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張昶曾經備受朱元璋賞識,為什麼劉伯溫卻要朱元璋多多提防?

在中國古代每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一般都是百廢待興急需用人的時候,為了緩解人才壓力,開國皇帝們往往會放寬選拔人才的標準,啟用一些在品行上有汙點的人,而對於那些優秀的人才更是望眼欲穿。

朱元璋塑像

在明朝初年,就有一位深受朱元璋賞識的大臣,他的名字叫作張昶,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其在朱元璋麾下做官的時候,展現出了極強的工作能力,而且他始終穿著一身縫了補丁的粗布衣服,生活十分節儉,這讓貧苦農家出身的朱元璋十分欣賞。

不過就在張昶一路高升的時候,朱元璋身邊的謀士劉伯溫卻給朱元璋提了個醒,他說張昶這個人一定有大問題,是留不得的。

之後不久朱元璋也確實處決了張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朱元璋與劉伯溫

一、張昶在明朝政府的表現

張昶在元朝末年出生於如今的河北地區。

那裡距離元朝的首都極近,再加上在之前的幾百年中,該地區始終處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控制之下,當地百姓對於這樣的狀態也是習以為常,在這裡華夷之辨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相反君臣之義才是文人思想的主流。

因此張昶雖然身為漢人,但是從他讀書那天開始,他便將元朝的朝廷視作正統,並願意為元王朝工作。

後來張昶透過選拔進入了元朝政府,並且依靠出色的政治能力升遷到了戶部尚書的位置,這對於元朝的漢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元朝統治者宣讀政令

然而張昶進入元朝政府高層的時候,這個龐大的帝國已經日薄西山了,那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已經讓蒙古統治者焦頭爛額。

為了緩解這樣的情況,元朝朝廷便派出高官做使節,前往義軍首領處進行封賞,希望能夠招安一部分義軍。

張昶接受的任務便是到江南地區招降朱元璋,在張昶剛剛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朱元璋對他的態度還很恭敬,因為那時元朝政府依然擁有不俗的實力,此時與其公然反目對於朱元璋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張昶畫像

不過隨著元朝政府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朱元璋認定他們已經無力迴天了。而他的志向也遠不是元朝政府許諾的高官可以滿足的,因此他便打定主意與元朝政府為敵。

於是他將元朝的使者張昶扣押了下來,讓他在自己的麾下聽命。

在開始的時候張昶並沒有實職,只是在行政部門行走,朱元璋那時經常會拿一些問題來請教他,每次張昶都能給出極佳的迴應,朱元璋對此讚不絕口,便決定任用張昶。

在張昶被啟用之後,其很快就熟悉了朱元璋義軍的行政管理體系,並在其中工作地遊刃有餘,無論遇到多麻煩的問題,張昶都能依靠自己在元朝政府中得到工作經驗輕鬆解決,這讓他很快就被提拔到了中書省參政的位置。

二、劉伯溫的預言

像張昶這樣的降臣,能夠被朱元璋啟用就已經很難得了,更何況其還被提拔到了高官的位置,他理應對朱元璋感恩戴德才對。

不過也許是張昶之前人生中形成的觀念已經難以更改,他始終覺得北邊的元朝政府才是正統,而朱元璋只不過是亂賊草寇。

因此在他為朱元璋工作的時候,也不忘關注北方的戰事,在他聽說元朝名將王保保打了勝仗的時候,甚至還會暢想元朝復國的場景。

王保保劇照

據說他那時還對身邊的人說過

“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

這樣的話,幸好他的親信還算忠誠,不然不等劉伯溫提醒朱元璋張昶的腦袋可能就要搬家了。

對於張昶為什麼懷念元朝政府,除了他的觀念作祟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據說當時張昶經常會抱怨說元朝政府的昔日同僚們一定已經知道了自己變節的事情,這會對他的道德評價產生和糟糕的影響。

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正人君子形象,張昶不但不接受朱元璋的賞賜,還始終穿著一身破舊的官服。

表面上看這是張昶廉潔的體現,但實際上他是在為自己營造“不忘舊主”的政治形象,而朱元璋還被矇在鼓裡,他還在群臣面前表揚張昶得到做法。

此時的張昶可謂朱元璋面前大大紅人,那麼劉伯溫又為什麼敢向朱元璋進言要他小心張昶呢?

