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一代梟雄宇文泰,怎樣贏得孝武帝支援,一手建立西魏政權

赫連達曾這樣評價宇文泰:“明略過人,一世之傑。”確實如這句話所評價的那樣,從當初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潼關之戰,就可以發現這宇文泰所具備的才華。不管是面對複雜多變的政壇還是刀光劍影的戰場,他都有著過人的謀略,並達到了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實在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全才。

在慢慢擁有自己的勢力之後,宇文泰就開始謀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他本來就是一位不願寄人籬下的梟雄,既然已經得到與其他割據勢力相對抗的勢力,又怎麼可能輕言放棄呢?

但宇文泰也不是魯莽之人,他清楚的明白自己現在還不能與那些強大的勢力相抗衡,因此果斷決定暫時依附孝武帝元修,派人與之交好。

就這樣,他得到皇帝的承認,所有一切的進行的朝著合理化的一面發展,不用揹負天下人的罵名。

既然選擇這條路,那就預示著他就必須與高歡交惡。好在憑藉著正確的指揮與相當軍隊數量的支援,他在潼關之戰中重創高歡,獲得初步的勝利。

在宇文泰成功收服賀拔嶽的軍隊之後,就立馬按照自己的想法對軍隊進行重新部署。

首先,他讓軍隊全面警戒,準備對侯莫陳悅勢力發起攻擊,擴大統治範圍。其次派遣使臣前去上奏皇帝,表達自己的忠心。最後他還與其他那些保皇派勢力聯合起來,共同約定誓死維護皇室階級的利益。

他的這些舉措都極得孝武帝的支援,因此他直接下詔任命宇文泰為大都督,全權統領賀拔嶽所屬部隊的全部人馬。

在得到孝武帝的同意之後,宇文泰開始帶領軍隊對侯莫陳悅發起了攻擊,並取得了勝利。

不久之後,宇文泰趁著士兵士氣高漲對曹泥發動進攻,再次獲得勝利,使得靈州就此平定下來。

為防止後患,宇文泰還將當地的地主豪強全部遷徙到了咸陽,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在他的努力下,宇文泰佔領秦隴地區,實力再次增強。

皇帝喜悅,將其任命為大將軍,僅居於高歡之下。

隨著宇文泰實力的不斷增長,他的敵對物件高歡自然也在加快著自己吞沒皇室的步伐,北魏孝武帝不願再讓,想要帶兵討伐高歡,奈何事情中途走漏,使得高歡早就有所戒備。

在手下的建議之下,孝武帝決定前往關中地區投奔宇文泰,再依靠他的力量與高歡相抗衡。

恰好在這個時候,宇文泰也接受夏州長史的勸諫,讓其遷徙到關中地區,

從而效仿當初曹操挾天子以令眾侯的方式,使自己的一切行徑合理化。宇文泰將高歡私下給他寫的書信全部遞交給皇帝,從而表示對皇帝的忠貞。

就這樣,孝武帝開始慢慢將自己的軍隊全部調往洛陽,等到他下定決心之時,詢問百官意見,幾乎沒有人敢反對。

公元五百三十四年,孝武帝實在不敵高歡的強權統治,因此從洛陽地區率領一隊士兵進入關中,正式的遷都長安,而這宇文泰被升任為大將軍。

高歡自然不願意對宇文泰方面的發展坐以待斃,因此重新擁護一位皇帝,將都城遷徙到鄴城,繼續把控著國家朝政。而自從孝武帝遷徙到長安之後,國家全部事物仍然由宇文泰所處理。

這使得孝武帝想要實現皇權至上的願望再次落空,心中不滿,與宇文泰產生嫌隙。

但這個時候宇文泰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皇帝就算不滿也不能賴之如何,因此宇文泰乾脆毒殺孝武帝,重新擁護一位皇帝,建立西魏政權。

而這宇文泰自然就是西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擔任丞相一職,管理國家大小事務。

在東魏與西魏對峙前期,東魏方面絕對佔據優勢地位,高歡也有收復關中地區的想法。

大統元年,高歡率領軍隊建造浮橋,在永濟準備強渡黃河,這也正式拉開東西魏之間的第一次戰鬥。

東魏多位將領率領軍隊攻打潼關,而宇文泰則帶領軍隊駐守在灞上,並派遣一支部隊前往抵禦東魏方面的入侵。

高歡方面首戰不利,被宇文泰所打敗,為避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界,高歡於是向南梁請求幫助。

與此同時,他還趁著關中地區發生災荒的時候,兵分三路對西魏政權發起大舉進攻。眼看著情況如此危急,宇文泰自然也感到擔憂,因此率領著六千奇兵回到長安,向文武百官詢問現在應該如何抵禦敵人的入侵。

在大家的一致建議之下,宇文泰也意識到了局勢的發展,認為如果先攻打高歡,那恐怕就會陷入後背受敵的情況。如

果先讓一小隊精銳騎兵力量從小關出發,對其主力部隊發起攻擊,那高歡肯定要畏懼,也會擔心我派出更多的隊伍,因此不能及時的施以援助之手。

這樣一來,就可以放心大膽的發起攻擊,然後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宇文泰就按照自己的這個想法對軍隊進行了部署,並對外宣揚放棄關中,退守到隴右地區,從而來迷惑東魏軍隊。

為了壯大士氣,他還悄悄從長安帶領軍隊到達小關地區。這一切都在不聲不響之中進行,在敵軍主將突然得知西魏軍隊已經到達的訊息之後,自然是驚慌失措的,因此急急忙忙的帶領軍隊前往追擊。

宇文泰派出麾下一位副將前往襲擊,最終將其徹底擊潰,其主將被迫自殺,剩餘的將領都被俘虜。

高歡面對慘敗,實在無可奈何,因此連忙向後撤退。這潼關之戰宇文泰本處於劣勢之中,但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都是由於他審時度勢,發現東魏軍隊的弱點,從而集中精力一舉獲勝。

參考資料: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