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什麼是烹煮之刑?它有多殘忍?為何當初的史官卻從來不敢記載?

轘裂之刑,烹煮之戮,雖不在五品之例,然亦行之自古。——《春秋》

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制定了很多的刑法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因為統治者制定的刑罰法律政策表現是為了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讓人們幸福生活。

但是這根本的本質就是統治者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有的情況下,甚至連文化,思想,行為都會成為統治者的工具,這只不過是披著羊皮外表的一批野狼。

舉幾個例子,就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為什麼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就是重用了李斯,李斯為什麼能夠被嬴政重用,就是因為李斯主張用賞罰分明的法家思想來促進秦國一統六國。

再加上秦國的民眾自古崇尚武精神。這才讓秦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統一的秦國。

再比如,嬴政為了維護統一的大秦國,就幹了一件讓人們都十分謾罵的一件事情,就是進行了焚書坑儒。

這其實也是防止儒家那種主張開明的政策導致自己國家根基動搖。種種表現表明刑法都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

那麼你能想到古代最殘酷的刑罰是什麼呢?人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商朝時期的炮烙,人們回想起來炮烙的痛苦折磨,讓人們現在都感覺到汗毛豎立。

這種做法令人民感到恐懼害怕,這也是為什麼商朝會滅亡的主要原因。除了炮烙之刑,還有其他的刑罰嗎?答案是有的,還有一種刑罰是帝王也常常使用的那就是“烹煮之刑”。

烹煮之刑的由來

古代的統治者通常採用一些殘酷的刑罰,烹煮之刑就是這樣殘酷的刑罰,採用這樣刑罰的目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無上的權威。

烹煮之法在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流行,經常被用來懲罰做錯事的人。古代最早記錄烹煮之法的是在商朝,當時我們都知道商朝最後的紂王十分的暴虐。

某一個小國的伯候犯了事情,導致他的兒子被抓去做了人質,紂王后來就把他的兒子煮熟又送給這個伯後吃了,可見紂王是多麼的鐵血無情的統治者。最後這也導致周朝推翻了商朝,商朝走向了滅亡。

烹煮之刑其實就是“烹刑”,通俗來說就是把犯人扔在鍋裡烹煮的一種刑罰手段,簡單地拿一個大鍋,放入清水煮沸,或者放入油加熱,再將犯人放到鍋中直到在鍋中煮熟而死。烹煮不僅僅使用過鍋來烹煮,還使用過鼎器來代替鍋,因為鐵在古代一般提煉手段不夠發達,沒有盛行鐵器,是非常殘忍的刑罰。

因為這種刑罰太過殘忍,引來人們的恐懼,就連記錄歷史的史官都不敢記錄在書上,因為通常下一個就是自己。

在漢代也有記載使用烹煮之刑,項羽要把劉邦父親烹煮了以此來要挾劉邦。

但是劉邦卻是說道你把我父親烹煮了記得分給我一碗我父親的肉,可見當時劉邦承受了多麼巨大的痛苦才能說出這句話。

如果為了自己的父親輕言投降,那麼自己的這些擁護者會受到殺戮,天下也不可能真正地和平下來。

所以劉邦抱著你如果我殺了我父親,那麼我必將用項羽家人以及父老鄉親的血肉來償還我父親的在天之靈。

烹煮之刑一直斷斷續續使用到隋朝代才被官方從法律上邊廢棄,不準使用到犯人的身上,只是官方政府不再使用這個殘酷的刑罰,但是地方政府卻依舊有著這個殘酷的酷刑。

直到明代才被完全地被禁止使用這個烹煮之刑。自此烹煮之刑就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

烹煮之刑的弊端

為什麼這種殘酷的刑罰不能被人們所接受呢?這不正好用來懲罰犯人或者來審訊犯人的嗎?那車裂、凌遲刑罰為什麼沒有被廢除呢?

這種刑罰是長期的社會環境所導致的,烹煮之法作為死刑中的一員,一直都是用來打擊對社會產生危害的預防手段,就好比在古代起兵造反失敗之後就必然要遭受到死刑,要麼車裂要麼凌遲處死。以示公正性。

這個弊端就是當統治者無情地殺害民眾時,就會激起人民的反抗性,就會失了民心。為什麼在今年的高考作文當中會有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守的是什麼?

其實這個答案就是守護的是人民的心,如果像紂王那樣背離叛道就是會走向覆滅。

更高階的統治者不單單是隻用刑罰來懲罰人們,像漢代的漢武帝就推崇獨尊儒術的思想,要求人們向儒家學習,這是更高階的統治方法。

當審訊犯人的時候你如果用刑罰來恐嚇犯人,如果真的是犯人那麼可能會成功審訊,但是如果是冤枉的人,就會造成冤假錯案,會導致這個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但是如果你用儒家很平和的審訊就不會導致相同的結果。其實兩種方法歸根結底就是為了維護統治權威,促進社會穩定的發展,否則,只會是成為一場合法情況下披著羊皮外衣的狼的殺戮表演。

結語

隨著社會層次發展得越來越高,死刑已經不是用來懲罰犯人的最佳方式了,就要求我們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上要做到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因為社會社會不僅僅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發展建設,還要建設成為經濟強國,文化強國。建設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綜合國力國家需要穩定的社會,社會穩定的發展需要國家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只有建設制定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法律法規才能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對接。只有符合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的法律法規才是真的好法律。

那些想要破壞中國的頑劣勢力,終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城牆上撞得頭破血流!

參考文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