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道教修道目的是證道成仙,而且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能成仙?

道教之修道目的是“證道成仙”, 而且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能“成仙”,有些人認為武術與這一觀念大不同。乍看這一觀點似乎成立,實則不然,以武載道的武術,其直接表象似乎只是追求擊技能出神入化之境界,但出神入化之境界,其實就是合於道的境界,與道教修道之證道並無不同。表象所不同者,是武術之出神入化與道教修道之成仙,而道教修道之 證道與武術內功之合道,實質上是相同的得道。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源於黃帝和老子,創教於東漢張道陵,至今已有1800多年。它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相信修道積德、安樂幸福、長生久視,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修道成仙為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它核心宗旨為“仙道貴生”,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

道教以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生命的寧謐和圓滿,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包括很多淵博學士、文人雅客都對它如痴如醉,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的心靈求治良方,是我國古代人民靈魂的精神家園,也正在於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的思想源流眾多,古代的鬼神思想,如:殷商的鬼神崇拜,巫術和神仙方術,讖緯學和黃老之學。道教教義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二是道家祖師老子所倡導的“長生久視”之道的理論。在這兩方面的影響下,道教祖師張道陵立教時就將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為一體,形成了完整的道教信仰體系,認為“生”是道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故此修道的目的就是求得長生。為了長生,道教弟子們一代接著一代地研究長生方法,追求永生不死之術,並且逐漸研究出眾多種修煉清靜內養與吐吶配合形體運動的方法,這些方法大致分為方術和道功。

道功指的是修身養性方面的內養功夫,如:清靜、寡慾、坐忘、守一、存思等等。道術指的是修命固形的方術,如:吐納、導引、服氣、胎息、辟穀、藥餌等等。這些道功、道術的目的就是為了“長生不死”,道教弟子為了能“長生久視”,早日修道成仙,他們四處尋山林修建廟觀來祭拜迎送神靈。

在久居高山峻嶺廟觀修道之中,在人獸同地、物競天擇的嚴酷環境中,他們面臨著兩方面的重大問題。一是深山猛獸出沒,四處攬食,難免與其相遇,怎樣先保性命;二是荒山野嶺,難免會招引盜匪侵襲。為了避其猛獸傷害和盜匪的侵襲,他們本能地有意識地強化自身對外的防守攻擊技能,逐漸開始學習、摸索防身格鬥之術和修身養生之法。經過長期乃至幾代人的學習、摸索與實踐,結合道家哲學思想,以陰陽、五行、八卦為理論,總結歸納出眾多養生術、防身術、格鬥術,逐漸成為道教修行的道術之有機內容。《內丹心法》、《抱朴子內篇》、《靈寶畢法》、《雲笈七籤》、《南無拳法》、《旋峰武道》、《萬法掌》等等,這些著作均體現承載著道教修仙思想和煉丹之法以及與武術的融合。

劍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劍就被各國諸侯視為神聖之器,象徵著權力、英勇、高貴、祥瑞,常用它驅邪降魔,故此也為百姓所崇拜。秦一統六國後,社會已形成百姓喜劍的風俗,很多人開始練劍,以佩劍為榮,此時的道觀、寺廟道士們也以修煉劍術為要,立劍為法器,並採用劍來誅鬼降魔,從此推動了道門習武之風,因此演繹出許多美妙神奇或荒誕古怪之神話傳說。晉代著名道士、理論家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博學多才,精通武術,少嘗學射,曾手射追騎,有應弦而倒之神功,晉惠帝泰安年間,曾應召入軍,後因武藝高強,勇猛善戰,獲得“伏波大將軍”之稱號。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號丹陽,亦文武兼能,精通刀劍之術,善騎射技藝。有鑄刀劍之法,曾煉鑄寶刀“二口”,一名“善勝”,一名“威勝”;鑄劍十三口,各得其名,相繼成為中國歷史名劍。他精習兵法佈陣,著有《刀劍錄》流芳後世。他一生歷經宋、齊、梁三個朝代,因其文武全才,博學廣識,深受幾代帝王崇敬,有“山中宰相”之稱。

道教在繼承“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上,遵循“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天人合一”的理念。這種理念作為道教的精神導向及修身目標,也潛移默化印入道門武術,融入中華武術大家園。恰好與中國武術文化相吻合,形成了一種武術技術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其核心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以柔克剛”等等。這些正是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諸多道門武術流派所運用的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一直主導伴隨著武術的發展及演化,並且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武術中的“精、氣、神”、呼吸之法、氣血之說來源於道教,是因為吸收消化了道教吐納術和導引功法的營養精髓。因此,道教與武術同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也正是這些道教的理論思想及修仙之功法為中國武術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料,而中國武術的發展及演化也推動了道教修仙思想理念的存在,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息息相關的。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