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如果鄧艾被擊敗,蜀國還能延續下去嗎?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劉禪死守,姜維從後面夾擊,最後或許能消滅鄧艾的部隊,但即便如此蜀國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從實力上來說,當時蜀國的國力已被魏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蜀國人口不足94萬,魏國人口卻有443萬,人口數量就決定了雙方兵員數量,蜀國與魏國在兵員上來說不是一個檔次的。同時雙方的領土面積、經濟水平也不在一個層次上,魏國領土面積遠大於蜀國不說,蜀國還在姜維的帶領下連年北伐,不但沒能取得什麼戰果,還屢屢為鄧艾所敗,損失慘重。就在蜀國滅亡的前一年,即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北伐,卻再次被鄧艾大敗,此戰的失敗也使姜維不敢再回成都,只得屯兵沓中靜待時機。

此外從政治上來說,蜀國也到了朝政昏聵的程度,後主劉禪寵幸宦官黃皓,整個蜀國朝廷已然小人當道,朝政烏煙瘴氣。在魏國伐蜀之前,姜維就預判到魏國會對蜀國發動大規模進攻,曾建議劉禪派重兵把守要道陽安關和陰平橋,但劉禪聽信黃皓之言,認為魏國不會大舉伐蜀,就沒把姜維的意見當回事。

反觀此時的魏國,司馬昭已經大權獨攬,成為了魏國實際上的核心,在他的領導下,整個魏國上下一心,決定發動一場旨在滅亡蜀國的伐蜀之戰,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蜀國問題。

當時蜀國兵力總共為9萬人,駐守首都及其他軍事基地的部隊有4萬人,能機動作戰的為5萬人,主要由姜維統領,駐紮在沓中。

魏軍打算將姜維的部隊困在沓中,然後主力乘虛從東部發動進攻,直插駱谷,奔襲漢中,一旦拿下漢中,整個蜀國必將六神無主,到時候就能一舉滅亡蜀國。

為此,魏國由徵西將軍鄧艾所部為西路軍,率三萬兵馬出狄道攻沓中,以牽制姜維主力兵團;由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為中路軍,率三萬人馬從祁山出擊,包抄姜維後路;而伐蜀軍團主力由鍾會統領,共計十萬人馬,從東路發動進攻,由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分進合擊,直取漢中。

三路伐蜀大軍於公元263年8月開拔,直到這個時候蜀國才確信狼真的來了,對此後主劉禪也是慌了手腳,派車騎將軍廖化馳援沓中,左車騎將軍張翼進駐陽平關(陽安關口),以阻擋魏軍的東線進攻,其餘部隊集結於漢、樂兩城。劉禪打算採取拖延戰術,在堅壁清野的同時不與魏軍交戰,等到魏軍糧草耗盡則可不戰而勝。

但蜀國對魏軍的進攻規模卻估計不足,蜀國原本認為魏國的主力在西路和中路,東路軍的人數與西路相當,最多隻有三萬人,但不想東路卻是主力,足足有十萬之眾。即便張翼的部隊及時趕到了陽平關,蜀軍也很難抵擋魏國十萬大軍的進攻,更何況張翼的部隊其實並沒有趕到陽平關。

因為張翼的部隊在行至半路,打聽到諸葛緒的三萬人馬正在包抄姜維的後路,於是張翼便滯留在了陰平,以牽制諸葛緒的行動。而由於張翼未能趕到漢中,就使得漢中的防禦十分空虛,而此時蜀軍在陽平關還出現了投敵分子。

此人就是協助蜀將傅僉鎮守陽平關的蔣斌,他先是建議傅僉主動出擊,在遭到拒絕後就親率本部人馬“出擊”,說是出擊,其實就是投降,蔣斌在投降了魏軍後就當起了帶路黨,帶著魏軍一路攻到了陽平關,傅僉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迎戰,最終陽平關失守,傅僉也力戰而死。

