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備東征為何不帶陸遜出場?出場的意義遠大於夷陵之戰,夷陵之戰!

在我寫劉備東征時,許多人也許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幾乎沒有介紹過東吳主將陸遜?因為我覺得,陸遜出場的意義遠大於夷陵之戰。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常常認為,陸遜代替呂蒙坐鎮荊州時,還是一位年少書生。其實只要我們簡單看一下陸遜的簡歷就能知道,陸遜絕不年少,更不是一介書生。

陸遜生於公元183年,只比諸葛亮小兩歲。更重要的是,陸遜21歲就出仕了。在此後十多年時間裡,一直幹著文職工作。

後來,陸遜率軍平定了一場多年反覆的割據叛亂,自此開始轉入武職。官拜定威校尉,而且擁有一個支兩千多人的私人武裝。

公元217年劉備剛剛入川,陸遜34歲,他平定了一場更大的割據叛亂,收編了大量的叛軍。從此,他的私人武裝數量更加龐大。

公元219年關羽威震華夏,陸遜36歲,代替呂蒙出任大都督。此時的陸遜,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大都督,因為呂蒙躲在幕後謀劃荊州。

公元221年劉備東征,陸遜38歲,正式全權指揮主力兵團作戰。

陸遜的履歷,顯然比任何一個豪門子弟都要完整。因為他21歲出仕,先幹文職,後幹武職。所有的升遷,都有實打實的功勞支撐。

而此時絕大多數的豪門子弟,都是坐在家中高談闊論,等積累了足夠高的名望,才會出山做事。而且他們一出山,就一定要在前排就坐,否則都是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

比如,劉備讓龐統和蔣琬從縣級幹起,這兩個人都是一副要撂挑子的樣子。周瑜充當孫策主要助手時,不過24歲;魯肅充當孫權的主要助手時,不過27歲;諸葛亮充當劉備主要助手時也只有27歲;而陸遜獨當一面時,卻已經38歲了。

以陸遜的家族背景,以陸遜的才能,21歲出仕,36歲才走進大眾視線(代替呂蒙坐鎮荊州),38歲才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相比諸葛亮和周瑜等人,不但大器晚成,而且履歷也太完整了許多。

再來對比一下陸遜和呂蒙:陸遜主持夷陵之戰時38歲,呂蒙接替魯肅工作時也是38歲。

陸遜是標準的豪門出身;呂蒙從哪個角度看也算不上豪門出身。呂蒙38歲時坐到軍界一把手的位置上,沒有人說呂蒙年少;陸遜38歲坐在軍界一把手的位置上,人們為什麼要說陸遜年少呢?

吳中四大家族——顧陸朱張。其中的陸,就是陸遜所在的家族。更令人驚訝地是:陸遜在12歲時,就已經成為了陸氏家族的少掌門人。

陸氏家族掌門人陸康死於公元195年。那一年,陸康的兒子只有8歲。所以,大家讓12歲的陸遜,當了陸氏家族的少掌門。僅憑陸遜這層身份,大家都要豎著大拇指說一個“服”字。可陸遜21歲出仕,用了17年時間才取得與魯肅和呂蒙相當的地位,真是一件咄咄怪事。

因為漢末三國時代是一個二代有理、豪門有理的時代。以陸遜這種背景,仕途居然如此緩慢,換個人沒準早就撂挑子了。因為這不是官大官小的問題,而是根本就丟不起這種人。

而且,陸遜並不只是陸氏家族少掌門人,他更是孫策的女婿。陸氏家族與顧氏家族更是有著錯綜複雜的婚姻關係。顧雍的老婆是陸績的姐姐,陸遜的連襟是顧邵。

可就是陸遜這樣顯赫的背景和成長史,在他成為大都督之後,依然有許多人不服陸遜,為什麼呢?

