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呼聲極高的李嗣源,為何沒能領銜討伐蜀國?

在梁晉爭霸期間,南方還存在很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據有三川(指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山南西道),定都於成都,與後梁分庭抗禮。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魏王李繼岌為主帥,統領六萬大軍,征討前蜀。

談及李存勖大舉伐蜀的目的,一方面,自然是為了滅蜀。

另一方面,顯然是為了透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徹底改編帝國軍隊,打擊藩鎮大佬、元老重臣的力量。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伐蜀大軍的首腦應該由誰擔任呢?最初竟然有人提了段凝的名字。

段凝是梁朝降將的代表的人物,在梁滅亡前夕,他一直是梁朝的軍界一哥。

據說是因為段凝善於拍宮廷力量的馬屁,所以宮廷力量就玩命吹噓段凝用兵如神,於是段凝作為梁朝軍界一哥,把梁朝折騰滅亡了,李存勖依然想讓他領銜伐蜀。

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顯然是讓段凝這種梁朝降將領銜討伐蜀國,可以更徹底地改編帝國軍隊。

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肯定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帝國軍隊。在這種背景下,藩鎮大佬、元老重臣曾統率的軍隊,都會調撥到段凝手下。這種過程,肯定會削弱藩鎮大佬、元老重臣的軍事影響力。

而段凝呢?只是一個梁朝降將,如果李存勖再讓眾多後唐嫡系力量制約他,他是飛不到天上的。

但是,這種玩法顯然會受到人們本能的排斥,而且理由也是現成的:梁末帝重用段凝,所以梁朝滅亡,現在李存勖這樣重用段凝,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在這種背景下,郭崇韜代表大家公開反對這種提議說,段凝有什麼才能呢?他就是一個亡國的敗將、降將,如果他真的用兵如神,為什麼讓我們一戰亡了國呢?您重用這種人,置眾多百戰功成的元老重臣於何地呢?

丁酉,帝與宰相議伐蜀,威勝節度使李紹欽素諂事宣徽使李紹宏,紹宏薦“紹欽有蓋世奇才,雖孫、吳不如,可以大任。”郭崇韜曰:“段凝亡國之將,奸諂絕倫,不可信也。”

問題是,不讓段凝領銜伐蜀戰爭,讓誰領銜呢?從理論上講,自然是應該讓李嗣源領銜。

但是,基於李存勖的角度,顯然不願意做出這種安排,因為以李嗣源的資歷、實力、軍界地位,率大軍伐蜀取得勝利,那可真有可能飛到天上的。

李存勖對李嗣源的控制力有多弱,我們只要知道高行周就可以了。

高行周是李嗣源的小弟,李存勖想把高行周調到自己手下,都不敢光明正大的下調令,而是想通暗中收買的方法實現。

關鍵是,高行周還委婉地拒絕了,因為他是李嗣源的小弟,李存勖想隨便調動,那多少是犯忌諱的;而李嗣源的小弟隨便投靠李存勖,多少也是犯忌諱的。

王復欲求行周,重於發言,密使人以官祿啖之,行周辭曰:“代州養壯士,亦為大王耳,行周事代州,亦猶事大王也。代州脫行周兄弟於死,行周不忍負之。”乃止。

李存勖與李嗣源的矛盾有多大,只要知道李從珂就可以了。

李嗣源坐鎮河北時,李嗣源希望李存勖給李從珂換一個工作。李存勖當時就火了,你只是一個軍事將領,你有什麼資格參與這種人事調動?

於是,李存勖故意把李從珂調到一個非常不好的工作崗位上。

要知道,李從珂與李存勖私人感情非常好,而且李從珂也是戰功卓著的人。只因為他是李嗣源的乾兒子,而且試圖透過李嗣源調動工作崗位,就受到這種打擊。

此時,李存勖、李嗣源的矛盾就完全公開了。面對這種事實,李嗣源一時非常害怕,於是一再解釋,這篇才算翻過去。

李嗣源家在太原,三月,丁酉,表衛州刺史李從珂為北京內牙馬步都指揮使以便其家,帝怒曰:“嗣源握兵權,居大鎮,軍政在吾,安得為其子奏請!”乃黜從珂為突騎指揮使,帥數百人戍石門鎮。嗣源憂恐,上章申理,久之方解。

李存勖對李嗣源的猜忌,還在一件事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李嗣源在率軍進入河北抵抗契丹時,讓負責後勤的主管給自己拿了一批精良的鎧甲。因為情況特殊,負責後勤的主管,沒有請示李存勖就給李嗣源拿了五百副精良的鎧甲。

問題是,等李存勖接到相關物資調動的報告時,立刻勃然大怒:你沒有經過我同意,就敢給李嗣源調撥一批精良的鎧甲,你這是想幹什麼?