這要從明朝建立後張昶的兩個提議說起。

朱元璋大軍進入南京

在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他終於將江南地區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在群臣的建議下他在南京自立為吳王。在新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開始詢問群臣治國方略。

此時一向以清廉聞名的張昶提出了一條令人大跌眼鏡的建議。

他認為朱元璋在歷經多年苦戰之後終於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朱元璋在南京稱王,天下歸心,此時應該好好放鬆享受生活,不應再像之前那般辛勞了。

如果朱元璋是庸君的話,張昶上書中的歌功頌德可能就讓他飄飄然了,不過他對於當時的局勢還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中國北方的亂局還沒有平定,還遠沒到享受的時候。

在退朝之後,朱元璋仔細思索了張昶的話,他忽然覺得張昶的行為和秦朝的宰相趙高十分相似,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朱元璋找來了聰明人劉伯溫。

劉伯溫塑像

劉伯溫在聽到朱元璋的問題後立即表示贊同,並說張昶的建議是會導致亡國的,後面他還提醒朱元璋張昶很有可能是懷有異心的奸細,要朱元璋小心。

在聽了劉伯溫的話之後,朱元璋立即燒掉了張昶的上書,並開始小心提防張昶。

劉伯溫畫像

不久之後,朱元璋再次召叢集臣,希望他們能夠對明朝的律法制定給出一些建議,張昶在這次集會上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出元末亂世中人心思動,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應當使用嚴刑峻法,並提出朱元璋應該嚴查土地兼併等問題。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對張昶不太信任了,在聽到張昶的提議之後,他當即反應過來如果自己採納了張昶的建議,那麼明朝政府一定會失去民心,這對於王朝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至此朱元璋已經完全不相信張昶了。

三、張昶之死

不過縱使這樣朱元璋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處理張昶,而且其在政府中的工作也算兢兢業業,能夠解決不少的問題,朱元璋便遲遲沒有動手。

明代官員形象

直到後來明朝政府又俘虜了一批來自北元的使者,其中就包括元朝平章政事。

朱元璋接見了這些人,並表示願意放他們回到元朝。張昶聽說此事之後,便找到了其中的幾人,拜託他們幫助自己打聽自己兒子的處境。

在那幾天張昶身體突發不適,正在家中休息,他的好友楊憲便去其府上拜訪。在兩人交談的過程中楊憲無意間發現了張昶擬好的書信,在讀到其中渴望北歸的內容後楊憲大驚失色,他認為張昶有謀反叛變的可能。

於是偷偷藏起書信,在離開張昶家之後,楊憲立即將這份書信送到了朱元璋手中,朱元璋之前就對張昶十分懷疑了,因此當即命人將其抓進大牢進行審問。

當時朱元璋還是很愛惜張昶的才華的,本來不打演算法辦張昶。

誰料在審問過程中,張昶寫下了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八個大字,這無疑是在向朱元璋挑釁。在看到這幾個字後,朱元璋才下令將其處死。

楊憲劇照

對於張昶為什麼會寫下這八個字,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張昶之所以會寫下這八個字,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他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贏得朱元璋的原諒。

在之前就有一些元朝舊臣在面對朱元璋招降的時候寧死不屈,朱元璋敬佩他們的氣節便放任他們離開了,張昶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這個機會。

但是張昶沒有意識到的是,相較於那些臣子,他已經在朱元璋的手下工作了四五年的時間,而且官位也不低,他掌握了太多關於朱元璋的關鍵資訊,這對於元朝來說有重大價值,朱元璋是斷然不會放他離去的。

而且他之前其實已經歸降了朱元璋,此時再去投奔舊主其實已經是叛變行為了,並沒有忠義可言,朱元璋自然不會放過他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張昶始終將自己在北方文人中的政治形象看得太重。

在他知道自己無法脫身的時候,便希望在死前用這樣的文字為自己正名,不過相較於殘暴的元順帝,朱元璋的政治表現顯然是更好的,張昶這種對於元朝統治者的愚忠顯然是不明智的。

劉伯溫畫像

如今張昶的故事經常被拿來佐證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和未卜先知,但實際上在劉伯溫進言之前,朱元璋就已經對張昶起了疑心,如今人們將功勞全部歸於劉伯溫的頭上,確實有些捧殺劉伯溫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清風文史

推薦閱讀:

清代縣令為何會被“三班六房”架空?空有一身權力卻無處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