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1300年前,孫思邈留下“止痛方”!兩味藥,化解齒痛齒搖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備急千金要方》、《中華藥海》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來給你說一張,治牙的小方子吧。

在我身邊的朋友裡,有不少是幹口腔診所的。

沒事兒的時候,我們這些人還會在一起聚聚。

記得有一回,一個朋友半開玩笑地說,他有一個患者,50多歲了,牙總疼。疼了,他就拔牙。但是拔牙之後,還疼。於是,再拔牙。就這樣,該患一連拔了好多顆牙。

到最後,我這個朋友有些看不下去了,說這麼幹不行,得想別的辦法。實在不行,可以用中藥。

誰知道,患者一聽說服中藥,立刻搖頭,怕把自己的肝喝壞了。

所以,此君就問我,有沒有啥中醫外治的辦法,可以緩解牙痛。

一聽到這個,我猛然想起了什麼,問,患者的牙是不是有所動搖?

答案是,確實是齒根動搖。

我一聽,懂了。我立刻告訴他一個辦法:

準備中藥生地黃和獨活,各60克,放在一升白酒裡頭泡。泡一宿,第二天不用喝,而是把藥酒含在嘴裡,使之充分接觸患處。每天數次,每次至少含20分鐘左右。幾天下來,牙痛就能好。

我這個朋友一聽,覺得不錯。回去之後,他就用了。

結果怎麼樣呢?患者嘗試以後,第二天下午就覺得牙痛感消失。他大為欣喜,說道:早知如此,當初拔牙幹啥?

其實,這個小方子,也是我跟我老師學習的。那時候,我和他在農村一起工作,常常見到老師用此方治牙疼。雖然不見得完全去根兒,但是可以較好地改善症狀,有效率很高。

後來,我鑽研中醫古今驗方和驗案,瞭解到,這個辦法最初源於《備急千金要方》。它是藥王孫思邈留下的方子。

孫思邈,唐代的醫學家,去世迄今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它在《備急千金要方》的原文裡這樣寫道:“治齒根動痛方,生地黃、獨活各三兩……以酒一升漬一宿,以含之”。

這個方子裡,到底有啥學問呢?

其中這個生地,是常用中藥材,它性味甘、苦、涼,入肝經、腎經和心經。它可以清熱涼血,養陰潤燥。牙疼了,往往責之上火。火,儘管有實火或者虛火之別,但總歸是有熱邪。生地能入血分,涼血熱,故而有利於止痛。

其中的獨活,也是常用中藥材。它性味辛苦溫,入腎和膀胱經。除了散寒解表之外,它還可以止痛,是治療痺症的常用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它確實有鎮痛作用。它和生地不同。生地,是透過清熱涼血的方式,來緩解齒痛。獨活呢,能升散,可以把火熱之邪散出去。它和生地搭配,一清一散,效果就明顯了。

所以說,這兩味藥配合,藉助酒勢,藥性直達病所,清熱、鎮痛、通絡,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孫思邈在記載這個方子的時候,強調了“齒根動痛”這四個字。這就給此方的適應症,做了概括。一般來說,腎陰虛所致的牙痛,常常伴隨“齒根動痛”現象。這樣的患者,多為中年、中老年或者老年。

中醫講,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腎精不足、腎陰虧虛,就容易有虛火。腎精不養齒根,則牙齒鬆動。虛火上炎,則牙齒疼痛,牙齦紅腫。這類人,往往伴隨舌紅少苔、脈細數、舌苔薄黃、腰膝痠軟、耳鳴多夢等現象。有的人牙疼,在勞累或者午後明顯。

這樣的人,可能更適合用生地和獨活來止痛。因為生地和獨活都入腎經,而且生地可以滋腎陰,清虛熱。但是根據我自己的理解來看,一般的陽明經風火牙疼,也可以用。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這種外治方法,只能用於一時。你指望它徹底解決問題,那基本不可能。比如說這個腎陰虛所致的齒根動搖和齒痛,就應該從滋補腎陰的角度入手,方用六味地黃丸和骨碎補。陽明經胃火牙痛,就得從清胃火的角度入手,方用清胃散加減。總之,內服方藥,似乎更能較為徹底地解決問題。生地配獨活泡酒來含漱的辦法,只可以救急,較好地改善症狀。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給你說這麼多吧。這類中醫的小辦法,文老師還有很多很多。它們都是中醫世界裡的一顆顆珍珠,等待我們去為它們擦拭灰塵,以重見天日。在這方面,文老師願意做一個清潔工,把這些寶貝收拾好,然後帶到你的面前。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