陸遜等人的崛起,意味著孫權排擠元老派。與其說是不服陸遜,還不如說是不服孫權。

在孫權執政初期,孫氏集團的核心是孫堅元老和孫策元老的天下。他們是以孫賁兄弟(孫權大伯一系)和孫皎兄弟(孫權三叔一系)為代表的孫氏旁支;以程普、黃蓋和韓當為代表的孫堅舊部;以張昭、周瑜、張綋和虞翻為代表的豪門士族。

所以在初期的孫氏集團,孫權也只是一個盟主。如果不是周瑜和張昭等重量級人物抬轎子,孫權當時連臺面也撐不下來。如果孫權不能培養出與元老派相抗衡的勢力,孫權就只能做一個盟主;如果孫權不能把元老派排擠到邊緣,孫權就永遠無法稱帝。

陸遜的崛起,就意味著元老派開始逐漸被邊緣化。

我以前說過,孫權是透過提拔魯肅、呂蒙和諸葛瑾等人來建立自己的嫡系力量,但是這種嫡系力量並不足以讓孫權有效控制局面。因為在東吳,魯肅、呂蒙和諸葛瑾等人並不是十分煊赫,雖然升職快,卻很難動搖元老派的實際地位。

許多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孫堅元老和孫策元老長期追隨孫氏集團,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是孫權的死忠。而陸遜等後起的江南士族,因為與孫氏集團從前有矛盾,真正融入孫權集團的時間很短,所以他們不是孫權的死忠。

實際上,人與人關係的遠近,與在一起時間的長短無必然聯絡,一切就是看當時的利益關係。一旦利益關係出了問題,認識得再久也可能勢如水火;利益關係足夠,一見面也可能親如一家人。

誰才是孫權稱帝的主要障礙?誰才是孫權稱帝的主要支持者?這其實很好判斷:在孫權稱帝的過程中,誰的利益被削弱,誰的地位逐步下降,誰就會成為孫權稱帝的障礙。反之,在孫權稱帝的過程中,誰的利益擴大,誰的地位逐步上升,誰就會成為孫權稱帝的支持者。

在具體分析一下:在孫權稱帝的過程中,地位下降的人是張昭、周瑜(他的子侄)、韓當(他的兒子)和虞翻等元老派;地位上升的人是陸遜、顧雍和朱然等江南土著豪門代表人物,還有孫權早期大力提拔的諸葛瑾。

魯肅和呂蒙等人的地位上升,對元老派的威脅並不明顯,因為他們是寒門出身。孫權即使再信任和重用他們,他們也只是兩個高階職業經理人,而不會成為大股東。而張昭之類的元老派,都是大股東兼高階經理人,所以張昭等元老派,相對容易接受魯肅和呂蒙的地位上升。

而陸遜等人的地位上升則不同。因為陸遜等人本身就是大股東,一旦擁有了高階職業經理人的地位,就足以威脅張昭等人的股權。

在夷陵之戰後不久,東吳朝堂裡前排就坐的幾大巨頭就成了陸遜、顧雍和朱然。陸遜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鋒芒隱然蓋過了張昭等人;顧雍在夷陵之戰後的兩三年就成為東吳丞相,一坐19年;朱然則是在夷陵之戰前,就頂替呂蒙坐鎮江陵了。

可以說:在夷陵之戰後,陸遜是軍界第一人,朱然就是軍界第二人,顧雍是政界第一人。江南三大豪門的代表人物,在孫氏集團取得這種舉足輕重的地位。顯然意味著元老派失勢了。

這才是陸遜被排斥的最大原因,源於元老派的反擊。但陸遜畢竟是陸遜,他以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化解了各種矛盾;更以不輸於任何一個人的軍政才能,折服了整個東吳。

陸遜的崛起,為江南士族的崛起打通了道路;而隨著江南士族的崛起,孫權終於把元老派逼到了邊緣角落,自己準備稱帝了。

就在稱帝的那天,孫權直接打了張昭的臉:老頭子,你就別來敬酒了吧?當初我要是聽了你的話,恐怕早就淪落到街頭要飯了。

這記耳光打得實在太狠,那可是託孤重臣張昭啊!在江南士族崛起之前,這根本就是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