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人工耳蝸:為聽障患者帶來“新聲”希望

耳聾患者一般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先天出生缺陷失聰,另一類是後天多種因素導致的重度耳聾,特別是近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大,導致後天耳聾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但由於對耳聾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很多耳聾患者並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導致言語識別率明顯下降。山東省耳鼻喉醫院主任醫師徐磊提醒,耳聾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很重要。

  做好預防是關鍵

山東省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已經達到98%以上,在國內首屈一指。新生兒聽力初篩、復篩均未透過的新生兒,建議做聽力診斷,根據檢查結果再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在國際上,聽力損失30-40分貝的輕度耳聾患者,也需要進行醫學干預,這對孩子的言語發育和大腦認知的發育都有正向作用。

對於成人語後聾患者同樣提倡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

成人語後聾患者最早的症狀是能聽見,但聽不清,只要出現這種情況就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早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以補償聽力損失,提高語後聾患者的生活質量。

重度、極重度聽力損失患者,應考慮透過植入人工耳蝸來改善聽力狀況。

  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

人工耳蝸是模擬人體器官的仿生裝置,是目前最成功的人體器官替代產品。人工耳蝸整體分為兩部分,一是體內植入體,二是佩戴在體外的裝置。其工作原理為體外裝置麥克風收集外界聲音,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化成電訊號,由發射線圈傳入體內,接收線圈接收到訊號後,透過解碼器把電訊號解碼為脈衝電刺激訊號。電刺激訊號透過插入耳蝸內的電極放電,刺激耳蝸內的螺旋神經節細胞,使螺旋神經節細胞產生神經衝動,傳入大腦聽覺神經,從而產生聽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