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脾陽虛會導致消化不良,很多人卻忽視了脾陰虛,小議脾陰

黃建業 原創

吾早年治療疳證患兒常採用健脾益氣之法,其效甚佳,但其中有部分患兒藥後無效。1971年5~8月,在治一位3歲疳證女該過程中,對滋養脾陰之法頗有所悟。該患兒於斷奶後因餵養不當面致逐漸消瘦,飲食減少,發育遲緩,在其他醫院均診為營養不良I度。曾用消化酶、維生素、輸血、服中藥等法治療均未見效。來診時體重不足7公斤,骨瘦如柴,面板幹皺,頭髮黃而少,精神萎靡而煩躁時作,大便乾結如羊屎,尿黃少而渾濁,鼻幹無涕,目睛於澀,口渴欲飲而不多,每日僅可食牛奶和奶糕糊200~300毫升,午後及夜間低熱,盜汗,脈細無力,指紋淡紫而細,推之不暢,舌質紅瘦、苔少,舌上有散在糜爛點。先按常法予以健脾益氣之品,並稍加養胃陰之石斛、玉竹,服藥十劑,其證未見好轉,反見口渴加劇、舌糜益甚。慮其病久,虛火上炎,故在益氣健脾方中去香燥之品,加入石膏,黃連等清火之藥,但藥後病情有增無減。吾計窮矣,乃求於前賢之著。吳澄在《不居集》中說:“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然虛損之人,多為陰火所灼,津液不足。”提倡治病應注意養脾陰;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亦指出:“治陰症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自然灌溉諸臟腑也。

吾思此患兒除有脾虛之證候外,還有一-派陰虛內熱證候,治療應不泥於健脾補氣而應滋養脾陰為主。吾用吳澄之理脾陰正方及中和理陰湯加減,並效法張錫純重用山藥,進服15劑後,患兒病情好轉,口腔減輕、食量增加、舌糜減少。除再用上方加減化裁外,還用山藥搗爛與橘米熬粥內服。3後疳證已基本治癒,食量增加、面板皺紋消失、面色轉紅潤、體重明顯增加。

從上案中體會到:治療脾病不應單純從氣(陽)方面著手,亦應考慮到脾陰。從古人的論述及個人的臨證心得中,我認為:脾陰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組成脾臟的實體結構,一是脾臟所化生。

脾陰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組成脾臟的實體結構,一是脾臟所化生的營養全身的營養物質

。它們主要化生於水谷,其主要作用有:

①構成聃髒的實體,供給脾臟本身更新、壯大的物質

②與脾氣、脾陽一起共同完成運化、統血、升清等功能

,它是產生上述功能的物質基礎,如元代朱丹溪指出:“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清代唐容川更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③脾陰能濡養全身臟腑、組織,如張錫純說:“牌陰足,自 能灌溉諸臟腑也。

由此可見,脾陰顯然與脾氣、胃陰有別,在辨證、立法、處方等方面均應加以注意。

脾陽虛者多因勞倦、飲食不節而致,其證多見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難化、食後腹脹、不渴、舌淡;脾陰虛常因思慮、飢餓、臟腑內熱、藥食溫燥而致,其證常見食少腹脹,腹痛消瘦,便結尿黃,褐飲不多,低熱,舌紅,並伴其他臟腑虛衰症狀;胃陰虛則常見於急性熱病後期,邪熱傷陰所致,其證常有食少或飢不欲食、胃中灼熱、嘈雜、呃逆、乾嘔、口燥、咽乾拳。

在治療方面:脾陽旎當溫中健脾,常用理中湯合香砂六君之屬;胃陰虛則應滋養胃陰,常用益胃湯加減;而脾陰虛則宜補脾陰,其代表方劑為吳澄之中和理陰湯,理脾陰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