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南北朝的“侍讀”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

教育不光是現代人重視的事情,在古代中國,教育同樣是重要的大事情。自古以來一直有著多種的教育方法,橫向、縱向的都有。在我國古代有著較為特殊的教育模式——侍從講讀制度,此種教育模式為後來統治者出臺較為明智的政策有一定的積極影響,那麼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侍從講讀制度究竟是怎樣?

一、南北朝侍從講讀制度究竟是怎樣?

1、南北朝侍從講讀制度究竟具體指的是什麼?

侍從講讀制度是漢朝發展起來的教育制度,其實在早些年間也有類似的制度,只不過具體形態並未發展完全,

侍從講讀制度是一種較為成熟,並且針對教育的具體情況而出現的教育制度。

侍從講讀制度就是老師與學生的一種制度,只不過老師並不是普通的老師,學生也並不是普通的學生,不然在尊師重教的古代中國不會用“陪”來詮釋這種教育制度。

此種教育制度是專門為貴族子弟創制的,產生的原因雖然有教育需求的一部分原因,但是大部分的原因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漢朝時期,尤其是東漢時期,多出現幼帝繼位的現象。

此種現象對於國家的安穩和統治來說,並非是一件好事,因為幼帝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朝政以及應付一些有權有勢大臣的野心,尤其是外戚,故而加速幼帝的早熟異常重要。其實幼帝的出現不要這麼頻繁,都不會出現此制度或者說會慢些出現。

但是東漢的情況實在是太過於特殊,除了前三位皇帝,東漢其他的皇帝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幼帝,關鍵都不是十幾歲,都是幾歲,故此加大了整個國家的統治難度。

侍講制度與太傅等專門為皇帝做集中統一的教導模式並不一樣,侍講制度是周圍陪伴皇帝學習的人經常為你傳輸一些教導知識,不一定是在專門的教育時間

,其實此項制度算是變相地擴大了皇帝的教育時間,在非教育時間的範圍內也要接受一定的教導。

《魏書》卷三七《司馬楚之傳》載:“(司馬)金龍,少有父風。初為中書學生,入為中散。顯祖在東宮,擢為太子侍講。”,“漢顯宗時張酺數侍講於御前,張酺侍靈帝以楊賜有重名,舉賜侍講於華光殿。中又詔劉寬拜太中大夫侍講華光殿。雖有侍講之號而未以名官,至唐開元十三年始置。”。這些都說明,在東漢時期以及後來的魏國都是有侍講講讀制度的出現的。

在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都開始廣泛使用侍從講讀制度,主要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生產力發展的過於迅速,時局發展變化過於複雜,時代資訊增大,同樣教育的內容要增多,教育的難度也要加大

,故此制度得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繼承。

不過魏晉,由於受東漢影響太大以及都是東漢舊臣,故此在大部分的制度上遵從的都是東漢時期的舊制,一是為了求得時局的穩定,二是為了求得天下人心,畢竟臣子奪了君主的位置畢竟是不義之舉。

2、侍從講讀制度為何可以出現,甚至在南北朝時期都有很大的繼承現象?

侍從講讀制度字漢朝就已經產生,產生的原因自是有很多種。但是一定都逃脫不了與當時統治者的統治利益有關,畢竟當時的社會發展的引導力以及怎樣最大程度上運用社會所創造出來的生產力都是統治者說了算。

故此政治上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決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的,政治上的權力是侍從講讀制度出現的重要原因。在東漢時期,由於幼帝多繼位,故開辦侍從講讀制度,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幼帝的教育途徑不僅僅可以從侍從講讀這方面獲得,有很多的獲得渠道,比如皇后會對幼帝進行教導,畢竟這也是皇后的本分事、還有足夠的老師也會給他教導,加上還有皇帝的身份,教育的多種多樣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為什麼此制度可以堅守東漢時期以至於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就要說一下侍從講讀制度之後的衍生程式了。按照最初侍從講讀制度出來的目的和內容上來說,侍從講讀制度僅僅適用於皇帝,被看作是皇帝的特殊權利的一個標誌。

但是後來,由於此制度有了明顯的積極效果,故被沿用了下來,並且衍生出來很多種教育模式。此制度的積極效果就是統治者持續沿用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皇帝個人的教育問題上的。

