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真的是因為諸葛亮反對伐吳嗎?

夷陵之戰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攻打東吳,一路勢如破竹。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敵。陸遜採用了誘敵深入、積極防禦、伺機反擊的戰略,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用火燒連營的方法大敗蜀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進一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關於諸葛亮反對伐吳一說無據:

雖然《三國演義》中有“秦宓冒死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而被下獄,諸葛亮上表為秦宓求情並勸阻劉備”這樣一個情節,但無論是《三國志》原文還是裴松之注,都沒有關於諸葛亮對劉備伐吳的態度的記載(正史中只有秦宓和趙雲兩位蜀漢大臣反對伐吳)。僅在《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列傳》中記載了一段諸葛亮得知劉備東征打敗後的感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因為這句話是諸葛亮在蜀軍大敗後的感嘆,嚴格意義上並不能反映諸葛亮對劉備東征的確切態度。就像我們有時因為失敗而後悔做某件事了一樣,雖然很懊惱,但當初卻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做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這一蜀漢擴張的大戰略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取得荊州作為根據地。諸葛亮對於劉備東征孫吳奪回荊州這一行為就算不支援,至少也不會反對,差不多是一種中立的態度。

小編關於劉備伐吳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的推斷:

1.留守後方的需要。

劉備東征孫吳除了想要奪回荊州並在有條件時可以吞併孫吳外,很大的一個目的還是為自己唯二的結義兄弟報仇,並且這場戰爭非同小可,自己就得御駕親征。伐吳固然重要,但孫吳已向曹魏稱臣,曹魏很有可能偷襲蜀漢大後方,守護根據地也非同小可。伐吳敗了,還可以退守後方,一朝東山再起;但後方丟了,就如同喪家之犬,進退兩難。這就能解釋了為什麼劉備伐吳只帶了陳式、吳班、馮習等這些中層將領,卻派遣魏延鎮守漢中,趙雲作後應兼督糧草,蜀漢此時的二號人物諸葛亮留守成都輔佐太子劉禪,並負責內政和後勤。

2.劉備輕敵思緒、膨脹心理的滋生。

劉備大半生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但自從請了諸葛亮出山後,事業基本上一路順風,期間又獲得了很多人才,很快獲得了荊州大部、西川和漢中,又由布衣進位為漢寧王,由漢寧王進位為漢昭烈帝。劉備在事業鼎盛期自然容易自我膨脹,自信認為自己就可以踏平東吳。

3.劉備對諸葛亮專長的理解偏頗。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長期並不是待在劉備旁為其出謀劃策,而是幫助劉備治軍理財、處理內政後勤、指明蜀漢發展大戰略。西川主要是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拿下的,漢中主要是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拿下的,諸葛亮主要是在後方經營。所以劉備伐吳不帶諸葛亮不難理解。但他不知道,諸葛亮也善於出謀劃策,在其去世後,諸葛亮肩負起治軍理財、內政後勤、出謀劃策、帶兵打仗等所有職能,長期保持對曹魏的戰略攻勢,常因後勤不濟(糧盡)而被迫撤退。個人認為,如果劉備伐吳帶上諸葛亮的話,就算沒有取勝,也至少可以像對魏戰爭那樣,用計策全身而退。

小結

小編認為,劉備伐吳沒有帶上諸葛亮的原因一定很複雜,既出於一些戰略目的,也與劉備自身有許多問題有關,絕不是因為諸葛亮的反對態度。若劉備決意帶上諸葛亮,也不是諸葛亮的反對態度就可以改變的。你認為為什麼劉備伐吳沒有帶上諸葛亮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歷史敘述是一家之言,觀點不定。小編一介小白,文章更可能掛一漏萬。如果你贊同小編想法,還請一鍵三連支援;如果你有反對的意見,還請理智地反駁。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版)》、夷陵之戰百度百科介紹。

猜你感興趣

你知道蜀漢三大謀士是誰嗎?他們在劉備心中地位排名又是如何呢?

夷陵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嗎?蜀軍真實的損失情況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