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崇禎把魏忠賢一殺,為何大明就倒了?太監王承恩一語道破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廖沫沙

在歷史書之中的寥寥數言,便有可能是一個人輝煌或者曲折的一生,歲月將痕跡清掃得支離破碎,但是卻留下了蘊含著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蹟,以供後人警醒或者繼承。

在漢武帝時期,便已經有了“以史為鏡”的道理,但歷史卻又往往是螺旋著上升的態勢,因此也導致前塵之錯往往又復刻於後世,歷史之中的任何事或者人都不應該脫離其所處的環境與時代,應該從多方位的角度去探索與評價。

歷史上所有的人物都總是存在著多面性能夠去探究,比如千古一帝之秦始皇,他一統六國融合文化,這才令中華民族在後世始終趨於大一統,不會變得支離破碎,但他卻也同樣在位之時佈置了許多勞民傷財的大規模建設,同樣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導火索之一。

因此評判歷史人物,應該從辯證唯物歷史觀的角度去看待,如被廣為人知的明末大太監魏忠賢,他確實作惡多端,殺害了不少忠良,但是當崇禎皇帝被逼只能在煤山上自縊時,

在皇帝身邊的太監王承恩卻說了這樣一句話:“若忠賢在,何至於此?”

為什麼王承恩會說這樣一句話呢?這句話又究竟有沒有道理?為什麼魏忠賢一死,大明王朝依舊在朝著滅亡的結局上狂奔呢?

從混混到大太監

1568年,魏忠賢出生於北直隸肅寧的一個貧寒人家,自小他便常常在街頭與地痞流氓們廝混,大字不識一個,酒色財氣倒是樣樣精通。

因為一次賭博輸得太慘無錢還債,魏忠賢竟狠下心揮刀自宮,想要到宮裡去謀個差事,好在雖然他是個小混混,但是與宮中的太監有所往來,硬是靠著自己機靈和口才混入了宮中。

魏忠賢入宮時還是萬曆年間,在萬曆駕崩之後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卻因一樁迷霧重重的“紅丸案”僅僅繼位一個月便同樣撒手人寰,朝廷上下在匆忙間將朱由校扶上了皇位,而魏忠賢的機會也就此來臨。

朱由校繼位時年僅十六歲,還不過是個懵懂少年,自小便喜歡研究木工,成為了皇帝之後依舊如此,似乎將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木工活上,根本不想要管理朝政。

後世常言,朱元璋為了使得皇權進一步集中而廢除了宰相的權力,卻使得有著“批紅”權力的司禮監和內閣大臣的權勢在之後逐漸膨脹,甚至遠超宰相之位。

因為在宮中八面玲瓏,魏忠賢成功爬到了司禮監的位子上,而再加上皇帝不管事,因此擁有著“批紅”權力的魏忠賢如願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權勢。

有的人,手握權力會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勵精圖治,而有的人,在得到權勢之後將會用最猛烈的攻勢去對待自己的敵人,而從小便混跡於街頭的魏忠賢自然是後者。

正值這大明王朝風雨動盪的時期,遼東後金已經在明朝邊境處虎視眈眈,而朝政內部腐壞正在滲透,百姓在哀嚎之中過著無法言喻的痛苦生活,一切都好似已現敗象。

權勢滔天

對自己狠的人,往往也對別人狠,魏忠賢能夠揮刀自宮,說明他心性果決而且狠辣,在宮中摸爬滾打十數年的光陰,讓他學會了更多陰狠毒辣的招式。

在東廠這個充斥著血腥與陰狠的權力組織裡,所有人都對魏忠賢俯首稱臣,四處橫行霸道,東廠的緝捕人員繞開了所有的流程,僅僅依靠嘴裡一句無端的誣告,就能夠攪得大臣家中雞犬不寧。

在《明史》之中有這樣一番記載,四個人於夜間在密室暢飲,其中一人喝多了開始怒罵魏忠賢,另外三個又驚又懼,還未等那個醉酒的人罵完,東廠之人竟已經來到了密室門前,將罵人者立即抓捕,而其餘三人竟還被慰勞了錢財。

“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正如民間流傳所言,這樣近乎於詭異的場景,已經足夠展現東廠勢力滲透之深之強,有這樣的權勢組織作為耳目,魏忠賢才是真正掌握了整個天下江山之人。

