛美玉,那又何必在得知美玉丟失後,仍然對藺相如以禮相待呢?

藺相如曾提到,秦國強大趙國不敢違背,

這句話也間接表達了趙國整個國家的實力大大削弱。

雖然有自謙之意,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讓秦王認為趙國勢微,加上趙國如此在意一塊和氏璧,不免被秦國輕看了幾分。

03

結語

關於藺相如做的是否正確,人們眾說紛紜

,有人說藺相如太過激進,用極其剛硬的態度威脅秦王,是不妥當的。

也有人認為藺相如的行為恰好給了秦王警告,讓他意識到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和氏璧能順利回國,不過是秦昭王的將計就計,不然怎麼會讓他們輕易得逞,而藺相如的行為,

不過是應證了他的“愚蠢至極”。

總之不論如何,

秦國和趙國的關係隨著兩國實力變化,不可能再重回原樣。

幾十年後,

強盛的秦國舉兵60萬攻打趙國

,把趙國主力消耗殆盡,從此結束了秦趙兩國的對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