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白帶也能預示疾病,如果出現這4種情況,別忽視!

除了生理期之外的日子,很多女性都會遇到內褲經常被一些分泌物浸溼的情況,令人感覺非常不適。

內褲上的分泌物,通常叫做白帶,一部分是由子宮頸腺體分泌的,一部分來自陰道壁,還有很少一部分是由子宮內膜腺體和陰道口兩旁的大腺體分泌的。內褲,作為我們最私密貼身的衣物。一旦有什麼異常,就需要格外注意。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分泌物?這些分泌物代表著什麼?它們有沒有害處?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一番!

內褲上的分泌物是什麼?

內褲上的分泌物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白帶」。

正常分泌的白帶,對身體沒有傷害,跟排毒沒有關係。

白帶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分泌出來的黏液與滲出物混合而成的液體。而生殖器官中具有分泌功能的,主要是子宮頸口、子宮內膜、陰道粘膜等。

白帶的成分:

子宮頸口及宮頸管內腺體分泌的黏液、子宮內膜及陰道黏膜所滲出的黏液、宮頸和陰道脫落的表皮細胞、陰道固有菌群和其代謝產物。

白帶具有以下幾個作用:

潤滑陰道

陰道是外界環境與人體內部之間的一個通道,存在粘膜組織,因此即使正常情況下,也需要分泌物,起到清潔作用。白帶溼潤潤的,可以防止閉合的陰道壁因為摩擦而受傷。所以很多醫生都不建議女性沖洗陰道,因為反覆沖洗陰道會導致白帶減少,損傷陰道粘膜。

抵制病原體侵入

白帶能讓陰道菌群平衡,抵禦外來的病原體侵入。每個女性在成長過程都會遇到白帶,不過請不用慌,那些只是正常情況。

分泌物變化的階段

隨著女性身體成長髮展,身體在各個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況。

內褲上的分泌物也是隨著人的成長有所變化的,主要有

三個階段:

1.青春期

進入青春期後,大概是13歲開始,女性的身體全面發育,雌激素水平增高,陰道分泌物會增多不少。

2.十八歲左右開始

18歲左右,女性的身體已基本成熟,卵巢功能和內分泌功能達到巔峰時期。這時不僅分泌物增多,還容易出現白帶異常。

3.孕期

孕期女性的激素水平也會相應增高,陰道分泌物同時增多,這一階段需要重點關注孕期由於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得陰道炎。

分泌物隨月經週期改變:

①在

卵泡期

即月經後的3天左右,陰道分泌物往往無色無味,呈稀薄粘稠狀。

②在

排卵期

即兩次月經中間,雌激素分泌達到高峰,刺激宮頸腺體分泌更多的粘液,這時候白帶量增多,呈半透明或渾濁狀態,無異味。

排卵後月經前

,雌激素降低,孕激素增加,抑制了宮頸粘液的分泌,陰道分泌物就會變得少而粘稠。

月經前後

也可能出現褐色或咖啡色的分泌物,通常持續2-3天,這可以看成是月經來或者走的訊號,不必過於擔心。

異常白帶需警惕

1.有異味且呈泡沫狀

分泌物為黃色或黃綠色,形態上稀薄帶有泡沫,聞起來有怪味,陰道還有燒灼感或瘙癢,這可能是“滴蟲”在搞鬼。

陰道滴蟲的傳播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性生活傳播,還有一種是間接傳播

,如公共廁所坐便器、公共浴池等。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杜絕這些傳染源。

2.白色凝乳狀白帶

呈白色凝乳狀或軟膏狀,也有呈豆腐渣樣的,並伴隨有陰部瘙癢、灼熱、發紅症狀,這種疑似是念珠菌感染,又稱黴菌性陰道炎。

溫馨小提示:

出現此類狀況要注意適度清洗外陰,只用清水足已,不要盲目使用清潔劑;平時減少護墊的使用,少穿不透氣的化纖內褲,保持陰道的透氣。

3.白色帶有腥臭味

分泌物大增,且伴有難聞的惡臭味,但沒有瘙癢,可能是細菌性陰道炎。

此類人群要注意外陰衛生和性生活衛生。

4.混有血絲

白帶為黃色粘稠狀,且混有血絲,血量多少不定,可能是慢性宮頸炎的症狀,另外,也應警惕是惡性腫瘤,如宮頸癌、子宮癌、陰道腫瘤等。

因此,出現此類情況最好及時去醫院做個宮頸檢查。

若白帶異常,不用過度緊張,但也不能忽視,最好去醫院查一下陰道分泌物、HPV、B超等,查明病因,再針對性的治療。

如何保持清潔,呵護健康?

1.避免過度清潔

女性的陰道具有一定的自淨功能,陰道內的粘膜能很好的減少它受到外部細菌的影響。

有些女性因為特別愛乾淨,喜歡反覆清潔陰道,甚至用上了一些所謂的

「洗液」

。長期使用,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破壞了陰道的粘膜,還可能導致細菌感染。

2.減少機洗內褲,儘量手洗

你知道嗎?家中的洗衣機其實也是一個衛生隱患。直接將內褲和其他衣服扔進洗衣機雖然很簡單,但卻不乾淨,有可能會受到黴菌感染。因為洗衣機本身也會殘留很多細菌。

建議內褲可以先用熱水泡一會兒,然後用洗衣液手動揉搓,這樣就能幹淨又健康。

3.定期做檢查

很多人都沒有體檢的習慣,面對各項檢查也總是不情不願的。無論是陰道分泌物異常,還是其他症狀,都可以去做婦科檢查。及時發現病因,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身體有異常,記得看醫生。

快醫君提醒:

有新聞報道過12歲的女孩患有婦科炎症。因此,未婚女性也要注重婦科檢查。一些女性即便察覺到異樣也不願暴露自己的隱私,不去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只會延誤病情,甚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