為了進一步保全自己手上的權力,魏忠賢對於異己的打擊可謂是近乎癲狂,所有被他認作是敵人的人,哪怕是已經解甲歸田,也會被他尋出來從官籍上除名,將那些人充軍或者抄家。

許多人為了依附魏忠賢,在各地建造起了“生祠”,連皇帝朱由校都親自給生祠寫了匾額,可見魏忠賢當時究竟有多麼得意。

擁有著皇帝的全權信任,又擁有著如此強大的組織勢力,那麼魏忠賢所面對的敵人究竟是誰?這或許便要提到另一個在明朝末年對於推動國家走向末路同樣作用關鍵的另一股勢力了,那便是來自文官集團的東林黨。

黨爭之患

權力無論再怎麼集中,也無法像神明那樣徹底由一人掌控,哪怕是皇帝在統治時也需要做到制衡之道。

在封建王朝的制度下,皇帝是位於權力金字塔最頂尖的那一個,在他之下的便是朝中文武大臣,最底下的便是始終承受著壓迫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平民百姓。

這樣的權力分佈一旦失去了平衡點,便會出現混亂與顛倒的情況,諸如唐朝末期宦官權勢之大,能夠廢除皇帝另立新帝,又如南宋出現宰相權力過大,廢掉了原本的皇太子改立皇室的另一脈。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最大限度地拿捏住權勢而廢宰相,卻不想自己的後輩會無法承受日益龐大的文官集團,而不得不選擇與宦官站在了一起。

天啟年間,皇帝不理朝政,不僅僅宦官的勢力在增長,文官的權勢也同樣在膨脹,而東林黨這個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由東林黨和宦官集團的黨爭便就此開始,兩方勢如水火,要拼個你死我活。高喊著“革除朝野積弊”的東林黨,越來越肆無忌憚地判議朝政,大罵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是大明王朝不得不除去的血瘤,最

終他們迎來了朱由檢的繼位,而魏忠賢也就此落馬,在前往鳳陽的途中選擇自縊身亡。

魏忠賢的死,令東林黨們歡欣鼓舞,但大明王朝的命運就此更改了嗎?

亡國之時

再回到那個魏忠賢一手遮天的時期,從那殘暴陰毒的手段之外,或許可以窺見到魏忠賢的另一面。

遼東後金始終在大明的邊界處虎視眈眈,而需要做抵抗那麼就必須付出大量的錢財,為什麼魏忠賢在的時候朝廷征戰從未出現過大的虧損,而朱由檢繼位之後,需要再三向百姓徵加賦稅用於征戰和抵禦外敵呢?

事實上,魏忠賢在民間的聲望並非是大眾所想的那樣不堪,甚至在遼東和河南地區有不少百姓是真心誠意地為其修建生祠,

因為魏忠賢不僅僅給遼東軍隊發放了足夠的糧草後備,而且還在河南受災時,一度免除了難民的賦稅還撥下錢款用於救災。

魏忠賢聰明地點在於,

他將手伸向了那些江南的有錢人,而放過了貧苦的百姓

,而這些江南的富人卻又大多數正是朝中喊得震天響的東林黨們。

朱由校臨死前曾對即將繼位的弟弟說道:“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這絕非是一句昏話,而是一句忠言,因為現在的皇權已經無法扼制住東林黨勢力的增長,唯有魏忠賢才能夠與之制衡,從而達到權力上的平衡點。

魏忠賢一死,東林黨勢力無限增長,崇禎皇帝再也動不了他們的蛋糕,只能在無奈之下將手伸向了百姓,從此激起巨大民怨,起義軍四起,而大明也徹底陷落入無可挽回的境地。

小結:

“治國之道,在於權衡。”當東林黨們腰包鼓鼓的時候,崇禎皇帝還在苦苦地搜刮著黎民百姓身上的血肉用以抵抗清兵,這樣諷刺的情景大明又如何不亡?

魏忠賢無疑是奸詐且兇殘的,他對於無辜之人的手段極為殘忍,毫無憐憫之心,但他卻又在那個特殊的時刻成為了支撐起大明的一根支柱,當他倒下,大明才真正走向了覆滅的絕境之中。

時至今日,大明王朝的衰亡依舊能夠成為我們心中的警鐘,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無論待人待事都不要脫離原本的處境去看待,學會辯證客觀,這樣才能夠真正看清事情全貌,而不是盲人摸象那樣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