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瞭解商朝青銅器:分為兩個時期,不同鑄造方法,各有什麼特點

青銅器一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器類之一

,而商代的青銅器往往以它沉穩、神秘、莊重肅穆的外表吸引著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觀眾的目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商代青銅器有什麼特徵吧。

商代以盤庚遷殷為截點分為二里崗時期(商早期文化)和商晚期兩個時期。

二里崗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鄭州及其周圍地區,這也反映了當時商人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鄭州附近。二里崗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出土青銅器以折唇鬲和長頸大口尊為主,上層以卷唇鬲和短頸大口尊為主。

從二里崗文化出土器物探究結果來看,青銅器鑄造技藝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使用了

分鑄法。

青銅器鑄造方法分為土範法和失蠟法兩種。

看過《國家寶藏》雲紋銅禁今生故事的讀者應該比較熟悉失蠟法,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

失蠟法最早是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中

,而

商代多使用土方法鑄造青銅器。

土範法又叫模範法,分兩種,渾鑄法和分鑄法。

在二里崗的分鑄法出現之前,青銅器鑄造使用的是渾鑄法。

渾鑄法,也就是隻澆鑄一次,一體成型

,這也就限制了青銅器的製作,紋飾器形的製作大多較為粗糙。而分鑄法的出現,改變這一現象,這是青銅器製造工藝的一大飛躍。

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雖然紋飾樸素,但器壁較薄,紋飾也相對規整,形式相較之前變化增多,這也是渾鑄法發展到極致的表現。

分鑄法也分兩種——鑄合法和焊接法。鑄合法原本被認為是在春秋時期才出現,但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我們發現,

鑄合法在殷商時期有大範圍的應用,而且在商早期的二里崗時期就已出現。

鑄合法在商代具體也分兩種,第一種是先鑄造器物主體,之後將榫卯式或者是鉚釘式的附件再次澆築在主體上

,比如婦好墓中鴞尊的鋬(可以理解成把手)用的就是榫卯式附件,又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後母戊鼎)也是採用這個方法;第二種則相反,先鑄造附件,再將附件放在器物主體的陶範中,再次澆鑄,得到整件器物。這個方法在東周應用更為普遍。

關於焊接法,在目前已知的考古發現中,並沒發現商代焊接法的實物資料,但在春秋中期以後有著普遍發展和應用。

上述分鑄法的出現發展並沒有取代渾鑄法,因為渾鑄法更為簡潔,所以渾鑄法在商代的使用仍是比較廣泛。

上面提到,二里崗時期的紋飾相對樸素,

到了商晚期——中國青銅器發展的高峰之一

,青銅器的器型紋飾等變化增多,也更加精美細緻。

商代主要流行的幾大類紋飾主要是動物紋、幾何類紋飾和人物畫像類紋飾。

動物紋在商代最主要的幾類紋飾有:

饕餮紋、龍紋、鳥紋、蛇紋

等等。

饕餮紋(獸面紋)是商代青銅器紋飾的主體紋飾

,在青銅器上佔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商代時期的饕餮紋比較好辨別,但隨著時代發展,饕餮紋變化多端,發展出許多變形的紋飾,所以現在多稱他為獸面紋。

商代的龍紋主要有夔紋、交龍紋、蟠龍紋、顧龍紋、小團龍紋、曲龍紋

等六類,剩下少數形式特殊的分做第七類。

蛇紋主要是按照紋飾中的蛇的造型來分類。

鳥紋,商晚期較多,並且主要作為輔助性紋飾。《詩經》裡有句話講“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大概也是青銅鳥紋較多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以外

動物類紋飾還有一些寫實性動物紋,比如魚紋、象紋、虎紋

等,還有一些變形的動物紋,比如類似於顧龍紋的竊曲紋等等。

幾何類紋飾一般都是輔助性紋飾,出現較多的,比如

乳釘紋(突出的小圓點)、渦紋、圓圈紋、雷紋、弦紋等等。

人物畫像類紋飾在商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紋飾中的人處於被野獸威脅的狀態,比如野獸張嘴好似要吃掉位於下方的人一樣;另一種是紋飾中的人,準確點是奴隸,作守門狀,而且這個奴隸往往遭受過一定的刑法,比如著名的刖人守門鼎。這兩種型別的紋飾很明顯地反映了商朝人的社會形態和宗教觀念。

此外,大家如果去參觀位於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館,三星堆文化與殷商文化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重疊期,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三星堆的青銅器也帶有一點中原地區青銅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