而西線的姜維原本與鄧艾對峙,當他聽聞魏國出動十萬大軍進攻漢中的時候,就知道已經中計,但此時姜維的部隊已被鄧艾和諸葛緒兩路圍堵,要想向東突圍進援漢中,一方面要擋住鄧艾的追擊,另一方面還要衝破諸葛緒的堵截,可謂困難重重。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姜維也是兵神附體,他大膽地出動了一支部隊側擊諸葛緒後背,諸葛緒大驚,急忙率軍後撤,姜維則乘此機會,乘著諸葛緒後撤留下的空檔果斷率軍前行,將全軍撤到了陰平。

當姜維撤到陰平的時候,漢中、陽平關已失,無奈之下只得與張翼合兵,退守第二道防線劍閣。

此時的蜀國已到了亡國的生死關頭,蜀國在堅守劍閣防線的同時,也派出使臣向東吳求援。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東吳還是明白的,為此東吳一方面攻打壽春以牽制部分魏軍主力,另一方面派丁封、孫異進援蜀漢。但東吳的進攻對魏國的牽制十分有限,而救援蜀漢的部隊,其實還未趕到成都,劉禪就已投降。

說完了東吳,我們再看看蜀漢戰事。

姜維在退守劍閣後,鄧艾與諸葛緒便攻下了陰平,此時鄧艾最為西路軍總指揮,除了自己手上的三萬人馬外,諸葛緒的三萬人馬也受他的節制。為了儘快滅亡蜀國,鄧艾想出了個繞過劍閣,直取成都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就遭到了諸葛緒的堅決反對。

諸葛緒反對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他們的任務是牽制姜維,不是攻佔成都,其次,鄧艾的作戰計劃太過於瘋狂,率軍穿越七百里的荒涼地區,這基本就等於是送死,很可能大軍還沒到江油,全軍就已困死在蜀道的崇山峻嶺之中了。

於是諸葛緒就帶領他的三萬人馬離開了鄧艾,主動投靠到了鍾會那邊。鍾會見諸葛緒的三萬人馬過來了,首先想到的竟不是別的,而是吞併諸葛緒的三萬人馬。鍾會上書朝廷,說諸葛緒畏敵不前,在當時來說,畏敵是嚴重的罪行,而且諸葛緒本受鄧艾節制,卻突然跑到了鍾會哪裡,這下就解釋不清了,於是魏國一紙令下,諸葛緒被捕,他的三萬人馬就被鍾會接管了。

雖然此時鐘會手握十三萬人馬,但劍閣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口,鍾會猛攻數日無果,時間拖久了,鍾會的問題也就多了起來,尤其是後勤補給問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從關中到劍閣的路途又多是艱難險阻,鍾會大軍的後勤壓力也猛然徒增,一時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看到這種情況,鄧艾果斷率軍直插蜀國腹地,繞過了劍閣,一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率軍突然出現在了江油,駐守江油的守將馬邈眼見鄧艾神兵天降,頓時就失去了抵抗的勇氣,還沒開打就直接開城投降。

鄧艾大軍的突然出現,也震驚了蜀國朝野,此時姜維的主力正在劍閣,一時間遠水解不了近火,而朝中又無大將,劉禪便將希望全寄託在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身上,希望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能發揮作用。

可惜的是,人類的基因可以遺傳,但上一代的才能卻無法遺傳。

諸葛瞻沒有多少實戰經驗,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湊出了一支部隊開往涪縣,其實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諸葛瞻的最佳策略應該是防守,鄧艾畢竟是孤軍深入,沒有後勤支援,只要諸葛瞻能堅守一段時間,待到鄧艾大軍糧草耗盡,到時很可能就能不戰而勝。

但諸葛瞻卻認為鄧艾率軍穿越七百里無人區,已是強弩之末,只要一舉出擊就能迅速擊潰鄧艾大軍,如果堅守不戰,反而夜長夢多。

不過諸葛瞻卻忽視了兩個因素,首先鄧艾是百戰名將,諸葛瞻只是個剛上陣的菜鳥,這就好比打競技遊戲,一個高手即便在形勢不利、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擊敗菜鳥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兩者的微操、作戰意識相差甚遠,放在實戰中也是如此,戰場上的臨場指揮水平的差距,會直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其次鄧艾的部隊既然能穿越七百里無人區,能活到這會計程車兵也屬於精銳之師,作戰意志極為頑強,而且他們也知道既然打到了這裡就只能有進無退,一旦失敗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所謂“置之於死地而後生”,這種境況反而會激發出平常所沒有的力量。

