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楊家將的故事是怎麼樣的?一個讓宋太宗垂涎三尺的人物,結局如何?

關於宋朝的演義很多,比如說狸貓換太子,比如說包青天,再比如說水滸傳,這些故事其實跟真實的歷史相差很大,但是有很多人都相信演義才是真實的。

楊家將其實也是這樣,真實歷史上楊家將只傳了三代,而且也沒有楊家女將,所以到北宋末期的時候,已經沒有楊家將了。不過即便如此,楊家將的故事也足以成為讓人聞之掉淚,而楊家將的開創者楊業及其子孫也足以成為中國忠臣良將的典範。

一、北漢時期的楊業,一個讓宋太宗垂涎三尺的人物。

楊業的父親是楊信,原是本麟州新秦縣(今山西神木縣)的豪強,後漢時期讓楊業跟隨麟州刺史劉崇,也就是後來北漢世祖皇帝。

楊業從小就為人灑脫,有俠士風範,而且特別善於騎馬射箭,對於成為一個大將軍有著很強烈的嚮往。

楊信對於楊業希望建功立業的想法是很支援的,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讓跟跟隨在劉崇左右,這無疑是決定楊業命運的一個關鍵選擇。

後漢滅亡之後,劉崇建立北漢,楊業被任命為保衛指揮使。

與後漢建立幾乎同時,郭威建立後周,楊業的父親楊信成為麟州刺史,不久後死掉,他的二兒子楊重勳繼任。

北宋建立之後,楊重勳投降北宋,成為建寧軍和保靜軍節度使,並積極與北漢作戰。所以實際上,楊家將是分為兩支的,只不過那個時候楊業還在後漢,後來才投降北宋。

在跟隨劉崇期間,劉崇對楊業極其信任和賞識,他不但認楊業為乾兒子,還給他賜名劉繼業,在很多事情上都委以重任。而楊業則不負眾望,他誓死效忠劉崇,驍勇善戰且多次立下戰功,被人稱之為無敵將軍,所以很快就被劉崇任命為建雄軍節度使。

劉崇與楊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劉崇在968年死掉了,他的兒子劉繼元繼位。不過劉繼元對楊業其實並沒有那麼深的感情,他一上任就把楊業派到邊境上防範北宋大軍的進攻,這無疑是一種貶黜。

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率大軍進攻北漢,楊業因為寡不敵眾而遭受失敗,被劉繼元毫不留情地剝奪了軍權。

不過楊業的好處就是,他對劉崇有感情,所以對北漢也很忠心,儘管遭到貶黜,但是他依然效忠於劉繼元,率領少不部分士兵積極與宋軍作戰,而且多次身臨險境。

就比如說宋軍在攻打太原的時候,儘管楊業不是守城主將,但是他卻帶領數百名士兵從外圍殺向宋朝數萬大軍,雖然最後差點被俘,但是他的勇氣得到了趙匡胤的認可。

不過楊業並不氣餒,他逃到太原城中,鼓勵守軍積極作戰,並以身作則,每日與士兵同吃同住,極大鼓舞了士氣。

不久之後,北漢的背後勢力遼國軍隊前來救援太原,宋朝這才退兵。雖然如此,楊業對遼國並無好感,他覺得遼國最終會滅亡北漢,所以他就對劉繼元說:

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

楊業赤膽忠心,給劉繼元提了醒,但是劉繼元聽不進去,他被眼前的利益所矇蔽,所以依舊甘願充當遼國的小弟。

979年,宋太宗再次發討伐北漢,劉繼元不敵,決定投降。然而楊業卻據城死守,不願意投降。宋太宗聽聞之後,對楊業大加讚賞,他說楊業果然不愧是忠臣良將,於是決定對其勸降,將其收入帳下。

宋太宗當然知道楊業不會輕易投降,所以讓劉繼元寫信給楊業。楊業得信之後,知道大勢已去,也不敢違抗君命,所以望北而泣,然後脫下盔甲,帶領士卒投降北宋,也讓數萬軍民得以存活。

楊業投降之後,宋太宗讓其改回原來的姓名,還任命他鄭州防禦使。再後來,宋太宗考慮到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十分有經驗,所以又讓他擔任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為了顯示對楊業的看重,宋太宗賞賜了他大批金銀財寶,並給了他一個錦囊,錦囊裡講的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楊業自此開始誓死效忠北宋,直至戰死。

二、北宋時期的楊業,一個足以名垂千古的人物。

楊業剛來到代州不久,遼國就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陝西西部,是重要的邊關要塞,受到了我國曆代王朝的重視。很多人說楊業其實不受重視,但是宋太宗將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楊業,難道還不是重視嗎?

