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迎接朱棣開啟南京大門,最後結局如何?

明朝初期,因太子朱標的意外早逝,皇太孫朱允炆過於柔弱,在朱元璋在位晚年便開始大開殺戒,最終明朝的開國功臣死了個七七八八,僅僅留下湯和、耿炳文等兩三人。

同時,朱元璋為了能夠讓朱允炆坐穩皇位,便大肆分封自己剩下的兒子到明朝邊境去守邊,朱元璋的想法很美好:朱允炆在朝中治理朝政,剩下的兒子為大明江山保駕護航,這樣大明就可千秋萬代。

然而,事實上朱元璋卻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漢朝七國之亂以及西晉八王之亂都是分封不當所引起的,因此在朱元璋死後不久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僅僅四年朱允炆就被朱棣趕下了皇位,而朱棣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皇帝。

在“靖難之役”功臣中,張玉、丘福、朱能等等都功勳卓著,不過很多人認為這幾個人加一塊還真比不上“大明戰神”李景隆的貢獻大,很多人就戲稱李景隆是朱棣的臥底,甚至將他稱之為“靖難第一功臣”。

李景隆為什麼是“靖難第一功臣”?

李景隆是明朝第三名將李文忠的長子,而李景隆從小也跟著李文忠學習各種兵法,李景隆本人也和朱允炆私交深厚,因此在朱允炆登基之後,李景隆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跟齊泰、黃子澄等人一樣成為了朱允炆的“肱股之臣”,直接控制著全國的兵馬,儼然是“兵馬大元帥”。

朱棣在北京發動兵變,朝臣就推薦李景隆出戰,面對朱棣這個百戰名將,李景隆自己也是毫不客氣,就浩浩蕩蕩率領50萬大軍出征了。

然而,當朱棣自己聽到對面的主將是李景隆之後,自己也樂瘋了,因為面對這個二世祖他焉有不勝之理?

而李景隆自己也的確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先是在北平攻防戰之中以50萬大軍強攻北平,面對朱高熾的一兩萬老弱殘兵,李景隆硬是攻不下來。

之後在鄭村壩之戰中,李景隆又率部和朱棣的軍隊展開決戰,當時李景隆有裝備精良的火器和大明最精銳的部隊,而朱棣的部隊滿打滿算不過5萬人,可是就是在如此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李景隆卻被朱棣打個大敗,被朱棣殺得丟盔棄甲。

然而就是這樣屢敗屢戰的情況之下,李景隆在朱允炆一朝一直是佔據高位,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後來朱棣兵臨城下的時候,李景隆才能掌控南京的城防,引朱棣的大軍進城,可以說沒有李景隆的存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不會這麼順利,所以很多人將李景隆稱之為“靖難第一功臣”是絕不為過的,沒有李景隆朱棣恐怕都打不進南京城。

靖難第一功臣結局如何?

對於朱棣來說,他自然知道李景隆這個人志大才疏而且嫉賢妒能不可大用,然而事實上沒有李景隆的幫助,朱棣確實很難進入南京城,因此在進入南京之後朱棣還是象徵性的對李景隆進行封賞。

永樂大帝登基之後,開始大肆分封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勞的大臣以及舊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李景隆,他被朱棣封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位列群臣之首。

然而,對於李景隆來說這雖然榮耀卻絕對不是他的宿命,朱棣的性格很像他父親朱元璋,為人極為猜忌,更何況是這李景隆還不是自己的嫡系心腹。

在將李景隆分封之後,他便不斷遭到群臣的猜忌,而這一切背後的主腦自然就是朱棣。先是把李景隆放在高位之上,然後在利用各種輿論優勢將他打壓。

一開始群臣彈劾李景隆的罪名僅僅是“貪汙受賄”,可是隨著彈劾的人越來越多,李景隆自己的非議也越來越大,朱棣就以此為藉口趁機將李景隆的官職奪取並將其打入大牢。

此刻李景隆才終於認清了朱棣的嘴臉,他本想著絕食而死,可是他本身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怎麼可能下得了這麼大的決心呢?最後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面對帝王的猜忌和家人的眾叛親離,李景隆在這之後也在大牢之中度過了餘生,可見無論在何種地位,像這種賣主求榮的小人都是被人鄙視的,李景隆也真是應了“因果迴圈,報應不爽”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