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種下碧根 拔掉窮根——江蘇泗洪發展碧根果產業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薇

綠意染田間,清水潤大地。盛夏酷暑,記者行走在江蘇省泗洪縣西南崗片區的田間阡陌,漫山遍野的綠色消解了大半暑氣。只見成片碧根果樹綠意盎然,田地裡的農民正在拔草、除蟲。一陣風拂過,泥土裡似乎升騰起一股青煙,瀰漫著欣欣向榮的味道。

誰曾想到,數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老百姓溫飽無法自給。近年來,泗洪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碧根果(也叫薄殼山核桃)產業,荒地日益變成“富果園”。

如今,從一棵棵碧根果樹上長出的致富故事,正在泗洪的廣袤大地上演。

一個“窮”縣

在江蘇,泗洪因貧窮而出名,尤其是縣城的西南崗片區。

全縣110萬人口,低收入者近13。26萬人,其中西南崗片區就有7。5萬人,西南崗片區是泗洪縣貧困人口密度最大、基礎條件最為薄弱的區域,也是江蘇省貧困區中的貧困區,轄區內以峰山鄉為代表的8個鄉鎮找不出一片百畝平坦地。

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泗洪的各個鄉鎮先後辦起了特色產業,逐漸擺脫貧困,而坐擁境內第一峰大紅山的西南崗片區,卻遲遲發展不起來。

“在這處面積2000畝的山頭,我們嘗試種過茶樹、桃樹、葡萄、山楂、桑樹,種了個遍,可是無一為鄉親們賺到真金白銀。”原峰山鄉林業站站長周躍儉回憶。無雨就旱、有雨就澇,起伏的丘陵地形,加上沙土土質,無法正常種植糧食,整個西南崗“窮透了”。

“2000年前後,半城鎮、城頭鄉等東南片區的村鎮透過發展特色產業,農民年收入均突破2000元,而當時的西南崗片區,農民年收入尚不足1000元。”泗洪縣委書記王曉東說,找不到適宜的經濟作物,西南崗片區只能一直窮下去,拖了全縣的後腿,導致泗洪的經濟常年居於全省末端。

轉機出現在2007年。這一年,經過林業專家多次外出考察論證,泗洪縣西南崗片區的地理特徵很適合種植碧根果樹。於是,峰山鄉決定與從事種植業的公司簽訂協議,由企業承包整個大紅山種植碧根果,透過企業探路的方法為農民降低風險,3。2萬株碧根果樹苗便在大紅山紮下了根。

經過七八年的等待,碧根果樹開始掛果。僅2016年,大紅山產果近1。5萬公斤,加上樹苗銷售,年收益超過300萬元。看得見摸得著的高效益,讓部分農民躍躍欲試,20畝、600畝、1000畝,碧根果樹規模不斷擴大,收益逐年提高。

一棵“富”樹

“新鮮的碧根果最香,營養也最豐富。”果農掰開新採摘的碧根果遞給記者,白色的果仁顆粒飽滿,入口香脆。據瞭解,碧根果的果仁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還能補腎益氣、降血脂、抗衰老,因此被譽為“長壽果”。實際上,碧根果不僅營養價值高,其經濟價值更高。峰山鄉宋莊村的果農葛玉平,就是靠種植碧根果奔了小康。

“10年前,鄉里從外地引進1500棵碧根果樹苗,每個村分150棵。沒人敢要,我就認領了100棵,種在自家5畝地裡。”葛玉平回憶,樹種下了,但看著樹冠一天天長大,卻結不出果,愁壞了他。“後來才知道,碧根果3~5年可進入掛果期,5~10年才進入豐產期,急不來。”

2013年夏季,100棵碧根果樹上終於掛出果子,年產果量近1500斤。“去年,所有樹都進入豐產期,每棵樹掛果約30斤,收入超過8萬元,明年肯定能突破十萬元,往後逐年增加。”葛玉平信心滿滿地說。

