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認識四個血糖指標,“摸清”糖尿病病情

空腹血糖、餐後1小時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你所要知道的不僅是它們數值的高低,還需要知道其與糖尿病病情發展之間的關係。今天就為給糖友們詳細講解一下。

1,空腹血糖

醫學上空腹狀態指至少8小時未進食任何含有熱量的食物或飲料,空腹血糖通常指清晨(早上5~9時)空腹狀態下所測得的血糖,包括靜脈血漿血糖和毛細血管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而是被稱為餐前血糖。

空腹血糖為糖尿病常用的檢測指標,反映胰島β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空腹血糖還可以反映頭天晚上所用藥物對整個夜間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況。

一般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9~6。1mmol/L。

若在6。1~7。0mmol/L,則考慮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若兩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則考慮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但是如果把空腹血糖作為唯一的糖尿病篩查指標的話,就會使一半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漏診。因為空腹血糖值同樣受前一天食物、運動量、睡眠甚至天氣變化和感冒情況的影響。

舉個例子,有的糖友知道過幾天要體檢,就會控制飲食,早睡覺,不喝酒,那麼檢查出來的空腹血糖值很可能是正常的,但這種短暫的健康生活方式並非其真正的日常習慣,因此這個空腹血糖值就有可能是應付“檢查”的“做假”。

日常生活中,很多接受常規體檢的人大多隻查空腹血糖,看到空腹血糖指標沒有問題就心安理得地繼續平時的生活習慣,沒有進一步檢查,從而使不少糖尿病漏診。

2,餐後1小時血糖

一般說餐後血糖,很多糖友想到的就是餐後2小時血糖,而常常忽略了餐後1小時的血糖。

而餐後1小時血糖升高可以被認為是正常糖調節到糖尿病的中間過度表型(表現型)。也就是說,監測1小時餐後血糖可以更早的發現糖尿病的徵兆。

所以,同監測空腹血糖和2小時餐後血糖對比,1小時餐後高血糖對將來糖尿病的發生有更強的預測效果。

雖然,1小時餐後高血糖的持續時間不長,但是波動性高血糖對人體的血糖病變產生的影響可能比持續性高血糖更大。

如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將8mmol/L作為餐後1小時血糖的臨界值,有助進一步識別糖尿病高危人群。

一項研究顯示:1小時血糖高於8。0mmol/L、但2小時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多存在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早相胰島素分泌減少、存在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反應,可以看做糖耐量減低的前期。1小時血糖與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及血管病變的發生有關。

而碳水化合物類(泛指主食)食物是1小時餐後血糖、胰島素分泌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糖友餐後1小時血糖控制良好的水平建議在10mmol/L以內。

3,餐後2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第一口飯開始算起,剛好2小時的血糖。正常值應<7。8mmol/L。

餐後2小時血糖是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進食後食物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若胰島β細胞功能較差,則餐後2小時血糖會明顯升高。

如果餐後2小時經常超過11。1mmol/L,將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如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心腦血管病變、四肢麻木等

臨床觀察發現,2型糖尿病人的餐後高血糖與糖尿病的心血管併發症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也就是說,餐後血糖越高,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機會就越高,糖尿病腎臟病變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也越高。

4, 糖化血紅蛋白

人體的血糖水平處於動態變化中,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後血糖,反映的都是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的是人體當時的身體狀況。

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抽血檢查前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受偶然性的因素,如飲食、胰島素的使用等方面的影響較少,是判定近期糖尿病控制程度是否理想的監測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在《2020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中,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切點,可輔助作為糖尿病的診斷。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4%-6%之間,但對於糖友來說,控制在7%以下屬於理想範圍。若糖友較年輕,身體各方面狀況都比較好的話,應控制在6。5%以下。

除了血糖的控制目標外,還應該注重血糖的波動區間不要過大,否則會更容易引起一些併發症的出現。

正常人1天內的血糖波動幅度小於2~3mmol/L,每天波動5次。每天與每天之間的平均血糖波動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