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明朝大臣罷職回鄉,因清廉湊不夠路費,朱元璋怒道:處以宮刑

提起朱元璋,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千古明君。因為他白手起家,驅逐異族,恢復了漢族王朝,他所建立的明朝,是中華五千年科技、文化、經濟的巔峰。

同時朱元璋是中國曆代君王當中,對待貪官最狠的一個帝王,這也就使得朱元璋洪武年間,政治清明,清官很多。

但是大力提倡清廉為官的朱元璋,卻因為一名官員太清廉,被處以極刑,這是為什麼呢?

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稱帝后,因為他小時候吃過苦,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後代吃苦,定下了歷朝歷代最為豐厚的皇室俸祿。

同時,朱元璋因為小時候痛恨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卻給官員制定了極低的俸祿。

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來看,漢朝官員俸祿是明朝的4.5倍,唐朝官員俸祿是明朝的4.7倍,宋朝官員俸祿是明朝的3.1倍,並且朱元璋還剝奪了官員們的休假時間,一年只有三天假期。

這點俸祿根本就不夠養家餬口的,要知道古代很多官員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生活,他有自己的妻妾、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還有下人。

所以

明朝剛建立那幾年貪腐成風,朱元璋規定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殺無赦!

六十兩根據當時的購買力來看,大概相當於五萬多人民幣,貪汙五萬元人民幣就被處死,可見朱元璋的反腐力度。錦衣衛和明朝是監督機關御史臺平拼命對百官進行監督。

朱元璋還普及法律,派人到鄉下給老百姓制定《大明律》。這讓很多百姓都知道了官員的權利,在朱元璋反腐高峰期、有官員下級告上級,甚至有百姓從甘肅、江西告御狀告到北京,還都告贏了,這應該是最早的信訪了。

朱元璋對於這種貪官也是絲毫不客氣,全部處死。處死的方式也很特殊,有的在集市上被鞭子活活抽死,有的被剝皮,然後把人皮裡面裝上稻草,立在府衙門口警示官員。

還有的處以絞刑,就是把你的肉像是片烤鴨一樣一片一片割下來,割三千六百刀人才嚥氣。手段極其殘忍,但是效果確實出奇地好。

清官曾秉

曾秉,江西南昌人,出生於官宦之家,勤奮好學,在當地名聲極高。

在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之後,相關政府

部分

還都未完善,官員極其缺乏。因此朱元璋下令除了開設科舉之外,還要官員們自行舉薦。

此時曾秉的一名同鄉距舉薦了他,

朱元璋將其任命其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擔任學正。

學正在當時是主抓教育的,曾秉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市教育局局長。

在古代,主

管教育的機構是一個清水衙門,曾秉所擔任的也只不過是九品小官,俸祿微薄,甚至曾秉還要自己去種菜、妻子做針線活來補貼生計。

即使這樣,曾秉仍舊是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直到五年之後,曾秉接到了朝廷的一紙公文,朱元璋為了考察這些未經過科舉選吧出來的官員素質,決定考考他們,讓他們以“天變”為題寫一篇文章。

這種是通常人看見之後都會往朱元璋身上扯,說什麼“陛下洪福齊天”“皇上真命天子”這類阿諛奉承的話,曾秉卻沒有這樣做。

作為儒生,曾秉從儒學的角度來分析了“天變”,也分析了當今國家應該改進的地方,語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透出一種樸素和誠懇。

朱元璋看了這些大臣們拍馬屁的文章後。突然看見了曾秉的文章,覺得眼前一亮。

感覺這個小夥子有胸懷天下之志,當一個九品學正太屈才了。於是下令將曾秉調進京城,在順天府當了監丞。

曾秉在順天府任職期間,為官清廉,為民做主,沒幾年便深受百姓愛戴。朱元璋看到曾秉的才華後,將他破格錄用,升為邢部主司。

歷朝歷代刑部都是油水最大的一個地方,自古就有“黃金萬兩,不如牢房一個晚上”這些囚犯和他們家屬的錢是最好賺的。

但曾秉擔任刑部主司期間,鐵面無私為官清廉,不收任何人的賄賂,依然是守著那點少的可憐的俸祿過日子。

胡惟庸被廢后,明朝廢掉宰相,多了一個部門“通正司”,就是內閣的前身。

主要是幫皇帝篩選奏摺,區分哪些是十萬火急、哪些全是廢話無關緊要。朱元璋很看好曾秉,將其調往通政司擔任通政使。

曾秉因為性格耿直,成為通政使後經常給朱元璋提意見,但是忠言逆耳,時間長了朱元璋也受不了了。

因為曾秉平時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大臣,這些大臣趁機向朱元璋進讒言說曾秉的壞話。在一次曾秉和朱元璋發生衝突後,朱元璋大怒,

將曾秉革職回鄉,永不錄用。

賣女歸鄉,遭來殺身之禍

南京到南昌路途遙遠,但曾秉平時為官清廉,俸祿又少,家中沒有積蓄。

所以

為了湊盤纏,曾秉居然賣掉了自己的女兒,這件事在當時的京城引起了轟動。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首先朱元璋是一個很傳統的人,他覺得

曾秉賣自己的閨女,枉為人父。

其次,朱元璋心想:你剛被罷免,就賣女兒來體現你的清廉,那豈不是壞我名聲,說我忠奸不分,懲處清官?

天下人都知道當清官是這個下場的話,誰還

繼續

願意當清官?

朱元璋在盛怒之下,派人將曾秉抓了回來,不顧官員們的勸諫,對曾秉實施宮刑。

曾秉這個人,毋庸置疑,確實是一個好官,但是絕不是一個好父親。曾秉過於剛正,辦事前不考慮後果落得個如此下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