就兵力來說,當時蜀國總共有9萬人馬,駐守首都及各地的軍隊約4萬人,姜維手上有5萬人,戰爭爆發後,張翼率軍增援前線,此時諸葛瞻手上的兵力最多隻有3萬人,而且絕大多數應該是剛招募的。與之相比,鄧艾手上的3萬人馬都是百戰老兵,如果真的兩陣對圓,諸葛瞻應該是毫無勝算的。

而且諸葛瞻還採取了最笨的打法,正面硬剛,跟鄧艾打起了野戰,所以這一戰也沒啥懸念,一戰下來諸葛瞻慘敗,隨後退守綿竹,但兵敗如山倒,鄧艾很快就乘勢攻下了綿竹,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戰死,成都就此失去了最後一道防線。

諸葛瞻父子戰死後,蜀漢朝廷而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大批百姓還未等到魏軍趕來,就已紛紛逃到深山老林避難,蜀漢朝廷也是議論紛紛,最終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是守城,而是逃亡。

逃到哪去呢?如果是逃到東吳,組成流亡政府就只能寄人籬下,而且譙周也出來說,東吳滅不了魏國,而魏國能滅亡東吳,與其投奔東吳不如投降魏國。因為投奔東吳,當了東吳的臣子,到時候東吳被魏國滅了,他們就只能是臣子的臣子,而投降魏國,只是做了魏國的臣子,地位顯然要比投奔東吳更好。反正是投降,投降魏國是投降一次,而投奔東吳,到時候就要投降兩次,何苦來哉?

如果逃到南中呢?譙周又說,南中都是蠻人,他們想什麼我們怎麼知道,如果到了哪裡,他們對我們不利怎麼辦?

所以說來說來說去,還是投降魏國的好,這個意見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同,於是劉禪就投降了魏國,蜀國至此滅亡。

那麼如果當時情況出現了變化,鄧艾很倒黴,在攻到成都平原的時候被蜀軍消滅了,那又能如何呢?魏國只是損失了鄧艾一路3萬人馬,而鍾會手上的13萬大部隊卻兵馬未損,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蜀國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本身就不大的領地還失去了“半壁江山”,此後面對魏國的時候就基本沒有還手之力了。

擊敗了鄧艾,只是暫時解除了蜀國的危機,但蜀國的危機還會長期存在,魏國在佔據了漢中之後,還會不斷地對蜀國打動進攻,劍閣防線雖然險要,但恐怕也只能守住一時,並不能保住蜀國一世。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蜀國軍心民心已失,蜀國百姓跟隨劉備集團,多年來連年征戰,而多年的戰爭下來又沒什麼戰果,早已困苦不堪。

再拿蜀國的統治集團來說,在劉璋入蜀之前,蜀地由本地貴族統治,是為益州集團。劉璋入蜀後,他帶來的東州集團成為了蜀國的統治階層,益州集團便在東州集團之下。劉備入蜀後,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又成為了蜀國的統治階層,地位最高,其次是東州集團,最次為益州集團。

當蜀國的統治延續到劉禪末期的時候,益州集團其實早就對荊州和東州集團強烈不滿了,在蜀國內部,他們不但處於底層,受荊州和東州集團的壓迫,還長期要承擔出兵作戰的義務,早已苦不堪言。所以他們需要推翻荊州和東州集團的統治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譙周便是益州集團的代表。

對於荊州和東州集團來說,他們畢竟是蜀地的外來戶,雖處在統治地位,但只佔少數,蜀地絕大多數都是益州集團的人,如果這些人起來造反,當起帶路黨,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之前投降曹魏的蔣斌就是益州集團的人,他的投降其實也說明了,在蜀國內部早已出現了嚴重的撕裂和動搖。

再加上外部魏國的不斷進攻,內憂外患之下的蜀國,滅亡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