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李世民為何砸掉魏徵的墓碑?

在中國歷史上,有幾位皇帝是人們公認的明君,唐朝的李世民,更是被很多人視為千古第一明君,他在位時能夠做到虛心納諫,知人善用。在他的統治下,唐朝的實力逐漸強盛,並且呈現出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不過即便李世民有諸多的優點,做派也足夠明君,但是他也曾犯過一些錯誤,只不過到最後都能夠及時地彌補。

魏徵是李世民手下的一位大臣,面對李世民他總是能夠直言不諱,敢於直諫,李世民雖然有時候也會很討厭魏徵,可是他知道魏徵的勸諫都是為了自己和天下,並沒有私心,所以對於魏徵的諫言,李世民也很樂意採納。可是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卻命人砸掉了他為魏徵立的碑,上面的碑文甚至都是他親自寫的,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魏徵和李世民,相愛相殺不離不棄

魏徵和李世民這一對臣子,相處的模式非常有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相愛相殺,但是李世民又離不開魏徵。作為凌煙閣的24功臣之一,魏徵和其他的功臣又不太一樣。能夠進入凌煙閣的功臣,大多都是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時候,就已經追隨他文臣武將,還有很多都是瓦崗寨出來的。

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時候,魏徵還是李建成的手下,此時的魏徵,徵和李世民還是站在對立面上的敵人,魏徵也向李建成提過各種辦法,要他儘早除掉李世民這個威脅。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世民成功地登上了皇位,並且見到了魏徵,在此之前,他就聽說過魏徵的名聲。

李世民曾質問過魏徵,為什麼要從中,挑撥他和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的回答也是不卑不亢,表示當時是各為其主,還對李世民說,如果李建成聽取了他的意見,局面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在旁人看來,魏徵的回答太過於放肆,但是在李世民看來,魏徵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從內心裡高看他一眼。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比較熟悉,李世民不僅沒有怪罪魏徵,還重新將他啟用,並且委以重任。魏徵的正直和不畏強權,讓李世民又喜又懼,在他犯錯的時候,魏徵總是會直言不諱地指出來,有一次他準備趁魏徵不在朝中的時候外出打獵,可到魏徵回來他都沒有去,就是因為擔心魏徵責怪他。

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也很準確,魏徵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夠時刻地照著他自己,在他犯錯的時候及時地提醒,糾正他,這就是魏徵最大的作用。李世民雖然也曾討厭過魏徵,但是他心裡明白,自己想要做一個出色的明君,身邊就必須要有這麼一位敢於直言的諫臣,在魏徵臨終前,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魏徵的長子,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更是痛心不已。

君臣二人的情誼讓朝臣都為之動容,李世民還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在凌煙閣24功臣中,魏徵排在第三,這些都足可見他對魏徵的重視。魏徵活著的時候,李世民對他如此器重,為什麼在魏徵死後,李世民要拆掉魏徵的碑,甚至怪罪於他呢?原有兩點。

諫臣魏徵,識人有誤

魏徵不光是李世民的諫臣,同時也有識人的能力,魏徵在世的時候,曾向李世民推舉了兩個人,一個是杜正倫,另一個則是侯君集,魏徵曾對李世民說過,這二人都有極高的才能,希望李世民能夠重用他們。在魏徵的推薦下,李世民重用了二人,因為他信任魏徵的眼光,所以對這二人也十分信任。

可是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在之後的太子謀反一案中,侯君集和杜正倫二人都牽涉其中,甚至還是主犯。杜正倫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當年李世民立李承乾為太子之後,李承乾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朝中甚至有不少大臣上奏,希望李世民能夠廢除李承乾,另立其他皇子,但是都被李世民壓下來了。

他原本以為,只要能夠找到一位好的老師,去教授李承乾知識,就可以改變李承乾的表現。最初他定下的人選是魏徵,但是當時的魏徵已經重病纏身,雖然最終還是答應了李世民擔任太師一職,但是因為不能親自去交手太子,於是 他向李世民推薦了杜正倫。杜正倫為人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在得到魏徵的推薦後,李世民讓他擔任太子左庶子,親自教授李承乾。

