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獸面紋”——華夏文明的代表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一個民族承繼的文化,代表著該民族的本源特徵,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柢,也是這個民族彰顯自我的基礎。所以將先人遺留的文化成果不斷傳承下去,不但是對本民族歷史的繼承,也是每個族人肩負的責任。華夏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在人類歷史中也是璀璨耀眼的成就,這其中包含著思想、審美、禮儀、服飾、圖案、習俗等不同內容,可說是華夏民族全部精神活動的產物,這其中的禮儀正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華禮儀起源於石器時代,在西周時發展出完整的禮制,既有溝通自然的祭禮,也是劃分等級的工具。禮儀用於溝通上天、祭祀、威懾、彰顯權利等目的,禮儀過程中使用的器物稱為“禮器”,有璧、琮、圭、璋、鼎、尊、鬲、簋等多種形制。禮器多以玉石、青銅為材料製作,表面塑造有各種紋飾,這些紋飾是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周戰漢時期形成了很多經典紋飾,如獸面紋、夔龍紋、玄鳥紋、蟬紋、乳釘紋、竅曲紋、雲雷紋、渦紋等,這些紋飾沿用至今,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獸面紋。

玉禮器——杭州博物館的玉琮

獸面紋產生於宗教神性向君王權性過度的時期,其來源有自然崇拜的成分,具有威懾、辟邪、與神靈溝通等作用。商周時期獸面紋是禮器的核心紋飾,在青銅器和玉器上都有出現,如鼎、簋、玉佩等。獸面紋的線條、結構是經過長期的演化逐步形成,由商代(如後母戊方鼎)至西周(如大盂鼎),製作工藝越趨成熟,造型逐步規矩精準,其主體為上部置角紋,中部置眼眉紋,眼眉紋左右飾以耳紋,下部置口鼻紋,主體兩側另有爪紋,各部間隙中常裝飾以雲雷底紋。

後母戊鼎上的獸面紋

大盂鼎上的獸面紋

皿方罍上的獸面紋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有言:“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由此可見,西周禮器上所鑄獸面紋可叫做饕餮紋,饕餮性好食,故鑄於鼎(鼎為烹肉器),有貪食、貪財之意,但同時,也有告誡人們應戒貪、勤儉之意。

西周之後,獸面紋的使用逐漸減少,代以夔龍紋等復疊紋飾。但獸面紋的威嚴莊重卻不是其他紋飾所能代替。春秋之後一部分瓦當上使用獸面紋,但因用途和材質的不同,與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差別很大,瓦當上的獸面紋造型靈活而富於變化,失卻莊嚴而代以生動。戰漢時期禮器上的獸面紋更趨精美神秘,造型常與其他紋飾結合,如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青玉鋪首,加入了四靈的紋飾。漢代以後,獸面紋逐步民俗化,造型仍保持基本結構,但線條變得柔和圓潤,用作裝飾用途居多,如做鋪首、瓦當、玉器、銅鈴等。

漢武帝茂陵出土青玉獸面紋鋪首

南北朝時期獸面紋瓦當

清代獸面紋銅鈴

對於現代人來說,獸面紋即是青銅時代紋飾的代表,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獸面紋雖已不再用於祭祀和威懾,但其莊重、威嚴的氣勢仍在。對獸面紋的使用,可以作為復興中華文化的途徑。將獸面紋結合現代人的實際需求,加以變體,在造型、線條層次感和裝飾紋理上適當變化,在規整、慎重、莊嚴和率性、簡潔、活潑之間適當取捨,給獸面紋附加以特定的含義,如辟邪、招財、祈福等,不但充滿復古意韻,又可傳承中華文化,展現出極強的形式美感,回味無窮。

中國從十九世紀末的西風東漸開始,在很多方面逐步西方化,藝術領域大幅倡導西方藝術體系,時至今日,已有忘記祖先,過度西化的嫌疑。誠然,西方藝術體系的色彩學、結構學、透視學能夠更準確的認知、反映自然界的真實事物,但如過度真實、過度誇張、扭曲、變形,也就失卻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側重以線條展現的優美意韻,變成對中華民族審美的放棄和瓦解。

現代銅雕獸面紋皮帶扣

戰國紅雕菱形獸面紋

文化的繼承和復興需從一點一滴做起,一個圖案、一個造型、一種禮儀、乃至一席衣帽,從意識形態到生活用具,皆可成為繼承和復興本民族文化的媒介。對西方藝術體系,應該取其精華並融入東方藝術之中,以中為本、以西為用,才能更直接有效的傳承中華文化,才能不喪失自我,才能保有中華民族的本源特色。

免責宣告: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需版權請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