雖然李存勖沒有公開責問李嗣源,卻公開處罰了那個負責後勤的主管,並且讓他派人到李嗣源那裡,追回那批精良的鎧甲。

初,李嗣源北征,過興唐,東京庫有供御細鎧,嗣源牒副留守張憲取五百領,憲以軍興,不暇奏而給之;帝怒曰:“憲不奉詔,擅以吾鎧給嗣源,何意也!”罰憲俸一月,令自往軍中取之。

只要我們瞭解這種背景,自然就會明白,李存勖絕不可能讓李嗣源領銜蜀。因為以李嗣源的身份地位,如果再取得領銜伐蜀的權力,他隨時有可能失控。

順嘴多說一句,後來魏博兵變時,李存勖最初也是想讓段凝率軍討伐。只是段凝當時多少有點居心叵測,因為段凝挑選的助手,都是清一色的梁朝舊部,所以李存勖不敢啟用段凝了。

帝問可為大將者於樞密使李紹宏,紹宏復請用李紹欽,帝許之,令條上方略。紹欽所請偏裨,皆梁舊將,己所善者,帝疑之而止。

聽到有人提議讓李嗣源討伐魏博時,李存勖雖然百般推脫,但是架不住提議的人越來越多,李存勖終於只能接受。

最後結果就是,李嗣源進入魏博,很快就如龍入海了。

伐蜀這種重大的軍事行動,肯定會調動各藩鎮、軍鎮的部隊參與,李嗣源如果領銜伐蜀,軍界的地位肯定會進一步上升的。這是李存勖絕不可能接受的。

在這種背景下,郭崇韜代表李存勖說了,現在契丹虎視眈眈,李嗣源必須得坐鎮河北。換而言之,領銜伐蜀的最佳人選自然是李嗣源,但是防範契丹的任務更重要,所以不能讓李嗣源領銜伐蜀。

眾舉李嗣源,崇韜曰:“契丹方熾,總管不可離河朔。

這種理由無可挑剔,因為從哪個角度來說,契丹也是後唐最危險的敵人,相對而言,蜀國實在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敵人。

現在的問題是,段凝領銜伐蜀,受到人們反對;李嗣源領銜伐蜀,又不可能得到李存勖的認可,那應該讓誰率軍伐蜀呢?

最後郭崇韜提出一個方案,那就是讓李存勖的兒子領銜伐蜀,再讓高階文職官員協助他,再讓眾多梁朝降將、藩鎮大佬負責具體行動。

從表面上看,這個方案應該是可行的。

李存勖讓自己兒子(當時是魏王,其實相當於太子)領銜伐蜀,讓高階文職官員協助,再讓眾多梁朝降將、藩鎮大佬負責具體工作。肯定是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關鍵是別人也不能提出異議。

這次軍事行動的主帥是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笈,主要助手是郭崇韜、李嚴,任圜、李愚,這些人都是文職官員,尤其是郭崇韜更隱然是文職官員的首腦;具體負責軍事行動的人是康延孝、董璋、張筠、毛璋,他們都是梁朝降將;朱令德、李繼,他們分別是藩鎮大佬朱友謙、李茂貞的兒子。

“魏王地當儲副,未立殊功,請依故事,以為伐蜀都統,成其威名。”帝曰:“兒幼,豈能獨往,當求其副。”既而曰:“無以易卿。”庚子,以魏王繼岌充西川四面行營都統,崇韜充東北面行營都招討制置等使,軍事悉以委之。又以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充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鳳翔節度使李繼充都供軍轉運應接等使,同州節度使李令德充行營副招討使,陝州節度使李紹琛充藩漢馬步軍都排陳斬斫使兼馬步軍都指揮使,西京留守張筠充西川管內安撫應接使,華州節義使毛璋充左廂馬步都虞候,州節度使董璋充石廂馬步都虞候,客省使李嚴充西川管內招撫使,將兵六萬伐蜀,仍詔季興自取夔、忠、萬三州為巡屬。都統置中軍,以供奉官李從襲充中軍馬步都指揮監押,高品李廷安、呂知柔充魏王府通謁。辛丑,以工部尚書任圜、翰林學士李愚並參預都統軍機。

這種軍事調動,顯然會打破從前的軍事編制,更因為是皇子、文職官員領銜,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的程序。

當然了,提議這個方案的郭崇韜,大約也是有私心的,因為繞來繞去,領銜伐蜀的人等於變成了郭崇韜。

尤其是當郭崇韜不願意尊重魏王李繼笈的統帥地位時,李存勖自然會想到一個人,那就是鍾會。既然李存勖這樣想了,郭崇韜的命運多少是充滿了陰影。

整個伐蜀戰爭,是分兩步走的。

第一步,就是把河中軍閥集團、鳳翔軍閥集團徹底解決掉。

就如曹操第一次大舉伐蜀,目標很簡單,那就是先解決馬超、韓遂的西北軍閥集團;如果他們乖乖接受改編,大軍直接就可以伐蜀了,如果他們不乖乖接受改編,軍事行動馬上就改為討伐馬超、韓遂。