遼國大軍來勢洶洶,楊業的兵力不足,如何應對?那時候楊業的領導是北宋名將潘美,潘美讓楊業帶領數千騎兵繞到雁門關北部,潘美則從側翼對遼軍發起攻擊。

楊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終與潘美一起擊敗十萬遼軍,俘獲了遼國駙馬蕭咄李和數位大將軍,這就是著名的雁門關之戰。

經此一戰,楊業的名號在遼國婦孺皆知,遼軍更是聽到楊業的名字就瑟瑟發抖,甚至他們在遠遠看到楊業的旗號之後,就不戰自退。

雁門關之戰之後,楊業被提拔為雲州觀察使,兼管鄭州和代州的軍務。

樹欲靜而風不止,楊業越是表現優異,北宋朝廷大臣對楊業的誹謗也更甚,他們認為楊業是降將,所以勸宋太宗不要重用他。但是宋太宗非常信任楊業,還將那些誹謗他的大臣的奏摺送給他看,楊業卻也不深究。

986年,宋太宗秉承兄長遺志,決心收復燕雲十六州,所以派遣潘美,楊業,田重,崔彥進和曹彬五位將軍兵分三路討伐遼國。楊業作為西路軍主將潘美的副將,一路上進軍十分順利,連克數城。

當時的情況是,西路軍和中路軍都比較順利,只有東路軍曹彬形勢危急,不但多次遭受遼軍的重創,而且糧道還被切斷了。所以在中西路軍匯合之後,曹彬的中路軍卻不得不退回代州。

三隻手少了一隻,自然是不能前進了。那時候宋軍已經收復了雲州、應州、寰州和朔州這四個州,戰果已經算是十分輝煌了。

宋太宗也知道因為東路軍的挫敗,中西路軍不能再繼續前進了,所以他便下達命令讓潘美率軍將已經奪取的四個州的百姓遷到內地來。

遼國怎能善罷甘休,蕭太后親率五十萬大軍攻擊宋軍,很快就把寰州給奪了回來。楊業見形勢危急,所以找到潘美,讓其帶領百姓先走,自己則留在應州打掩護。

其實楊業大可不必留下來,但是他擔心如果遼國軍隊追上來,百姓會有所損傷,所以這才決定以身犯險,給百姓撤退爭取更多時間。

而且楊業還認為,也不能與遼國軍隊硬剛,因為蕭太后親自領兵,遼軍士氣肯定是很強大的,所以不如暫時避其鋒芒,以待戰機。

潘美對楊業的這一決定深感佩服,但是監軍王侁卻不以為然。王侁出身名門,卻十分剛愎自用,他平時就對楊業沒什麼好感,所以在聽到楊業的建議後,他卻說,你不是號稱無敵將軍嗎,帶領十萬大軍直接護送百姓回去就好了,現在你卻猶豫不前,還美其名如斷後,難道有什麼別的心思嗎?

王侁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楊業可能會投敵。在潘美的堅持下,王侁這才作罷。在即將分開的時候,楊業心裡委屈,他哭泣著對潘美說,我是降將,陛下卻委以重任,我只想著以身報國,怎麼會有其他心思呢?現在敵人鋒芒正盛,我們萬不可硬拼。我此去必定凶多吉少,但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士兵前面!

潘美大為感動,於是決定和王侁一起帶領騎兵配合楊業作戰,讓大部隊先行撤退。

遼國對楊業那是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所以蕭太后在聽說楊業即將出兵之後,便讓大將蕭撻凜設下埋伏,而讓耶律斜軫在正面與楊業交戰,然後佯裝失敗後退。楊業果然中了埋伏,被迫退至狼牙村。

此時楊業的情況比較危急,幾乎就要被包圍了,然而王侁卻眺望不前,不久之後竟然領兵離去。潘美無法阻止王侁離開,於是也後退了二十里,最終導致楊業孤軍奮戰,身陷絕境。

楊業見援軍遲遲不來,所以便率軍與敵人死戰,最終來到陳家谷口。陳家谷口就是潘美和王侁駐軍準備救援楊業的地方,但此時已經空無一人,楊業就知道,自己被隊友給出賣了。

因為按照楊業最初與潘美和王侁商議的結果,楊業將敵軍引誘到陳家谷口,然後潘美和王侁則趁機發起進攻,一舉將遼軍殲滅。然而現在楊業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潘美和王侁卻跑了,楊業心裡該有多失望啊!

