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中華節約文化探微

節約,既是中華傳統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十大美德”之一,還是新時代賦予公民的新義務。從文化視角研究中華節約民俗,對認識中華民族特有的品格,對揭示中國古代經濟形態之謎,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實現生態文明目標,對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傳統節約文化探微

今日“節約”一詞,與古代漢語中的“儉、約、足、簡、樸、貧、藏、廉”等詞相通,與“奢”、“侈”相對。梳整可知,中華傳統節約文化基本內容有:

1。節約具有政治價值――家國興盛、社會穩定的關鍵。“歷覽前賢圜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奢則不孫,儉則固。”(《論語述而三六》)“天下之事,常成為困約,而敗於奢靡。”(陸游《放翁家訓》)“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2。節約具有道德價值――高尚品格形成之基。“廉猶儉也。”(《淮南子道訓》)“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範純仁列傳》)“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實則知禮義。”(《管子》)“節約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薛王宣-《薛文清公談書錄捲進五》)“儉”,是孔子提出的五德(“溫、良、恭、儉、讓”)目標之一,是老子提出的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之一;以及俗語――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3。節約具經濟價值――物資調劑、國足民裕之利器。在農業經濟時代,如何確保國與民衣食無憂?先哲們認為,根本之策是“藏”、“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也。”(司馬光《資治通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藏)其餘。”(《荀子富國》)

4。節約具有情感價值――快樂、幸福之源。古語云:知足者常樂。知足者,方可不為物慾、私慾所困所惱,方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方可心寧氣順吃得香睡得著。

5。節約就要勤勞。“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漠》)“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以及俗語――勤儉持家、勤儉建國等。

6。節約就要愛惜勞動成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7。節約就要從簡戒奢。“救奢必於儉約。”(《後漢書郎(豈頁)傳》)如何“儉”?“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8。節約就要有計劃。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精打細算,量入為出。

9。節約就要安貧知足。三國時,諸葛亮提出了“儉以養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10。節約就要注意積蓄。“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洩平,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藏鏹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鍾之藏,藏鏹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鍾鑲糧食,必取贍於君。”(《管子》)

11。節約就要“節用”。《墨子》主張“節用”。透過“節葬”、“非樂”、“非攻”,以及在糧食和財用不足時,透過減少俸祿、降低工資和限制消費的辦法等來解決物資不足的矛盾。

12。節約就要講“禮”講“政”。儒家主張“節用以禮,裕民以政。”(《荀子非十二子》)用等級名分之禮限制和規定不同等級之人的消費。也就是說,只有消費與享用分等級,才能避免“貪利糾K”與“空虛窮乏”(《荀子非十地子》)。按“禮”來消費,只適用於君子,至於“小人”,則只能用“政”來強制推行。“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荀子富國》)

13。節約就要克己去欲。道家倡導消極節用。“絕巧棄利”、“少私寡慾”、“不貴難得之貨”,甚至“不見可欲”,以此推行“節儉愛費”、“儉故能廣”的“三寶”政策。

由上可知,中華傳統節約文化有五個特點,一是價值論證。僅從節約的價值、功能、意義角度闡述節約的動因。二是體系較完善。既回答了為什麼,又回答了怎麼樣;既有節約美談,又有膾炙人口、令人警醒的節約名言。生產有限――節約――民安――社會穩定,或生產有限――節約――國足民裕――社會穩定,是中華傳統節約文化的邏輯體系。三是險與勤相聯。不過其“勤”僅指農業生產。“古者尚力務本而種樹繁,躬耕趨時而衣食足,雖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也,二者修則國富而民安也。”(桓寬《鹽鐵論》)其“儉”主要指百姓節約消費、節約生活。四是經驗感悟。有關節約的各種觀點不是來自科學依據、理論論證,基本上屬經驗教訓的總結。五是美瑕糅合。既有豐富的正確思想、觀點,也有不少瑕疵、不足。

二、中華現代(中國特色)節約文化探微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繼新世紀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重大決策以來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認識的新飛躍,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堅持節約資源維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心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在規劃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時,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確立。

所謂資源節約型社會,指的是以資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簡言之,節約生產、節約消費或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指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的社會,簡言之,人與自然互尊、互愛、互善的社會。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的主戰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不僅是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更是社會發展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