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尿便障礙,腰腿疼痛:有可能是骶管囊腫"惹的禍"

作者:衣曉峰

今年55歲的楊女士患有腰腿痛已長達6年時間了,在這幾年裡,她在老伴陪同下輾轉到了多家醫院尋醫問藥,但均按腰間盤突出問題進行診治,而病痛始終未見緩解。半年多前,楊女士開始伴發二便障礙等窘況,特別是每次小便後總是淋漓不淨,不得不戴上嬰兒用的“尿不溼”,這對她的正常工作、生活及心理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產生了焦慮和抑鬱情緒。

在接診這位愁眉不展的女士時,世界華人醫師協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委會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髓脊柱醫療組組長陳曉豐副教授經過詳細查體,同時完善相關理化檢查,並請婦科、泌尿外科、骨科開展多學科會診討論,結合楊女士的疼痛表現和排尿障礙特點,以及各項檢查報告結果,最終確診她的病情是由位於脊柱尾端骶骨中央的骶椎管囊腫誘發的。

專家會診的意見是,楊女士的臨床症狀、體徵都是骶管囊腫“惹的禍”,保守療法肯定不易得到改善或解除,建議在術中藉助神經電生理“第三隻眼”給予監測,確保神經功能避免受損的前提下,為她施行“囊壁部分切除+神經根袖套成形術”。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主刀醫生陳曉豐在顯微鏡直視下,剝離並切除了囊腫,兩小時即完成了手術,術中出血不到10毫升,且周圍神經組織保持完好。埋藏的“地雷”清除了,楊女士腰腿痛、排便困難的毛病也迎刃而解了。

骶管囊腫是怎麼來的

陳曉豐教授介紹,骶管位於腰部下方的骶椎內部,屬於硬脊膜囊腫,起源於脊髓被膜,故總稱為“椎管內脊膜囊腫”。臨床中,骶管囊腫並非單一囊腫,而是包括神經束膜囊腫、脊膜囊腫、脊膜憩室、蛛網膜囊腫等多種型別;囊腫以單發為主,少數為多發,發病部位以骶2-3部位最為多見。臨床中,早期骶管囊腫病人絕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在常規影像學檢查時才被無意發現的。自核磁共振廣泛應用以來,骶管囊腫的檢出率才愈來愈高,也因此引起患者極大的顧慮。

事實上,骶管囊腫總是“靜悄悄”地發生的,而且容易混淆和誤診。在陳曉豐醫生的診室中,經常遇到腰腿痛或排尿困難的患者輾轉於骨科、泌尿外科、疼痛科、中醫科等科室,或診斷為椎間盤脫出、腰肌勞損、椎管狹窄,或認為是泌尿系統感染造成的,透過針灸、理療、牽引或微創手術等治療並不見效,最終在神經外科才找到了明確“答案”。其實,這樣的患者只要做個磁共振掃描,就會鎖定癥結所在的。

那麼,骶管囊腫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一般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和後天繼發創傷、炎症等有關聯。陳醫生介紹,對骶管囊腫的形成和發展,在眾多的學術觀點中,“球閥機制”學說給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即神經束膜和神經內膜之間存在潛在、封閉的神經束膜下腔,通常神經束膜下腔與蛛網膜下腔“各行其道”。而當腦脊液的靜水壓力增高時,如咳嗽、站立、腹壓增大、動脈搏動時,就會促使腦脊液流至神經束膜與神經內膜之間的腔隙中。由於神經束膜下腔與蛛網膜下腔間的不自由相通,長此以往,將在二者交界處形成單向“閥門”,阻止腦脊液原路迴流,致使排出困難,而釀成囊腫。

症狀嚴重時及早干預

一般來看,大部分骶管囊腫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約10-20%的患者會有臀部、馬鞍區、下肢的疼痛、麻木和肌力下降,嚴重者可致大小便困難及性功能障礙,臨床稱為“症狀性骶管囊腫”。這是因為囊腫對載囊神經根或周圍的神經根構成了壓迫、牽拉、扭轉,繼而引起了下肢痠麻,大小便不暢;同時因囊腫侵蝕骶骨,增強了骨膜感受器的敏感性,由此放大了腰部、會陰部的痛楚感。需要強調的是,當起坐、行走或咳嗽時,上述症狀如有所加重,就要考慮骶管囊腫的可能了。

一旦確診為骶管囊腫,需要怎樣處置呢?陳曉豐建議,對部分症狀性骶管囊腫患者,可以先選擇保守療法,包括使用鎮痛劑、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理療、按摩等;若保守方法無效,腰腿疼加劇並伴有下肢肌力、感覺遲滯,會陰部疼痛或感覺減退,大小便或性功能障礙,可再考慮進一步的外科干預。對單純型骶管囊腫可簡單進行囊腫切除並結紮漏口;對神經根型的囊腫,適宜在電生理監測下做囊壁部分切除+神經根袖套成形術。

不良生活習慣要改變

陳曉豐醫生特別強調解釋說,骶管囊腫雖然帶有一個“腫”字,但絕不是真正意義的腫瘤,沒有癌變的可能,這點請大家放心。一句話概括,作為神經外科的常見病,骶管囊腫通常發病隱匿,難以自行吸收或消失,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若是症狀表現明顯了,可以透過外科微創手術進行根除。

最後,陳教授友情提醒說,無論做不做手術,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如下幾點,即不可久坐或久站,如果坐立或走路時間久了,就要歇一歇,在床上趴一趴或躺一躺,即使在戶外,也要採取合適的身姿放鬆下。因為坐立過久容易使骶管囊腫像氣球一樣被“吹”大。平時還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不要經常彎腰進行重體力勞動或拎重物。

與此同時,應儘量改變“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這是因為蔥姜、辣椒容易誘發咳嗽或強烈的嗆咳,無形中增大腹壓,進而殃及骶管,並使裡面的囊腫越發“膨脹”。如果迫不得已非要咳嗽,那就儘量躺平後再咳嗽。

陳曉豐教授

陳曉豐教授簡介

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院神經外科脊髓脊柱醫療組組長,醫學博士、博士後。

學術兼職:世界華人醫師協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疼痛分會常務委員,黑龍江省體質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臨床擅長微創治療,包括以頸胸腰腿痛或無力起病的椎管內腫瘤(如神經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膠質瘤)、頸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垂體瘤、腦膜瘤、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膠質瘤等顱腦以及脊髓脊柱疾病的顯微外科治療,注重微創治療,體現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8篇,核心期刊1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課題、黑龍江省博士後基金以及哈醫大一院博士基金各1項;獲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哈醫大一院優秀科研工作者榮譽稱號;參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顱腦腫瘤診斷與治療精要》、《神經外科危重症診斷與治療精要》、《腦腫瘤臨床病理彩色圖譜》等學術專著;並擔任人民衛生出版社《急診醫學》副主譯、《骨科學》主審,並完成同系列的12本原著醫學專著的翻譯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