葛玉平的成功栽種讓鄉里人看到了希望,專家的一筆賬,更是算出了大夥的信心。“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剛從樹上摘下來的碧根果,價格每斤30元,按每棵樹掛果20斤至30斤計算,一棵樹的效益少說也有七八百元。一畝地可以栽16棵樹,畝收入少說也有1萬元,是種植糧食作物的4倍。長大的樹也可以賣錢,價格是普通銀杏樹的4倍。”

碧根果產業還讓周邊農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在碧根果基地打工,每天80元,一個月下來少說也有2000元。”魏營鎮劉營村村民劉國紅說,像她這樣在園子裡幫工的農民,最多時有100多人,他們在山上除草、施肥、採摘,有時一天能掙300元。

一棵樹富了一方百姓。

三個執拗的人

西南崗的老百姓都說,如果沒有三個人,他們現在還活在窮困之中。

2007年,時任峰山鄉黨委書記的張敏偶然得知,峰山的地理條件雖然種不了普通糧食,但可以種植果木,尤其是碧根果樹。“桃子、葡萄等水果不宜長期儲存,一旦賣不出去,農民還是虧本。”張敏說,碧根果樹既耐旱又耐澇,果實又可以長期貯存,最合適不過。

他把想法告訴鄉里的黨員幹部,遭到了所有人的質疑。“我們縣從未種植過碧根果樹,這東西好不好沒人知道,風險太大。”群眾的反對讓張敏猶豫了,但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劉廣勤卻給了他信心。“當時我正在研究碧根果種植,聽朋友說泗洪有人關注這個,便過來看看。”劉廣勤回憶,經過幾天的調研,他和張敏的想法不謀而合:峰山是碧根果種植的寶地!

理論上雖然可行,但江蘇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當時全國碧根果產量最大、種植技術最成熟的地方是雲南。兩人立馬決定:去雲南!

人生地不熟,兩人租了輛麵包車,由劉廣勤在當地林科所工作的朋友老西帶路,一路風餐露宿。“雲南那邊幾乎都是山路,當時路還不好走,顛得我和老劉差點兒把膽汁吐出來。”張敏說,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顛簸了一天一夜,終於來到當時雲南碧根果種植基地之一的大理州漾濞縣瓦廠鄉。

瓦廠鄉帶給張敏的震撼,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交通落後,幾乎沒有能走機動車的公路,但是幾乎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洋房,村民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老西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瓦廠鄉一棵樹一次產60斤,按當時的市場價每斤40元算,一棵樹的年產值就是2400元,一畝地最少能種20棵,年產值少說也有5萬元。”

回到泗洪,張敏帶頭種起了碧根果樹,並要求全鄉12個村的村支書帶頭種植。“樹苗我免費送你們,每人試種一畝,掙了算你們的,虧了算我的。”張敏的話擲地有聲。然而,碧根果是個長效產業,至少得5年才能進入豐果期。前兩年的無收穫讓村幹部們灰了心,老百姓也不願意嘗試種植這個“無果”的樹。

此時在峰山鄉做藥材生意的張勇自告奮勇,表示願意一試,為鄉民探路:“從市場上看,國內對碧根果的需求量在5萬噸到10萬噸之間,而全國總產量加在一起不到100噸,碧根果的市場前景相當廣闊。”

於是,張勇流轉了峰山鄉近100畝崗坡地,栽種3。2萬株碧根果樹苗。碧根果生長週期長,張勇便聽從劉廣勤的建議,在樹下的空餘地方套種山芋、花生,以及金絲菊、杭白菊等中藥材,“以短養長”。

就這樣,張敏動員政府力量推廣,劉廣勤給予技術指導,張勇負責公司化種植,“鐵三角”共同發力,碧根果產業終於在峰山鄉生根。

10多年過去了,當年張勇種下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曾經的荒山也搖身變成“致富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種起了碧根果樹,果產量逐年遞增,當地農民的口袋也鼓起來了。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