侍從講讀與普通的教育制度並不一樣,在傳播教育物件上就不一樣,是侍從,並不是某位德高望重或者其他位高權重的人。

在地位上就處於一種較低的地位,並沒有其他教育者如此高的地位,所以此種教育模式也常常被稱為“陪讀”,此種情況下,皇帝自然是樂意的(這裡指的是成年後,有獨立的理政能力的皇帝),因為在此方面,

“老師”並不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方便皇帝的日常決策可以順利進行,有利於皇帝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的。

二、南北朝時期,此制度被特殊化使用了

1、南朝時期出現了“侍讀”的教育模式

南北朝時期除了繼承東漢魏晉時期的教育制度,也發展了屬於自己時代的新的教育現象。由於南北朝後期,君主的素質堪憂,故此侍從講讀制度進一步衍生,“侍讀”得以出現。《資治通鑑》卷一七一《陳紀五》載:

“太子以侍讀東海徐摛為家令。”胡三省注曰:“晉王紹宗遷秘書少監,仍侍皇太子讀書,此侍讀之始也。”

,“侍讀虞雲自宜恆應侍接。

(謝)朓可還都。”南朝有明確侍讀記載是是在南齊時期,當時的侍讀不像是東漢以及魏晉時期,是專門的皇帝或者未來儲君的侍讀,而是發展到貴族的宗室都是有侍讀的。

南朝的侍讀更像是一種政治工具,南朝的政治陰謀以及一些權力之爭發展是要比北朝要多的,雖然北朝也有較大的波動,但是這些波動都是體現在軍事上或者正常的政治上,南朝的波動不止這些方面,並且參與進行的人數和階層也並非是北朝可以相比的。

南朝的侍讀的確可以起到為了未來優秀的統治並且保持王朝的百年延續,而培養出較為優秀的統治階層,但是

由於南朝政治的特殊性,故在此方面的教育制度是不純粹的。

南朝的統治者經常會以“侍讀”的名義,將一些具有威脅的大臣的子女邀請到宮中,名義上是陪伴皇帝的兒女讀書,實際上是充當政治人質,此種情況在之前漢朝的統治中也有出現,但是當時並沒有以“侍讀”為藉口。

並且還可以透過“侍讀”的名義來平衡諸宗室的實力,借用此名義來藉機拉近與宗室之間的關係,並且由於宗室之中也有“侍讀”,故可以透過宗室子女的相互“侍讀”來平衡勢力(宗室的內部會有地位等級的變化,畢竟不是所有的宗室最後都可以得到世襲的王)。

不過此時的侍從講讀制度就被政治化了,不完全是一種教育制度了。在南朝時期,侍讀制度由於剛剛興起,所以舉行的規模並不大,當時而對東宮太子侍讀都是隻有十幾個人或者二十幾個人,對於後世的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來說,規模遠遠不夠。

2、北朝也出現了“侍讀”,不過體現方式上並不一樣

北朝出現“侍讀”現象的時間與南朝相比差不多,

“雖久滯小官,身體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太和)二十二年,侍讀東宮”。

但是在具體體現方式上與南朝並不一樣。北朝的侍讀的物件也包括皇帝,之前的侍讀物件包括皇帝的也僅僅是針對幼帝繼位的特殊政治現象。

但是在北朝正常的繼位來看,還是有皇帝侍讀的存在,說明,侍讀在當時算是一種較為普遍且穩定的教育現象。並且宗室的侍讀教育上,北朝要比南朝進行得更加徹底,南朝雖然也有宗室侍讀教育,但也僅僅是一部分,因為侍讀在南朝已經被用作政治工具了。

北朝的宗室侍讀教育的形式更加多變,所以在發展上也要比南朝侍讀教育體系的發展更為成熟。“世宗初,為宣納上士,轉中外府記室參軍、中山公(宇文)訓侍讀”。

“遍通《五經》,又明《三傳》……及帝侍講馬敬德卒,乃入授經書。帝甚重之,以為侍講,與侍書張景仁並被尊禮,同入華元殿,共讀《春秋》”

從對於侍讀者的態度上來說,北朝的侍讀發展也要比南朝更為完整。南朝的侍讀帶有太重的禮教階級色彩,使得成為發展侍讀制度的阻礙,這也是最後北朝可以統一南朝的其中原因。

三、總結

侍從講讀制度的發展是隨著社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並不是一層不變的。當然,各個地區的社會因素不同,在相互碰撞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發展快和慢或者完不完善的問題。歷史是不斷髮展的,故這些問題在日後的發展中都是可以被一一克服的。

參考文獻:

《南史》

《北史》

《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