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他是抗倭名將,戎馬30年修兵屯三千座,功勞不比戚繼光小

戚繼光是明朝的傳奇名將,他的一生堪稱波瀾壯闊,先是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然後又鎮守北方打敗了強大的蒙古騎兵。正因為如此,戚繼光才會為百姓傳頌,為歷史銘記。

不過與戚繼光同時期的,其實還有一位名將,他的人生軌跡與戚繼光十分類似,也是先南後北,儘管他在後世的名氣趕不上戚繼光,但論功勞,他可一點都不比戚繼光小。這個人,就是譚綸。

明清史學家談遷將譚綸的功績總結為

“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國榷》)

譚綸天賦過人,飽讀詩書而又深諳兵事,堪稱文武雙全。嘉靖年間,倭患愈發嚴重,台州成為抗倭最前線。譚綸由於能力出眾,調任台州知府。譚綸一上任就大力招募鄉勇,訓練軍隊。戚繼光向譚綸請求給他三年時間訓練鄉兵,譚綸深知精兵不易得的道理,同意了戚繼光的請求,並在其餘人彈劾戚繼光不作為的時候為戚繼光辯解。可以說,戚家軍的誕生,就有著台州知府譚綸的一份功勞。

不過戚繼光要練兵,台州又不得不防,所以譚綸也親自上陣,訓練部隊,並制定了嚴格的軍紀,不久後就成為一支精兵。黃宗羲曾說

“觀古今文臣,多不知兵,知則多不能身履行間”

,然而譚綸

“大小身經數十百戰”

。(《明文海》)

與倭寇作戰時十分兇險,但譚綸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主官就將作戰交給部下。倭寇侵犯柵浦時,譚綸親自帶著剛剛訓練出來的部隊迎擊,並三戰三捷,殺敵甚眾。在作戰中,譚綸身先士卒,他斬殺了許多敵人,刀上的血沖刷半天都洗不乾淨,儼然一尊殺神。

當時的台州是倭寇進攻的重點,但由於譚綸的佈防,倭寇始終無法攻入台州,只得劫掠其他的縣鄉。譚綸沒有拘於台州一地,只要有軍情發生,譚綸就會立刻帶隊前往剿滅。倭寇們在譚綸手底下吃了大虧,從此不敢再招惹他。戚繼光一到,譚綸又與他合兵一處,將軍紀敗壞、戰力較差的外地兵全部淘汰,只以浙兵為主的新軍作戰,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由於譚綸和戚繼光共事的經歷,並且都為抗擊倭寇立下了功勞,所以當時的人們都將他們並稱為“譚、戚”。

譚綸先是鎮守台州,後率軍轉戰廣東,剿滅賊兵和倭寇,不久後又出任福建,將為禍福建的倭寇大部剿滅。剩餘的賊軍和倭寇紛紛逃跑,廣東和福建因此安定下來。

譚綸因功勞甚大,所以朝廷對他委以重任,一度讓他統轄兩廣的軍務併兼理福建等地,這相當於把整個東南沿海一帶的軍務都交給譚綸負責。

在東南沿海時,譚綸好似一位“救火隊員”,當地的警情較多,而譚綸能力出眾,各處都需要他,所以譚綸往往在一個地方任職不會超過一年,就會調任到別的地方。

正因為譚綸在東南一帶做得十分出色,所以隆慶皇帝即位後,就將譚綸召回兵部,讓他擔任兵部左侍郎並總督薊、遼、保定一帶的軍務。

譚綸一到任,就給皇帝上疏,他認為北方的邊關部隊由於常年缺編,兵丁數量嚴重不足,其中一半還都是老弱病殘,所以當務之急是一面招募邊軍,一面將南方的浙軍調往北方。

後世許多人都認為所謂戚家軍也好,浙軍也好,打的一直是倭寇,所進行的戰鬥只是“村級械鬥”,並非大規模的正面作戰,戰鬥力名不副實。

然而實際上,不論是戚家軍,還是以戚家軍為核心擴充組建的南軍,都在戰爭中證明了自己。先不說抗倭戰爭的規模比許多人想象中大很多,他們還在譚綸的建議下,大量抽調到北方,負責防守蒙古人的騎兵部隊。

譚綸看不上北方邊軍,所以他把四千自己和戚繼光訓練的浙軍調到薊鎮,並要求由自己來主持防務,減少巡按、御史等人的干涉。由於有張居正的支援,所以隆慶皇帝採納了譚綸的建議,讓他放手去幹。

譚綸抵達邊關後,進行了深入的視察,他認為南方作戰在於速決,北方作戰則在於“堅壁清野,鉗制侵略之敵”,所以他修築了三千多個屯兵禦敵臺,防線橫跨居庸關到山海關,所有的戰略地區都為明軍控制。修築完成後,譚綸又從南方招募了九千浙軍。而就是這一萬多名浙軍,撐起了整個北方的防線。

在譚綸的主持下,明朝北部邊防大為鞏固。蒙古騎兵曾試圖衝擊譚綸的防線,但以往邊軍難以抵擋的蒙古騎兵卻敗在譚綸和他的浙軍手中。數次交戰,蒙古人損失慘重,不敢再犯。

譚綸戎馬三十年,斬敵兩萬餘人,修築屯兵禦敵臺三千餘座,立下大功,升為兵部尚書。從這個角度來看,譚綸的成就比戚繼光還要大。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名臣在後世卻籍籍無名。

參考資料:

《國榷》

《明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