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十萬北伐軍為何能打得北洋各系軍閥一敗塗地?

文/納蘭談史

被注入了“信仰”的北伐軍戰力確實驚人,但是並沒有誇張到那種百戰百勝、以一敵十的地步,十萬北伐軍,為何能把北洋各系軍閥打的一敗塗地?

先說兩句看似題外話的題內話。

自古以來的北伐輸多勝少,除了僅有的朱元璋北伐成功外,也就近代的革命軍北伐了。

朱元璋當時是因為元廷大勢已去,壓根就放棄了抵抗,只想著用空間換時間,儘快退回到漠北老家,因而被徐達輕易擊潰,白撿了一個曠世稀罕的“北伐成功第一人”的稱號。

這例子看似和主題無關,但其中的本質是相同的。

怎麼講呢?

因為當時的北洋軍閥,跟元廷一樣是行將就木分崩離析之狀。

皖系、直系、奉系靠著多年的彼此攻伐相繼更替中央政權,不僅令北洋系的整體實力江河日下,還逐漸坐視了南方廣州國民政府的成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兼併直系,雖然張作霖春風得意,坐擁七省達到了人生巔峰,但也預告著北洋鼎足局面的完全崩盤,以至於奉系後來成為一支孤軍。

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很快就出現了統治危機。

奉系主力入關鏖戰,導致了東北駐防兵力空虛,守外虛內的結果就是東北財政的不支,以及後來的郭松齡叛亂、日俄染指東北。

內亂後的奉系元氣大傷,苦心經營的王牌第三軍團遭到了致命打擊,直到對陣北伐軍時,張作霖都沒能緩過勁兒來。

再看一下當時關內的幾股勢力:

西北馮玉祥有向北伐軍倒戈的傾向,山西閻錫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政治動向不明。

受到奉系重創的直係軍閥吳佩孚日暮窮途,雖然還有兩湖地區的地盤,但兵稀將寡,雖然號稱擁兵20萬,但實際只有15萬上下,而且10萬都是強徵入伍的新兵,已經構不上威脅。

東南是稱有20萬大軍的“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孫雖有點才能和實力,但可惜執政基礎太差,閩浙兩省壓根就不聽他的指揮,實際可用軍力只有10萬。

其它南方的政權,如桂系、滇系、粵系等都與北伐軍暗中來往密切。

所以按照當時時局來看,形勢對北伐軍有利。

廣州國民政府在出師北伐前,其實力已經不可小覷了,不僅坐擁廣東之地,還有廣西與半個湖南也握在手裡,並收編了李宗仁的廣西桂系和唐生智的湘軍,增添七萬人馬上下。

後來的北伐戰爭中,北伐軍一路凱歌高奏,除了孫傳芳較為棘手,但藉助其內部矛盾,令其內部內訌,閩浙兩省與孫離心離德,當孫有意把主力軍拉到江西決戰之時,仗還沒打,部下倒先紛紛倒戈潰逃,一代梟雄孫傳芳南昌之戰最後的倔強也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北伐軍的情報工作和策反工作,做的也是很有一套,這點不服不行。

爛泥扶不上牆的北洋系,用點勁一推就能倒。

況且這個用勁兒的人,還有大力氣。

雖然

北伐軍在兵員數量上只有十餘萬,但兵員素質都是個頂個的強,並有蘇聯在背後提供先進武器裝備和軍事顧問,戰略戰術指揮的也頗為得當,最大與北洋軍閥不同的一點,北伐軍有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援,因此有了較為穩定的兵員和財政保證。

北伐軍勢如破竹地拿下兩湖,藉助長江順流而下,先敗吳佩孚,後敗孫傳芳,而當吳佩孚亦或者是孫傳芳遭到北伐軍攻擊時,彼此都持觀望態度,拒不發兵相救彼此。

期間張作霖的奉軍雖然假借“援吳”之名進軍河南,但意在趕走靳雲鵬獨吞河南,卻不想河南沒撈到,還遭到了北伐軍重創,奉系張宗昌的山東直魯聯軍和孫傳芳殘部頑強抵抗,一度與北伐軍陷入了南北拉鋸對峙僵局。

其中,孫傳芳功不可沒,可見其軍事才能。

最後,張作霖親至前線指揮與北伐軍決戰。

而這次,

蔣介石聯合了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大亨共同對奉軍,四個打一個,強弱對比下,奉系意料之內的一敗塗地。

奉系的京津、河北、山東,關內各地被北伐軍攻陷,張作霖退出關外勢力僅剩東北一隅,其實自郭松齡內亂之後,奉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財政困難波及到了軍備,且士氣低落,雖有三十萬雄兵,但質量卻不比從前。

緊接著張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張學良東北易幟,宣告了北洋集團的徹底覆滅。

正如我前面所說,北洋各系四分五裂,彼此攻伐內部矛盾嚴重,在直系被奉系取代,奉系內亂後,北洋軍閥已經到了元末弱勢的地步,幾次出兵都顯得力不從心,逐步喪失了角逐天下的資本,而北伐軍則不斷整合南方各省資源,兩方實力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變化。

另外,北伐軍堅持對北洋軍閥採取“逐個擊破”的軍事策略,藉助其內部矛盾不斷分化,締結並擴大統一戰線,其戰略更為科學,目光更加長遠,舊式軍閥的淘汰乃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