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機動能力落後還能打贏?對手頻繁調整方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輸掉了閃擊戰?一些人認為主要是德軍缺乏後勤保障和戰線太長所致。但從作戰歷程分析,似乎這個理由有些牽強,因為1941年下半年德軍一直把持著戰場主動權,其機動作戰能力也遠遠高於蘇軍。那麼,德軍為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就讓蘇軍奪回了戰場主動權呢?經過認真分析才發現,德軍頻繁調整作戰方向,不僅把自己的快速機動能力拖垮了,也讓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而逆轉了戰場形勢。

01蘇軍打贏衛國戰爭,依靠的是三個法寶。

提到蘇軍打贏閃擊戰,多數人把原因推到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上,實際上這是不公平的,也是站不住腳的。從蘇聯打贏衛國戰爭過程看,蘇軍用將近4年時間打贏戰爭,主要依靠三件法寶,即敢打必勝的信心、較強的戰爭潛力和打的是一場正義之戰。

先說敢打必勝信心問題,也就是蘇軍把衛國戰爭當成了亡國滅族的生死之戰來打,所有參戰士兵包括民兵,都事先認識到蘇聯沒有了,家就沒了,所以才有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以及付出2700萬蘇聯軍民的代價,才換來了衛國戰爭的最終勝利,說白了這是戰鬥精神的問題,也是蘇軍區別於德軍為何而戰體現得比較具體的地方。

再說較強的戰爭潛力問題。這一點透過德軍統帥部在戰爭打響後的驚訝表現就能看出來,1941年7月底8月初,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就發現前線情況不對,本來預計蘇軍只有200個作戰師,怎麼越打越多,後來調查發現蘇軍光有番號的作戰師就多達360多個,說明蘇軍的兵員補充和後勤補給非常迅速,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快速動員機制。實際上,這是蘇聯當時平戰結合以及全民皆兵的體制在發揮積極作用。

蘇軍打的是正義之戰問題,有些人對此並不認可,認為德軍入侵波蘭時,蘇軍也參與了瓜分,實際上,蘇軍參與波蘭戰役和德軍入侵蘇聯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理清,一個是蘇聯東線戰場牽制了德軍70%的作戰主力,為英法打贏西線作戰和美軍登陸歐洲減輕了壓力;一個是蘇軍以一己之力

抗住

了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如果德軍佔領了莫斯科,二次大戰就是另外一種打法了,這點英美是最不願意看到的。

從這個層面講,正因為蘇軍在東線挺住了德軍的進攻,才確保了盟軍打贏歐洲作戰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02德軍失掉東線主動權,主要體現在頻繁調整作戰方向上。

有人提出質疑,蘇軍打贏衛國戰爭真的是作戰能力比德軍強嗎?實際上,評判蘇德雙方在蘇德戰場上的表現,不僅要看作戰實力和綜合國力,還要看指揮水平和作戰謀略。拿東線作戰來講,德軍在1941年下半年打得好好的,但從8月份開始,戰場形勢就讓一線指揮員們看不清方向,客觀上講這個打法卻讓蘇軍撿了便宜。

一方面,從城市作戰轉移到以資源為中心的爭奪戰。戰爭開始,德軍是按照先佔領列寧格勒再莫斯科然後基輔的順序部署的,但在列寧格勒進攻受阻後,德軍統帥部就調整了打法,重心改向了基輔,讓蘇軍在莫斯科防禦戰中贏得了一個多月的寶貴的準備時間。

另一方面,從以佔領莫斯科為中心改向佔領高加索為中心。1942年的“藍色方案行動”可以說是巴巴羅薩計劃的翻版,不同的是,德軍的作戰重點徹底變了。本身,北方集團軍群耗在列寧格勒戰場出不來,整個蘇德戰爭就打了那麼一場還沒打贏的戰役,確實讓人有些詫異,而用70個師的中央集團軍群放在勒熱夫方向按兵不動,名義是為南線作戰作暗渡陳倉之用,但效果並不理想。

可以說,整個蘇德戰爭,德軍用在烏克蘭和高加索方向的作戰太消耗實力了,東線作戰幾乎70%的大戰都發生在南線,而德軍敗也敗在了資源不足上面。從一定程度上講,德軍本來是為資源而戰,結果卻為資源戰爭所拖累,這是得不償失的。

從這個層面講,如果德軍第2第3兩個裝甲集團軍是因為進攻莫斯科而損失重大的話,那麼,德軍第1和第4兩個裝甲集團軍,就是因為搶奪南線資源而拼得毫毛不剩。所以,德軍頻繁調整作戰方向是把雙刃劍,消耗了蘇軍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將德軍自身的快速機動優勢拼沒了。

03蘇軍機動能力落後,為何能後來居上呢?

那麼,有人又提出另外一個問題,既然德軍的快速機動能力在南線爭奪資源中施展不開,難道蘇軍就能高人一等?實際上,蘇軍的機動能力後來居上也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以其人之身還治其人之道罷了。

首先,蘇軍的工業基礎牢固,增加戰場機動能力有保證。可以說,蘇德戰爭打響時,要不是德軍事先打掉了蘇軍66個機場和1200架飛機,德軍的閃擊戰是達不到那麼好的效果,這一點從蘇軍在1942年的重建機械化部隊就能證明。這要得益於蘇聯在一戰後重視工業基礎建設,尤其在軍工發展方面,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空中和炮兵建設都有長足的發展,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蘇軍基本具備了與德軍爭奪戰場主動權的實力。

其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蘇軍把對手當成老師。看似這是個不能成立的命題,實際上卻在真實的發生。回顧整個蘇德戰爭,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一直在尋找機會復仇,既然德軍每場作戰都離不開坦克進攻,蘇軍也就大量發展坦克部隊,從機械化軍向坦克軍轉變,再向坦克集團軍轉變,光T34坦克就生產了5萬多輛,德軍的裝甲優勢就變得蕩然無存。

再次,兵力充足和裝備武器補充及時,蘇軍苦盡甘來。不可否認,蘇軍確實人多勢眾,不僅在1944年全線大反攻時總兵力達到了罕見的1000多萬,更是在各條戰線出現了坦克和大炮幾倍於德軍的優勢。有人說蘇軍贏之不武,難道德軍打贏才是正確的嗎?從戰場勝負來講,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笑到了最後。

透過上面的分析看出,蘇軍在1942年下半年開始搶佔戰場先機,這裡面有蘇軍底子厚戰爭潛力充足的原因,但也有德軍因頻繁調整作戰方向給了蘇軍喘息機會的原因。不過,從機動能力對比看,儘管德軍佔有閃擊戰和快速機動的優勢,但在戰爭潛力和打持久戰消耗戰上拼不過蘇軍,這也是蘇軍能後來居上的原因,更是德軍重進攻輕保障的重要經驗教訓。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蘇軍裝甲部隊復甦立下頭功?順應戰場需要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1942年春季作戰蘇軍胃口太大?目標超過執行力

二戰維亞濟馬作戰,蘇軍2次空降行動為何未達預期?條件不成熟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1942年是蘇軍糾錯的一年?在重點防禦中找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