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戰國時期的一對冤家,本是同根生,奈何廝殺混戰上百年?

在戰國七雄之中,有這麼一對冤家,他們本是同宗同祖的親兄弟,如今時過境遷,成為了打得你死我活的死對頭,他們就是秦國和趙國。

要說戰國後期秦國打哪個國家下手最狠,那無疑是趙國了。長平之戰,秦軍一戰滅趙卒四十五萬,震動天下。

而後,秦軍揮師東進,再次攻打邯鄲,想要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如果不是魏國幫忙以及蘇代離間,恐怕趙國要提前幾十年首先從七雄佇列中消失。

但讓人倍感唏噓的是,廝殺了上百年的趙國其實和秦國是同一個祖先,只不過在歷史程序中分化為了兩個分支。

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

秦人和趙人都自稱是顓頊的後裔,但他們能追溯的最早的祖先卻是在夏禹時代。在夏禹時代,有一個名為伯益的人,伯益曾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在當時有一定的威望。

而在夏禹死後,有人擁護伯益繼承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因此引發伯益與夏啟的權力爭鬥。

在鬥爭之中,伯益落敗,夏啟因此建立了“家天下”的夏朝,而伯益家族就此成為夏臣。在夏朝末年,夏桀無道,伯益的後人棄夏投商,幫助商人推翻了夏朝,因此受到商人的重用。

在紂王時期,伯益的後人蜚蠊和他的兒子惡來等人都是商紂王的心腹重臣,對紂王忠心耿耿。在武王滅商之時,蜚蠊和他的兒子惡來力戰殉節。

蜚蠊家族因為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排斥,在其後周成王時期的“三監之亂”之時,其家族再次追隨殷商遺民發動了反對周朝的叛亂。

周公旦率軍平定了叛亂,並將參與叛亂的蜚蠊家族流放到了西陲之地。此後,這一部落的勢力就趨於衰微,成為了甘肅地區一個以牧馬為生的小部族。

但正因為這一部族善於養馬,憑藉這一技術,該部族多次受到周王室的褒獎,逐漸又恢復過來。

在周穆王時期,蜚蠊的另一個兒子季勝的後人造父因為出色的駕馭技術獲得了周穆王的賞識,成為了周穆王的御用“司機”。

傳說周穆王曾經乘著由八匹神駿拉著的車輦巡遊萬里,到西天拜會了西王母,而當時擔任司機的就是造父。

《史記·秦本紀》載:“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在西周的昭王和穆王時期,因為周王室熱衷對外徵發,沉重的負擔使得諸侯國逐漸不滿周王室的統治。

在周朝的東疆有一個徐國,徐國的國君徐偃王不滿周室統治,因而自立為王,並且有三十多個朝拜徐國。

徐偃王的叛亂震動了周穆王,他急忙趕回國內,而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助周穆王回到國內,周穆王得以號令諸侯討伐徐偃王,最終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亂。

而在這場平叛行動中,造父立下了功勞,周穆王因此把趙城封給了造父,造父一系此後就居住在趙城,並自稱趙氏。

自己發達後,造父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窮兄弟,在造父的請求下,周穆王將惡來的後代大駱一系內遷到了關中西部的汧渭之地。

周朝讓他們負責為周王室管理牧馬育馬之事,並使其恢復了嬴姓的宗廟,號稱“秦嬴”。從此時開始,秦與趙兩個王族的祖先分道揚鑣,成為了嬴姓的兩個支系。

戰國啟幕:春秋最強國家的崩潰

在周朝統治後期,因為周幽王無道,諸侯逐漸離心。

造父的後人在此時也脫離周室投靠了晉國,就此成為晉國的一個卿族,而處在關中地區的秦人此時還在和戎狄爭奪地盤。

後來周王朝果然迎來大禍,犬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周室大亂。而此時跑來勤王的諸侯之中除了晉、鄭、衛這些大國之外,還有隻是西陲大夫的秦人。

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正式冊封秦人為諸侯,並表示只要秦人能驅逐戎狄,關中這大片領土就全歸秦國所有。

在經歷了數代人的浴血拼殺之後,秦人還就真的從戎狄的手中奪回了這大片的疆土,為秦人後來的崛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而此時的趙人成為了晉國的一個卿族,並且透過為晉國征戰四方得到了晉國公室的重用。

在後來,因為晉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內亂,盤踞在曲沃的桓叔一系在歷經幾代人的爭奪後奪取了晉國的君位。

而為了避免禍事重演,新即位的晉獻公將晉國公族子弟全部斬盡殺絕,這一做法雖然確保了晉獻公一系的權力穩固,但卻使得晉國公族勢力衰微。

在之後晉國的擴張過程中,由於晉國公室力量的衰微,晉國不得不重用異姓卿大夫,而這一做法帶來的後果是晉國的異姓卿族的勢力不斷膨脹,這其中就包括趙氏。

在晉文公重耳早年流亡時期,趙氏趙衰就一直輔佐重耳,直到其即位為君。在趙衰之後,其子趙盾又是晉國一代重臣、權臣,趙氏勢力在晉國不斷壯大。

而這一局面終於引起了晉國國君的忌憚,而趙盾在族人支援下殺死了晉靈公,進一步加強了趙氏的實力。

但在晉景公在位期間,趙氏迎來慘禍,趙盾及其子趙朔因晉國各大夫的政治鬥爭在下宮之難中被殺,趙氏一族勢力中衰。

但天不絕趙氏,趙朔還有一個遺腹子趙武,也就是那個著名的趙氏孤兒故事的主人公。

後來晉景公召回了趙武,讓他繼承了趙氏的家業。

在趙武和趙景叔兩代家主時期,趙氏在晉國的勢力不斷擴充,根基進一步深固,以致於後來吳國使臣季札遊歷晉國時曾發出:“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的慨嘆。