作為太子的老師,杜正倫的本職工作做得還不錯。

但是他唯獨做錯了一件事,李承乾患有足疾,在東宮靜養的時候,親小人,遠君子,這讓李世民很不放心。於是他招來了杜正倫,希望他能夠循循善誘,好好地教導約束李承乾。杜正倫聽完這一番話,心中想的是要不負皇恩,可他做事的方法有誤,李世民跟他說的這些話,他轉頭就告訴了李承乾,言外之意就是告訴李承乾,作為老師我上面有皇帝。

這其中透漏出的訊息,擺明了就是在說李世民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杜正倫做出這樣的蠢事,李世民自然也不可能在繼續讓他擔任帝師,大手一揮直接把他貶到了偏遠地區。如果說杜正倫是因為太過於耿直,才被李世民所貶黜,那麼侯君集,就是實實在在地參加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計劃。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舊臣,在李世民打天下的時候,他就跟隨李世民立下了諸多的戰功,也參加了奪取皇位的爭鬥,而且侯君集不僅能夠領兵作戰,在文治方面也頗有成就,曾經在朝中擔任吏部尚書,朝中上下對侯君集的評價都比較高。可是侯君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野心過大。

雖然李世民對他尤為器重,也讓他在朝中擔任重要的職位,但是侯君集仍然有很多不滿,在私下裡甚至經常發牢騷。侯君集加入東宮集團的時候,李承乾正在頭疼該如何對付自己的兄弟李泰,保證他的太子之位不會受到威脅。曾經參加過玄武門事變的侯君集,認為李承乾應該效仿李世民,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事變。

這樣不僅能夠清除李泰對太子集團的威脅,也能夠早日登基稱帝,李承乾在聽了侯君集的建議後,也決定孤注一擲。然而李世民不是李淵,對於太子一黨的所作所為,李世民雖然沒有約束,但是都看在眼裡,他之所以願意給李承乾機會,就是因為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兒子們重蹈覆轍,走上他當年的老路。

可惜的是李承乾讓李世民失望了,在確定了太子一黨有謀反的意圖後,李承乾等人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就已經被徹底控制了。謀反作為大罪,凡是參與的人員都遭到了嚴懲。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廢,侯君集作為主要的謀反人員,也被李世民所殺。事後李世民想到,這兩位“人才”,都是魏徵推薦給自己的,這不是識人有誤,又是什麼呢?

洩露諫言,讓李世民難堪

除了識人有誤之外,魏徵還犯了一個讓李世民難以忍受的錯誤。作為諫臣,魏徵常常會指出李世民的錯誤行為。李世民對於魏徵的直諫,雖然偶爾也會厭煩,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樂於接受的。例如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曾讓人建起一座高臺,他經常帶著侍衛去高臺上官網,追憶長孫皇后。

有一次魏徵隨李世民一同前往,在李世民聲淚俱下,望著長孫皇后陵墓的時候,魏徵在一旁說:“我以為您在看老皇上的陵墓”,言外之意就是作為皇帝,登上高臺不追憶父親,只追憶妻子,這樣的做法是不對。這次之後,李世民命人拆掉了高臺,再也沒有登高眺望長孫皇后的陵墓。

從這件事上看,魏徵說話雖然不好聽,但是李世民還是能夠聽得進去,也能分得清好壞的。魏徵死後,李世民原本對他十分懷念,可是在太子謀反案結束後沒多久,朝中又傳出了訊息,說魏徵生前的諫言,他都會抄寫兩份,一份是給李世民看的,另一份則是會交給當時的史官褚遂良。

李世民的皇位,是透過玄武門之變爭來的,雖然他是一代明君,但是他也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在記錄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曾要求史官進行修改相關的內容。魏徵的諫言,指出的都是他的錯誤行為,原本只有李世民和魏徵兩人知道諫言的內容,誰曾想魏徵會把每一份諫言都抄給史官,再由史官記錄到史書中。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破壞李世民明君的形象,讓李世民十分難堪。兩件事情加在一起,讓李世民對魏徵不滿的情緒達到了一個頂峰,於是下令拆除了給魏徵立下的碑,還收回了當時要把公主嫁給魏徵長子的成命。不過後來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後,又想起了魏徵為朝廷立下的功勞,他的諫言也歷歷在目。

於是班師回朝之後,李世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命人重新立起了魏徵的石碑,再次恢復了魏徵大唐功臣的身份,這一舉動也是直接承認了,魏徵對唐朝功大於過,這位和皇帝相愛相殺的諫臣,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尊重。

本文由“硝煙中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