總的來說,曹操的軍事行動不順利,所以馬超、韓遂一看曹操大軍伐蜀,馬上判斷出曹操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於是就旗幟鮮明的公然對抗。

李存勖的相關軍事行動一旦展開,河中、鳳翔的兩大軍閥集團,自然也知道,李存勖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因為李存勖的伐蜀大軍一旦開始行動,首當其衝的就是河中集團,再首當其衝的就是鳳翔集團;換而言之,他們如果不想乖乖地接受和平改編,就得起來武裝對抗。

但是,在當時背景下,河中的朱友謙、鳳翔的李繼(李茂貞的兒子),都沒敢做出如三國時代馬超、韓遂的選擇。因為他們經過簡單分析就會知道,這是沒有結果的。

所以,李存勖削奪河中、鳳翔老牌藩鎮的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

於是,河中、鳳翔的軍隊被大量徵調編入伐蜀大軍的序列,河中、鳳翔把多年的積蓄拿出來保障伐蜀大軍後勤。這樣一番折騰之後,河中、鳳翔軍閥的獨立地位,已被瓦解的差不多了。

李存勖死後,五代的後繼者在進行中央集權時,進行得就相對順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軍閥勢力,已被李存勖削奪殆盡了。

要知道,李存勖對河中軍閥的打擊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隨後透過鐵血的、殘酷的手段,進行了大清洗,於是河中軍閥從此成為歷史了。

李存勖不計代價的清洗河中軍閥集團,卻沒有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利益,而是讓各種反對力量失控了。因為伐蜀大軍中的河中軍人,一看李存勖這樣對待河中軍閥集團,馬上就在蜀地進行了叛亂。

雖然李存勖的兒子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返回的時間被推後了近兩個月,等他們返回關中時,李存勖已輸得一無所有了。

總的來說,李存勖的所有努力,其實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因為在他不計劃代價的打擊下,軍閥勢力已成為歷史。現在整個北方五省,還能稱之軍閥的力量,只剩下了定州集團。

唐、梁系統內的軍人勢力,雖然還擁有巨大的權力,但顯然已被文職系統滲透的差不多了。以後的五代中央政府,再削奪軍人勢力時,相對就比較容易了。

李存勖這盤棋下的有點大,簡單地看,他的戰略目標是:先改編西部兩大殘存的軍閥;後征服蜀國。

這其實依然帶有狂賭的成份。因為一旦伐蜀出現挫折,河中、鳳翔兩個老牌軍閥集團跟著起鬨,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大約是李存勖一戰滅梁國的勝利,加重了李存勖繼續狂賭的信心。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此時的李存勖,似乎依然鴻運當頭,所以這兩個看似不可能同時完成的任務,李存勖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把它全部實現了。

河中、鳳翔軍閥集團被兵不血刃地解決了;蜀國也近於席捲而下。

蜀國之所以被迅速滅亡,大約是因為蜀地軍民都認為,和平解放蜀地,那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事,在這種背景下,蜀地就是主和派的天下。

也許有人會說,保家衛國應該與中原王朝死磕。問題是,換一個角度看,那就是扯淡。因為什麼叫保家衛國?這就是割據西南、阻礙天下統一的軍閥政權。

蜀地的中央集權在王建的努力下,也進行的差不多了。更讓大家感覺,既然是打工仔,給王建的兒子打工,和給李存勖打工,能有多大的差別呢?

所以整個軍事行動,從大軍從洛陽出發,到進入成都城。總共70多天時間。

自出師至降衍,凡七十五日,兵不血刃,自古用兵之易,未有如此。

現在,讓旅友們徒步從洛陽到成都進行一次旅遊,如果說時間只有70多天,人們恐怕也會覺得,是不是有點難以完成呢?因為道路太遠,而且路也不好走。

如果我們不知道後來的事,誰也相信,李存勖努一把力,就可以把天下統一了。

兩年前,一戰滅梁國,然後勢如破竹的接管梁國全境。

現在,伐蜀大軍氣吞如虎的行動,僅僅兩個多月時間,就攻克成都,然後迅速席捲蜀國全境。

面對這種聲勢,江南軍閥頓時都嚇破了膽。因為等李存勖繼續派大軍征伐他們時,他們是積極推動和平解放呢?還是負隅頑抗呢?

要知道,此時的李存勖,可比赤壁之戰時的曹操牛多了。因為此時李存勖統一了北方,並奪取了川蜀,而江南是六個分裂的政權,他們拿什麼與李存勖對抗呢?

但是,此時的李存勖,顯然已進入了一生中最輝煌的階段,從現在開始,就是衰落的開始了。而李存勖的這種衰落,比朱溫集團的衰落,那可迅速多了。

因為三五個月後,李存勖就窮途末落,在眾叛親離中死於非命了。面對這種戲劇化的結果,用英雄史觀去看,誰也會覺得,除了用李存勖突然變蠢,好像都找不到別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