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如何用遊戲給外國人上一堂“中國歷史課”

“we need english!”

在國產遊戲《鬼谷八荒》Steam的評論區裡,出現了國外玩家求英文的評論。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老外求“英化”的操作,早在《太吾繪卷》等國產遊戲火出圈之後,評論區裡就充斥著讓製作者出英文版本的請求。

《太吾繪卷》也好,《鬼谷八荒》也罷,這些遊戲像是載體,把一些屬於中國獨有的文化成功輸出給了國外的玩家,讓武俠與修仙成功破了圈。

這種文化輸出的方式集中為兩種,一種是題材上選擇中國特有文化,像上述提到的兩款遊戲皆是如此。還有一些遊戲雖然並非特有題材,但利用遊戲中夾帶的“私貨”,也在潛移默化中將中國的歷史、文化、精神傳遞給外國玩家。

這其中,尤以重現歷史和戰爭的模擬類遊戲最為常見。以冷兵器戰爭遊戲《戰意》為例,這款遊戲搭建了一個自由對戰的大世界平臺,使用的兵團也都是來自各個國家、不同時代,這給了製作者足夠大的填充與拓展空間,讓更多中國的兵團、歷史以及背後的故事,能被國外玩家熟知。

這種填充並非簡單的掛名和換皮,《戰意》往往會選擇歷史上比較有故事的那些兵團,作為文化載體。以最新的國潮賽季“王朝”為例,其出現的新兵團“寧西武僧”、“神策陌刀軍”、“戍戎百守衛”每一個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

戍戎百守衛的原型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安西軍,這支由汾陽王郭子儀之侄郭昕帶領的隊伍,在大唐的河西走廊駐守了長達四十二年之久。他們沒有等到朝廷的嘉獎,也沒能再回長安,甚至在得知他們感人事蹟之後,唐代宗甚至沒能派出一兵一卒,緩解他們四面楚歌的壓力。安西軍中很多人來時是懵懂少年,而戰死沙場時已是兩鬢斑白,這也是為何《戰意》中戍戎百守衛的造型,多以白髮蒼蒼的老人為主。

“將軍是太陽遠還是長安遠”“當然是太陽”“那為何只見太陽,而不見長安”

萬人隊伍僅剩百人,安西軍能支撐四十年之久,憑藉的是身後守護土地上的百姓,他們中的青壯年自願加入安西軍,讓軍隊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最終,隨著安西都護府的陷落,他們完成了自己作為軍人最後的夙願——戰死沙場。歷史上對這支被“遺忘”的軍隊鮮有記載,但他們的故事卻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

相對於安西軍的悲壯,“寧西武僧”的原型少林武僧身上有更多的故事,其中比較出名的莫過於“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間傳說。相傳,唐武德3年,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大軍屯北邙山,順勢逼進洛陽。李世民得知少林武僧武藝高強,於是寫信相邀。最終,僧兵打敗王世充,助李世民奠定了勝局,從此就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佳話。

雖然真實性有待考證,這段故事很大機率是民間傳說,但武僧參與過戰爭卻是實打實的

神策陌刀軍也是盛世大唐中一支充滿故事的隊伍,其代表人物“神通大將”李嗣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同樣,他們使用的著名武器陌刀也大有來頭,這把武器的研發初衷是為了對抗遊牧民族的快馬騎兵。對於機動力強的騎兵來說,這種雙面刃,一丈長,重達50斤的長柄武器就是天敵一樣的存在,連人帶馬一起砍,破陣如砍瓜切菜。《舊唐書》中記載,李嗣業曾在安史之亂中一人一刀連斬數十人,被陌刀擊中的敵人,“人馬俱碎”,足以展現陌刀的威力。

只不過陌刀採用了包鋼法制造,成本高,且對使用者有一定要求,隨後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戍戎百衛隊也好,寧西武僧也罷,這些出現在《戰意》中的兵團,背後值得挖掘的故事,成為了吸引中外玩家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背後的故事,一方面為遊戲中的角色賦予了靈魂,也從側面形成了對於中華歷史與文化的海外輸出。用《戰意》普及歷史、軍事文化,讓歷史與文化成為遊戲的底蘊,兩者之間屬於相輔相成的關係。

《戰意》對於文化的傳播也不侷限於此,為了能讓更多玩家清晰的感受歷史、見證歷史,製作組做了很多看上去“價效比極低”的操作。比如新賽季和鑄甲大師溫成華打造了步兵鎧和明光鎧,並掃描進了遊戲裡,讓遊戲角色的建模,更貼近歷史;在熒幕上塑造過羅成、趙雲等用槍名將的聶遠,成為了戰意長槍推薦官,為玩家們解析了這柄亦剛亦柔,亦是中華歷史文化符號之一的武器。

如果你跟別人說遊戲可以學歷史,我想大多數人會嗤之以鼻,並找出一百個理由反駁你。誠然,作為一種休閒放鬆的手段,遊戲的“本職工作”是讓玩家們玩的開心,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遊戲開始豐富自己的底蘊,為傳播歷史文化做了出一份貢獻。

用遊戲還原古戰場,重現歷史的厚重,這是《戰意》一直在遵循的理念。也正是這份對於歷史的考究,讓其在全球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是一度登上了Steam暢銷榜的榜首,其對於海外玩家的文化輸出,可見一斑。

或許遊戲中的歷史沒有典籍的嚴謹、深度,但如果能以這種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讓玩家們對歷史產生興趣,甚至成為文化輸出方式影響海外玩家,豈不也是美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