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開元鐵牛身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為什麼出土後一直被扔在原地呢為什麼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這造就了文物多樣性的現實。但在數不清的文物之中,開元鐵牛卻稱得上第一重量級文物。因為它實在太重了,只是

一頭鐵牛就重達三十噸,

如果再加上底座,就有七十噸之巨。可是,這樣重量級的大傢伙,自從出土之後卻一直被扔在原地,這是為什麼呢?

在講開元鐵牛保護的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它的歷史。而唐朝之所以鑄造這樣重量級的鐵牛,還要繼續往前推一千多年。

開元鐵牛被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為山西蒲州城之西黃河渡口所造,因為此又被稱為黃河鐵牛。而這個蒲州古城的渡口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西臨黃河,南依中條山,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兵家重地。

據說,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重要人物都在此地造過橋,為的就是能打一場勝仗,鞏固自己的地盤。

只不過,當年那些橋因為材料、技術有限,只是可以讓人渡過的浮橋,時間一長也就自然瓦解了。而且,因為浮動不穩,走上去也是蠻危險的。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浦州的經濟得到很不錯的發展,在國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這時一座可以供行人、商隊等透過的橋樑就變得異常重要了。

針對之前橋樑的不足,唐玄宗就召集了一批大臣及當時代的專家,對這個地方進行專門的策劃,準備造一座實用的大橋。

當然,唐玄宗的意思很明確,

一是要走上去穩,二是要確保不被黃河水沖毀。

大家思來想去,認為浮橋性質不容易改變,但加固它,然後再將繩竹索換成鐵索,兩邊以鐵牛為樁。如此,橋既不怕水衝,也不會再腐朽,而且走上去因為重量原因,穩固性大大提升。

很快,一座鐵索大橋造成了,

30噸重,1.9米高

的大鐵牛伏臥於兩岸,中間以鐵索連線舟船,其巨大、恢宏場面撼人心絃。

不僅如此,鐵牛還被加工得非常精緻、生動,

頭上戴有美麗的連珠、菱花等配飾

,牽牛者服飾自然又有時代氣息。這樣的重量,這樣的工藝,絕對彰顯古代人民的智慧。

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加之黃河易道的原因,固定於黃河兩岸的八隻鐵牛漸漸被沉於沙底。這是時代之殤,但也是時代之幸,當國家考古能力大大加強後,考古部門對這些鐵牛進行了挖掘。

1989年,經過長時間的勘探,終於有

四隻鐵牛被打撈上岸,而另外四隻至今下落不明

。可問題是,黃河鐵牛如此巨大,想要進行保護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看到這裡不知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當初這開元鐵牛的角色就是索樁,為了固定鐵索使用。可是當時為何非要打造成牛的形象呢?直接用石墩不是更省時省力一些?

嗯,這就要說一說唐朝時期的文化了,在那個時候,牛作為農耕的重要工具,它的地位是很高的,這就如同一種信仰力量,看到底便可以給人以動力。

而開啟《易經》,又會發現這樣的說法:

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當時造鐵牛既然是用來固定舟船,穩固橋樑的,那就是要它“勝水”才可以呀。而且,當時蒲州城是個極易發洪水的地方,有土則可防洪。是不是鐵牛又起到了鎮水之效了呢?

所以,當時修成鐵牛形象固定兩岸,又是被當地人視為

"鎮河神獸"

的。

而且,透過現在出土的黃河鐵牛,我們還會有一個疑問:它再怎麼重,怎麼硬,也不過是一堆鐵塊。如今一千多年時間過去了,難道它不會腐爛朽化嗎?

關於這個問題,當年唐玄宗早想到了。

鐵怕水,常年泡著肯定會腐朽。

但是,以當時唐朝的冶鐵技術來說,人家卻有十足的信心來認定它不會腐朽。

這其實沒什麼可懷疑的,國家花了大力氣,大資金,鑄造了這樣大手筆的鐵牛,自然不是為了讓它腐朽的。而且想一想,這鐵牛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如果它沒過幾年,幾十年就腐朽壞掉了,那是不是很打臉?

更何況,古人有著

萬年永固

之追求,唐玄宗也不願看到象徵著自己國家的鐵牛隨便就腐朽消失。如果真是這樣,他肯定會覺得晦氣。

所以,在鐵牛打造完成之後,特別在它們的身體表面塗了一層

厚厚的防護膜

。有了它的保護,鐵牛不但不怕水泡,也不怕太陽曬,雖然歷經千年,它們還是保持著完好的樣子。

只不過,這樣好的文物,在挖掘出來之後,卻落了個尷尬。因為它太巨大,加之也沒有到位的工藝來處理它,所以根本不能動。

文物專家們在商量之後,只能一致決定:

就地保護

也就是說,在沒有找到合適的、理想地搬運它們,修復它們的手法之前,絕對不能動它們,不然對它們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國家還是很關注這幾隻鐵牛的,上

世紀末國家對它進行了"頂升保護方案"的實施,耗資千萬

。隨後,當地國家部門特別成立一個觀光公司,引進民間資本對其進行保護。如今的鐵牛們還在岸邊,但卻於周圍打造了

當年唐朝舊時的浮橋

景象。

想必在不久的將來,對於這些鐵牛,國家還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