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我感覺身體特別虛,想要補一補,該吃點什麼?這些藥,你都吃了嗎?

我感覺身體特別虛,想要補一補,該吃點什麼?

補身體,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體虛本身分為多種型別,每一種型別的用藥也不同,如果補錯了反而舊病未除,又添新病。

所以,首先,應分辨自己是哪一種虛。

您是哪一種虛?

一、氣虛

【症狀】:

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慾減退、虛熱、自汗、脫肛等。

【建議用藥】:

黃芪、黨參、白朮、山藥、甘草、大棗等。常用中成藥有健脾益氣丸、健脾化痰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朮丸(散)、補氣養血膏。

二、血虛

【症狀】:

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淡白、頭暈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夢、大便幹,月經不調、量少色淡等。

【建議用藥】:

當歸、阿膠、熟地、桑葚子、白芍、何首烏、枸杞等。常用中成藥有歸脾丸、人參養榮丸、當歸補血丸等。

三、陽虛

【症狀】:

除氣虛的表現外,還陽氣不足,表現為平時怕冷、四肢不溫、喜熱飲、腰痠腿軟、陽痿早洩、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等。

【建議用藥】:

鹿茸、杜仲、肉桂、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等。常用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附桂八味丸)、濟生腎氣丸、右歸丸、四神丸等。

四、陰虛

【症 狀】:

“陰虛生內熱”,可表現為怕熱,面頰潮紅,口乾咽痛,五心煩熱(兩隻手心、兩隻腳心與胸口),易怒,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盜汗,腰痠背痛,夢遺滑精等。

【建議用藥】:

生地、熟地、麥冬、玉竹、石斛、麥冬、知母等。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麥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知道自己是哪種虛之後,也不能自己隨意進補,需要知道以下規則:

有哪些規則?

1、辨證很重要

每種補品只適合特定的體質及對應的證型。如果不辨氣血陰陽、五臟虛實,一味濫補,就會出現不適症狀。有些患者有虛證的同時又夾有實證(如伴有痰飲、淤血、食積、外感),如果不清除病邪,一味補虛,必然會導致身體出現多種不適。

2、把握時機療效好

中醫主張天人相應,一年四季,陽氣生長各有特色,因此,若春夏及正午過用溫補藥物,秋冬及子夜若過用滋陰藥物,均可出現虛不受補現象。另外,若餘邪未盡,也不宜過早進補。

3、用法用量需注意

服用補品一定要“適度”,超過這個度,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如稍有體虛,就用人參、鹿茸等大補之物,不僅大材小用,而且可能適得其反。人參是大補元氣、補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當,或長期服用,則會出現興奮、失眠,甚至食慾不振、血壓升高等症狀。

4、急補不如緩補

對久病虛損者及年老體弱的慢性病患者,不易急補、大補,只能平補、緩補,平調陰陽,流暢氣血。最好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到最佳劑量,而且藥物宜選藥性平和、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之品。

5、症輕者,藥補不如食補

症狀較輕的患者,不建議動不動就吃一些中藥。更提倡加強運動,飲食均衡,從生活中“養”身體。小朋友和年齡稍大一些的朋友,在飲食上應宜溫、宜軟,首選魚、瘦肉、雞、奶類、新鮮蔬菜與水果。少吃生冷、油膩、煎炸、燻烤與容易脹氣之品。

你還知道其他夏季養生小竅門嗎?

歡迎評論區分享!

人各不同,不一樣的體質自然有不一樣的養生方法。關注我們瞭解更多養生妙招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的人。您的轉發、點贊和評論是我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