在此後,晉國公族勢力不斷衰微,而晉國各卿大夫在晉國佔有大量土地、人口,並且操控晉國的政權,各家勢力儼然國中之國。

在歷經長期的內部鬥爭之後,晉國卿大夫之間互相兼併,蠶食其餘,使得晉國卿大夫縮減到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家。

又一輪的兼併之後,範、中行兩大家族覆滅。

此時晉國實力最強的卿族是智氏,智伯瑤想要吞併其他三家,強迫三家向自己獻土,趙氏不從,智氏就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

可智伯瑤沒想到的是韓魏中途反水聯合趙氏反攻智氏,智氏因此滅亡。

此後的晉國國君雖然在名義上還是韓趙魏三家的君主,但三家勢力早已是實質上的諸侯,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而後不久,三家瓜分了晉室最後的領土,晉國徹底滅亡。

兄弟鬩牆:亂世中的強國爭雄

晉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巨無霸級別的超級大國,即使在進入戰國時期晉國一分為三,分出來的這三個國家不僅躋身七雄之列,並且是七雄中強國。

在戰國初期,第一個崛起的國家是魏國,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人的勵精圖治,魏國的國力非常強盛。

在魏惠王早期,魏國憑藉雄厚的家底可謂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原小霸王,四處侵略其他國家,這其中就包括趙國。

趙國在從晉國分家後實力並不如魏國,但趙國也有爭雄中原的志向,為了達成這一目的,趙國瞄準了當時被趙國宗族另一勢力盤踞的邯鄲。

在晉國時期,趙國的根據地一直是晉陽。

但因為晉陽遠離中原,對趙國爭奪中原不利,因此趙國後來兩度遷都,最後來到了中牟。

可是因為中牟缺乏有利地形,不利於趙國自保,因此只充當了四十餘年趙國都城。

趙國在公元前491年就透過擊敗了趙午一脈的勢力奪取了邯鄲,邯鄲土地肥沃,地勢險要,戰略位置十分有利。在放棄中牟之後,趙國就在邯鄲建都。

在邯鄲建都後的趙國一度想進取中原,卻遭到了來自魏國的阻擊,魏國軍隊一度攻破邯鄲,趙國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但東邊的齊國不滿魏國的擴張,因此積極干預魏趙戰事,並在孫臏的謀劃下策劃了“圍魏救趙”的計劃,成功擊敗魏軍,挽救了趙國。

而趙國雖然儲存了下來,自知無力爭奪中原,因此改變了之前的發展戰略,把發展的重心放在了北方。

在趙武靈王在位時期,透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吞併了北方大片遊牧部落的領土,並一舉滅亡了強大的中山國,因此稱雄一時。

戰國中期以後,趙國也就成為了六國中唯一在軍事上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秦國想要東進就必須推翻阻擋在自己面前的趙國這座大山,因此在戰國中後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極為頻繁與激烈。

而在長平之戰後,秦軍消滅了大量趙國的主力部隊,使得強盛一時的趙國就此衰落。

只不過由於長平之戰後的秦國也損耗嚴重,根本無力再繼續侵吞趙國,秦趙之間的戰爭得以延續。

在之後的數十年中,秦國又不斷髮動對趙國的戰爭,消耗趙國殘存的實力。也是天不助趙氏,趙國在最後的幾十年中國家混亂不堪,朝政敗壞、奸臣當道。

在面臨嚴重的外敵侵略的同時趙國又多次發生自然災害,頻繁的戰爭與天災使得趙國民不聊生,國家最後的精血被壓榨一空,終於無力抵擋秦國的入侵,最終滅亡。

從夏商到戰國,古老的嬴姓部落歷經多次沉浮,卻沒有在大浪淘沙的歷史程序中湮滅,反而成長為公元前五到三世紀中國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

這兩個國家的先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著較為強烈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意志,這一意志支撐著他們在亂世之中努力爭取自身的生存空間,不斷擴大自身的力量,因此儘管時代變遷,他們卻總能發展壯大自身。

而在戰國亂世中,這一精神意志又支撐其他們不甘人後,奮發進取的夢想,使得二者都擺脫了弱國的地位,一躍成為戰國中後期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

而之所以在之後的鬥爭中秦國能戰勝趙國,不僅僅在於秦國完成了最為徹底的變法活動。本來阻擋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是晉國,但由於晉國的分裂,三晉又不斷陷入混戰,給了秦國可乘之機。

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究其根本是綜合國力的對抗,趙國國小地貧,難以為其提供持續可靠的物資支援,使得趙國在與秦國的對抗之中落於下風。

而秦國自從秦孝公以來之後歷代國君皆是進取之君,朝堂之上有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而趙國卻多昏君佞臣。

趙國最後的希望就是武安君李牧,可惜其人卻被這些無能之輩逼殺,無異於自毀長城,趙國的毀滅也就此只在旦夕之間。

參考資料:

《史記》

《從趙氏到趙國:趙政權的建立與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