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古代百官之首——宰相

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官名,而是封建社會中等級最高官員的俗稱。宰有主宰的意思,相有輔佐的意思,兩個字組成詞彙就是管理百官輔佐皇帝的意思。簡單講,宰相就是百官之首,其地位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聽上去宰相似乎很風光,但是皇帝作為一國之君,總會擔心大權旁落,於是想盡一切辦法既讓宰相干活,又去限制他的權力。

在奴隸社會有個官職名稱叫“宰”,相當於奴隸主手下的“大總管”。有學者認為,這就是宰相一職的源起。到了春秋時期,依然保留了“宰”這個官職。比如孔子有個學生叫冉有,他是魯大夫季氏宰。從本質上講,冉有就是魯國君主手下的一個“大總管”,只不過他手中的權力可以擴充套件到整個魯國。

戰國時期出現了“相”這個官職,比如蘇秦六國封相的典故為人熟知。呂不韋原本是個商人,因他結交了秦國質子從而一飛沖天,成為秦國的相國。至於“宰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一書中,“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起於卒伍”。這句話的意思是,很多有才華的人出身未必顯赫,作為君主應該識人善用,拋開一切條條框框。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完善了宰相制度。秦始皇覺得整個天下都屬於君主,那麼官員、百姓自然也是君主的“家奴”。為了管理好這些“家奴”需要一個大總管,大總管手下還要有形形色色的小頭目,於是封建社會的官場格局就此出現。

宰相有點像夾心餅乾中間的那道夾層,看上去很好,事實上被夾在上級與下級之間。一方面宰相要貫徹君王的政令,另一方面宰相要顧及到天下大事、黎民百姓的溫飽平安。

在封建社會,皇帝是沒有缺點的人,哪怕是昏君,也會有人把他犯下的錯誤推給其手下官員。這樣想想,宰相的日子確實也不好過。宰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處理國事的時候,不引起皇帝的反感,也不能讓皇帝產生疑慮。皇帝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形成了“三公制”、“三省制”、“內閣制”等官場制度。

三公制出現在秦漢時期,皇帝設定若干高階官吏分別掌管行政、軍事、監察之權,使其相互牽制。三省製出現在隋唐年間,內閣製出現在明清時期,其本質都是為了讓官員之間互相牽制,不能讓皇帝之外的人獨攬大權。

縱觀歷史,從戰國時期出現“宰相”這個詞,到明初朱元璋廢宰相組內閣,宰相這個職務延續了上千年之久。歷史上可以善終的宰相很少,大部分都經歷坎坷。所謂宰相,聽上去很威風,其實同樣是皇帝的家奴。無論宰相如何風光,也逃不出皇帝的手掌心。

拓展閱讀

委婉紆區,訴說愁緒,李清照《武陵春》

卓犖高才獨見君,北宋文人王令

一部承前啟後的訓詁學專著,《古書疑義舉例》

抨擊八股取士的教育家,清代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