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諸侯國之間為何聯姻?淺談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聯姻的目的

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政權的衰落,各國諸侯野心畢現。為了本國的利益,一些諸侯國全心投入爭霸大業,在春秋戰國的舞臺演繹一幕幕明爭暗鬥的歷史劇。這一時期,實力較強的霸主國因自身實力不足以擊敗對手往往會選擇與其他國家結為聯盟共同對抗,於是政治聯姻的外交方式出現了。

政治聯姻不同於平常的貴族聯姻,這種婚姻具有很強的政治目的,能給聯姻國家帶來利益。春秋時期霸主國之間的政治聯姻十分常見,國與國的關係也因聯姻變得錯綜複雜。

那麼,諸侯國互相聯姻是為了什麼?在歷史上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春秋時期霸主與政治聯姻概念

第一,春秋時期。

《春秋》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間的額歷史。《春秋》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位非比尋常,因此後人又將此書記錄的時期稱為春秋時期,根據學者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春秋的年限可確定為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

但隨著歷史的前進,人們對春秋年限又有了不同的認識,如學者呂思勉的《先秦史》便把春秋確定為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81年。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對於春秋年限的認識已不能統一。建國後,學者郭沫若根據《奴隸制時代》、《史記》將春秋時期確定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20世紀70年代以來,春秋時期自周平王東遷伊始的觀點被學界普遍接受,但對於下限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許多學者因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伯,七雄戰局形成將春秋下限確定為公元前453年。這裡採用學界普遍確定的春秋年限,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53年戰國七雄局勢形成。

第二,春秋霸主。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動遷後,周天子的政權不斷衰落,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便開始透過各種手段填補權力的空缺。要想成為霸主,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春秋時期的霸主國也確實如此,當時宋襄公想要稱霸,最後卻因實力不足兵敗身亡。

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多達百餘個,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掌握禮樂征伐的大權。

獲得這種權力的是少數諸侯國,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他們透過參加諸侯會盟得到周天子的承認,獲得名副其實的霸主地位。其中楚莊王是個例外,他沒有“尊王”,也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但他是事實上的霸主。

還有一些國家雖然沒有掌握霸權,但其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可算作區域霸主,如鄭莊公、齊僖公、晉獻公、秦穆公等。這些地區性霸主雖然沒有春秋五霸的豐功偉績,但他們也是一代雄主,取得的功績歷來為後人稱道。關於春秋五霸,學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第三,政治聯姻。

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就存在政治聯姻現象。周朝建立以後,制定了“同姓不婚”的規定,其根本原因在於鞏固宗法制、聯結異姓諸侯,從而加強政治統治。因此,無論是周王室還是各諸侯國都不娶同姓,於是婚姻逐漸成為加強與異姓諸侯之間聯絡的紐帶,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同姓不婚的制度也很少被遵守,甚至周王室也開始同姓聯姻,主要是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

周王室衰微,各國諸侯為了爭霸圖存,不僅國內實行改革,為了國際關係的和諧常常將婚姻作為政治手段,以此使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更為順利。

春秋時期的政治聯姻指的是諸侯國之間透過婚姻的方式達到穩定國內統治、與別國建立盟友關係的重要外交策略。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聯姻實際上是婚姻在政治上表現,具有圖存、結盟、救亡、爭霸等多重政治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各諸侯國爭霸的需要,歸根結底是為本國利益服務的。

二、春秋時期霸主政治聯姻的目的

第一,鞏固國內政局。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政治動盪,加上週邊關係複雜,甚至面臨著被侵略的威脅。為了穩定國內局勢,緩和國際關係,解除外部威脅常常選擇與其他國家聯姻,晉國和齊國的聯姻就是例子。

晉獻公時期,晉國內部面臨著公族勢力的威脅,外部受到戎狄的侵擾,處於內憂外患當中。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晉國想要生存、發展和爭霸中原,首先要處理好與戎狄的關係,晉獻公選擇與夷狄聯姻。此外,晉獻公還與齊國聯姻,據《左傳》記載:“晉獻公烝於齊姜”,表示晉獻公與齊桓公結為婚姻之國。