可是沒辦法,楊業必須死戰。遼軍源源不斷趕來,楊業的手下一個個倒下,楊業本人身上也負傷十多處,但是他依然擊殺一百多名遼軍。

在戰鬥的過程中,楊業的二兒子楊延玉戰死,楊業本人也在戰馬上被遼軍射中,墜馬之後被遼軍俘虜。

楊業被俘之後,為自己的失敗而惋惜,他大聲哭泣說,陛下委我以重任,現在卻因為奸臣賊子的陷害導致戰鬥失敗,我實在是沒有臉活在人世間。

楊業於是開始絕食,三天後因為飢餓和受傷而死。楊業死後,被遼國將軍耶律斜軫割下首級拿回去邀功去了。

楊業戰死的訊息被世人知道後,無人不稱讚他是大英雄,宋太宗甚至為止留下眼淚,還將潘美降職三級,王侁免職流放。遼國軍民也對楊業感佩不已,特意為她修建了楊無敵廟來祭祀他。

三、楊家將二代,三代都是忠臣良將。

楊業對應的就是演義中的楊令公,不過形象差距很大。楊業也有七個兒子,除了戰死的二兒子楊延玉之外,他的大兒子楊延昭其實也參加了北伐。

楊延昭是被楊業認為最像自己的兒子,所以對其極為重視,一直盡心培養他。在北伐過程中,楊延昭作為想先鋒,儘管手臂中箭,但依然攻克了朔州。

楊業死後,楊延昭被任命為奉祀官,但他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所以便請求宋太宗讓其鎮守邊關,宋太宗應允,任命他為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給他的權利就如同欽差一樣。

而楊延昭也不負眾望,一生都在邊境與遼國作戰,而且得到了宋太宗和宋真宗的極大信任。宋真宗時期,宋遼議和達成,楊延昭失去了為父親報仇的機會,不過他本人因為在邊關的功勞,在1016年死時(57歲)的官職已經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等人相對平庸,沒怎麼與遼軍作戰,不過倒是因為楊業的關係都在朝為官。

楊延昭是楊家將第二代,他對應的是演義中的楊六郎。之所以叫六郎,其實並不是按照楊業這一脈來排行的,而是按照整個楊氏家族來排行的,所以叫楊六郎。

而在遼國那邊,他們也叫楊延昭為楊六郎,原因是他對應的是北斗第六星,主燕,燕地就是遼國,所以遼人都叫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三兒子。

楊文廣出生在宋真宗時期,早年因為家族門蔭充當禁軍,後來因為平定陝南的張海農民起義而升職,在陝西經略使范仲淹手下任職。

范仲淹很賞識楊文廣,大事范仲淹後來罷相,再加上宋和西夏達成了合議,宋朝向西夏進貢歲幣換來和平,所以楊文廣一度失去了殺敵報國的機會。

楊文廣雖然沒有打過外仗,但是他頗具謀略,後來他跟隨北宋名將狄青平定了廣西蠻族首領依智高的叛亂,還被宋真宗評價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不久之後升任成周團練使。

1068年,楊文廣到山西經略使韓琦手下任職,被韓琦派遣到秦州防範私下党項人。楊文廣到任之後,修建了大量城堡,起初党項人會去搞破壞,但是楊文廣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將党項人屢次擊敗。

党項人不服氣,給楊文廣送去文書說,將要回去領兵數萬來戰。楊文廣不吃這套,立馬就點兵出征,打的党項人屁滾尿流,死傷無數。有人就問楊文廣,為什麼要出擊,他告訴那人說:

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

可見,楊文廣確實是有戰略頭腦的。自此之後,党項人再也不敢去騷擾楊文廣鎮守的城池。

1070年,宋朝戰事再起,遼國見宋朝屢屢被西夏打敗,所以領兵來犯。然而遼國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打仗,而是想勒索一把,他們提出要宋朝割讓數座城池約一萬平方過來的土地,不然就只有打仗了。

楊文廣以為遼國是要真的要打仗,所以積極備戰,還將自己繪製的戰略圖呈送到朝廷給宋仁宗看。宋仁宗對楊文廣很稱讚,但是他無意打仗,於是派遣富弼去與遼國商議議和事宜,最終達成了宋朝增加歲幣,而遼國退軍的協議。

不久之後,楊文廣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五歲。楊文廣算是一生壯志未酬,他並沒有太多機會與外敵作戰,自然也就談不上幫自己的祖父楊業報仇了。

在演義中,楊文廣的祖父是楊延昭,父親是楊宗保,母親是穆桂英,這簡直是亂了套。

不過歷史上楊業的老婆佘太君是有其人的,但是她不叫佘賽花,而是叫摺子悅。摺子悅是名門之後,而且是女中豪傑,她善騎射,好讀書,可謂是文武雙全。

北漢時期,楊業在外打仗的時候,摺子悅就在楊府組織家中僕役練兵,據說這些人個個驍勇善戰,不輸給的邊關的將士。

楊業投降宋朝之後,摺子悅舉家搬遷到開封,楊業七年抗遼生涯,離不開摺子悅在背後的默默支援。楊業死後,摺子悅被奉為太君。所以歷史上叫的佘太君,其實應該叫做折太君,因為讀音相似,很多人也都叫她佘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