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在外打工的媽媽看到女兒的手淚崩,太心疼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城市。

而因為各種原因,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在父母的身邊。

有的是經濟條件不允許,有的是長輩不適應城市生活,而家長因為工作原因,又不能全心照顧孩子,只能把孩子留在長輩身邊,所以在農村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留守兒童。

根據2016年多部門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統計,全國不滿16週歲,父母均在外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

留守兒童大多由祖輩照顧,隔代養育加上來自父母親情的缺乏,留守兒童在成長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研究表明,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各方面問題更為突出。

前幾天就看到這個一個讓人淚目的影片。

媽媽一直在家打工,把孩子留給祖輩照顧,在回家牽起女兒的手的那一刻卻淚崩了。只見女兒小小的手皮膚髮黃帶黑,上面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裂痕,正雙手粗糙無比,一看就是被凍成這樣的,不向像是孩子本該白白嫩嫩的雙手。

兩隻手指甲也挺長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剪,不用等女兒開口說,媽媽就感受到了自己不在身邊的日子,並不是很好過,別說是作為媽媽,即使是作為路人看了也是心疼的不行。

雖然說以前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在農村很多的孩子手都會這樣,讓孩子吃飽穿暖已經不容易,哪裡還顧的上這些細節。但是放在現在看,還是讓人感覺很心疼。

不過看媽媽的手也同樣粗糙,離開孩子出去工作也應該是迫於無奈: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你,若不是生活所迫,哪個家長願意跟孩子分隔兩地?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留守兒童的生活都很糟糕,還有部分孩子從祖輩和老師身上收穫到了關愛。

隨著通訊裝置的普及,即使孩子跟家長分隔兩地,影片成了孩子跟父母溝通的重要方式。

一位家長加了老師的微信,因為常見在外打工見不到孩子,於是發微信給老師,希望能看看孩子。老師下課後馬上叫來了孩子,拍了幾段影片給家長。

孩子也懂事地跟家長說:爸爸好,你在外面好好掙錢,我在家裡聽話。

雖然沒辦法出現在孩子身邊,但是短暫的影片也可以讓孩子跟父母都有慰藉。

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曾針對6個勞務輸出大省的12個縣,實施了一個“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通常會有這些突出問題:

兒童意外傷害凸顯

調查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遇到過意外傷害,比如割傷、燙傷、車禍、溺水等。

相比城市,農村的孩子更多地處於“放養”狀態,因為孩子的活動範圍較廣,對危險的防範意識較差,所以就更容易出現意外傷害。

2. 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10歲左右有一個過渡時期

。在這之前,孩子不管從生活習慣還是學習習慣上,都離不開家長的監督。

但是留守兒童通常由祖輩照顧,在生活上可以盡心,在學習的監督上難免力不從心。沒有家長在身邊,也缺乏孩子所需要的學習輔導。

3. 情感支援欠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援弱化,特別是來自於媽媽的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孩子有情緒有疑惑時不能第一時間跟家長求助,傾訴物件通常是同學和朋友,也容易受到不良群體的影響。

隨著孩子的成年,特別是到了青春期,這種情況會明顯。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過,人的成長關鍵期是在成年之前,18歲的第一個6年,即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陪伴最重要。

因為6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尤其是6歲,孩子的性格基本定型。錯過這個時候,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時機,還不一定能達到頭6年的培養標準。

0-6歲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做

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

大量的例子告訴我們,掙再多的錢,也比不上把孩子培養成長。所以家長儘量把孩子帶著身邊,即使自己工作忙碌,每天只有一兩個小時跟孩子全心相處,也比長期分開更合適。

2. 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養成

對0-6歲的孩子,很多的家長關注在孩子的吃飽穿暖,但是這個階段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家長也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注意培養孩子的性格,孩子才會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