透過聯姻,晉獻公不僅安撫夷狄,還與齊國結成友好關係,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春秋初期齊國也曾受到北戎的威脅,當時齊僖公向鄭國求救,鄭國救齊後齊僖公就把文姜嫁給鄭國太子忽作為感謝。雖然太子忽最後拒絕,但顯示了齊僖公對聯姻的重視,希望透過聯姻的方式加強兩國關係。

第二,建立軍事同盟關係。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戰局複雜,兩國為了對付同一敵人時往往選擇結為同盟,並透過聯姻的方式鞏固同盟關係。當時,具有強大實力的諸侯國都想成為霸主,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最為突出,兩國都透過聯姻的方式拉攏其他諸侯的力量,擴充自身實力。

晉國的聯姻成就比較突出,早在晉獻公時期,晉國就與齊國有過聯姻,也與實力不斷增強的秦國聯姻。

到了晉文公時期,晉國與齊國、秦國的聯姻仍在保持,於是在晉楚爭霸的關鍵戰役中,晉文公獲得齊國、秦國的支援,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後晉國與秦國關係破裂,面臨外在威脅之時又選擇與吳國聯姻,牽制楚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緩和兩國緊張關係。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衝突不斷,有時甚至由小衝突發展到國家之間的戰爭。當時,宋、陳、衛等國家之間關係非常緊張,戰爭不斷。鄭國由於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惡劣,處於孤立地位,對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非常不利,陳國面臨鄭國的壓力也力不從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國和鄭國都想緩和雙方關係,聯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使當前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還能加強兩國的政治聯絡。當然,政治聯姻是建立在兩個諸侯國平等且有共同的政治願望時,否則一旦發生衝突還是免不了兵戎相見。

第四,獲得他國扶持。

在春秋時期紛亂複雜的歷史環境下,流亡成為常見現象。一些諸侯國的公子、國君或因國破家亡,或為躲避禍亂,會選擇逃往其他國家,流亡過程中常與所在國家的子女締結婚姻。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是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政治發展相結合的產物。

流亡者透過與流亡國聯姻獲得政治支援,流亡國透過與流亡者聯姻獲得政治和經濟上的潛在回報。

春秋時期的流亡者一般都是其他諸侯國的上層階級,對本國的軍事、政治有清楚的認識,能夠為所在國家提供極大的幫助。此外,不少流亡者有迴歸本國繼承君位的可能,這對流亡國來說是巨大的潛在利益,如重耳便是流亡之後回國成為君主的。

三、春秋時期霸主政治聯姻的歷史影響

首先,政治聯姻促進了華夏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春秋時期,華夏與周邊部族在生活、語言和經濟狀況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雙方互不認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華夏與周邊部族來往甚少,政治聯姻便成為雙方交流的重要方式,帶動了華夏與各部族之間友好往來,促進各族交流與融合。

其次,政治聯姻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衝突。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一再舉行的會盟、弭兵以及聯姻活動,都是為了和平,希望透過這些方法減少戰爭衝突。政治聯姻是加強兩國之間友好交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避免戰爭衝突。

第三,政治聯姻使大國之間鬥爭加劇。

春秋時期,霸主國透過不同的方式稱霸,首先都要透過軍事實力,而大國在爭霸中往往將聯姻之國作為外援。春秋首霸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內嬖者六人,與齊桓公聯姻的這些諸侯國大都參與了齊國的對外戰爭。大國爭霸,無論軍事鬥爭還是弭兵,聯姻國都會積極參與,不僅擴大了影響力,還鞏固了霸主國的政治地位,國與國之間的鬥爭也加劇了。

結語

春秋時期霸主國的政治聯姻目的非常明顯,其首先考慮的就是聯姻能否給國家帶來利益,目的主要是鞏固國內政局、建立同盟關係、緩和兩國關係、獲得他國扶持等。

就霸主國政治聯姻的歷史影響而言,一方面能夠加強華夏與各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戰爭衝突;另一方面也會是大國之間的鬥爭加劇。

參考文獻:《春秋》《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