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血糖到這個數,一腳已經踏進糖尿病大門!做好這幾點可逆轉

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平常沒什麼感覺,可體檢突然發現得糖尿病了。

其實糖尿病的到來並不是沒有徵兆。

在確診糖尿病前,

有一個 “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只要查血糖就能發現

。如果控制得好,可以逆轉成正常。

只是這個前期階段,被很多人忽略了。

Part 1

血糖到這個數,就是危險訊號

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高血糖狀態,也是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

它是一個機會點,也是一個危險訊號。

如果控制好,血糖就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控制得不好,血糖會進一步惡化,就會發展成糖尿病,以後想要逆轉成正常,難度就更大了。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損

(IFG)

、糖耐量受損

(IGT)

以及兩者的混合狀態

(IFG+IGT)

[1]。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已經在糖尿病前期?

一般來說,要看兩個指標:空腹血糖和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

(口服一定葡萄糖後2小時測定)

[1]。

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1]:

WHO 1999 糖代謝狀態分類

Part 2

15.5%的中國人,是糖尿病前期

一項2007~2008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2]顯示:按照WHO 1999 這個標準,我國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5%

(也就是大約1。48億人)

這裡面,可能就有你我,也可能有我們的親人。

雖然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轉成正常,但並不意味著這個時期對身體沒有傷害。

糖尿病前期不僅僅標誌著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還意味著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變、腫瘤、痴呆、抑鬱等疾病的風險也增加[3]。

糖尿病前期也有“個人喜好”,有些人更容易被盯上。

比如:一級親屬

(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徵、長期服用抗精神病或抗抑鬱藥物、老年人等。

如果你或者周圍人有這些特點,一定要提醒他們多注意關注血糖。

Part 3

糖尿病前期,做好這幾點能逆轉

在糖尿病前期,如果我們採取的措施得當,就能讓血糖逆轉為正常,至少維持在糖尿病前期,從而預防或延緩進展為糖尿病。

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預。

我國大慶研究顯示:生活方式干預6年,可以讓糖耐量受損

(IGT)

人群未來14年,發展成糖尿病的累計發生風險下降43%[4]。

芬蘭的糖尿病預防研究顯示:平均隨訪7年,生活方式干預可使糖耐量受損

(IGT)

人群的糖尿病發生風險下降43%[5]。

相信看到這些數字,很多人都會更有信心了。

那麼,怎麼注意生活方式呢?

1.如果你是超重或者肥胖的人

可以透過體質指數

(BMI)

來判斷自己是不是這類人群。

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²)

如果24.0

如果是超重和肥胖的人,主要要注意透過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3~6個月內使初始體重至少下降5%,並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1]。

飲食

每天吃的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千卡。如果你一天總能量攝入是1600千卡,相當於減少1/4的量。

還要注意,烹飪時儘量用植物油,多吃一些玉米、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每天攝入食鹽不多於5克,最好不要喝酒。

運動

每天最好進行大於30分鐘的中至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或者參考這個表格,靈活調整[1]。

2.如果你體重正常

可以根據下面的膳食寶塔來吃[7],同時每天最好進行大於30分鐘的中至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也可以參考上面的表格)

還要注意別吸菸,睡好覺

(最好每天在

22~23點入睡,睡多久記得收藏下面這個表格

年齡段

推薦睡眠時長(小時)

不推薦的睡眠時長(小時)

0-3個月

14~17

<11或者>19

4-11個月

12~15

<10,或者>18

1~2歲

11~14

<9或者>16

3~5歲

10~13

<8或者>14

6~13歲

9~11

<7或者>12

14~17歲

8~10

<7或者>11

18~25歲

7~9

<6或者>11

26~64歲

7~9

<6或者>10

≥65歲

7~8

<5或者>9

小提醒:

如果改變了生活方式,但堅持6個月以後,還沒有達到干預的目標,比如[1]:

(1)超重肥胖的人,BMI達到24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5%;

(2)空腹血糖受損(IFG)的人空腹血糖<6。1 mmol / L;

(3)糖耐受受損的人和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 7。8 mmol/L;

就得考慮吃藥來干預了,比如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GLP-1受體激動劑、奧利司他等藥物,不過不要自己擅自用藥,吃前一定要諮詢醫生呢!

控血糖是個長期工程,也是個細緻工程,如果體檢時發現有糖尿病前期的端倪,一定要重視起來!

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我們一起做自己血糖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等。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2020年36卷05期, 2020, 36(5):371-380。

[2]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3] Huang Y, Cai X, Mai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rediabete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 BMJ, 2016, 355:i5953。

[4]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Lancet, 2008, 371 (9626):1783¯1789。

[5] Lindström J, Louheranta A, Mannelin M, et al。 The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DPS):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3¯year results on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 Diabetes Care,2003, 26 (12) : 3230-3236。

[6]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編寫委員會。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J]。糖尿病天地:臨床, 2016, 10(10):5。

[7]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 E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