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桃花源記》的真相,竟然是人死後的歸處?!

《桃花源記》作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向世人描寫了一個與世隔絕、安寧和平、悠然自得的生活場景。以至於後世把“桃花源”當作美好恬靜的“理想國”。翻看網上,竟然發現了所謂的“《桃花源記》細思極恐的真相”,大致方向認為那其實是“人死後的歸處”;並羅列出很多論據來證明這個說法。我把這些所謂的觀點與原文對照後發現,實在讓人可發一笑,是他們連最基礎的古漢語“語意、語境”搞錯了,下面我們來一一揭穿。

陶淵明畫像

一.桃花源的入口問題

原文:“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大致意思是漁夫迷路,誤入一片盛開桃花的山林,走到盡頭發現一個小山口,再往裡走就變得開闊明亮。這就是一個很常見的遊記類文章的開頭,然而就是這個開頭被認為是“墓道”。其理由就是魏晉時期的一些古籍記載,當時的墓道也是前小後寬;其次認為桃花林是鬼門,畢竟《山海經》上記載的幽都地府的入口就是桃樹枝間,並認為桃樹辟邪,所以這裡才呈現這個狀態。

《桃花源記》原文

本為桃花源,桃花不多豈能以此為名,胡亂的聯絡,實在令人無語。另外與“鬼世界”相聯絡的,一些人還指出“阡陌”一詞,本意是“通往墳墓的神道”。其實殊不知,早在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一書裡就有“為田間開阡陌封疆”,這裡的阡陌就是道路。阡,南北走向的田間道路;陌,東西走向的田間道路。這裡也只是形容桃花源道路而已。

相關配圖

二.衣著問題

這個是最可笑的論據,所引原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很多人把“悉如外人”曲解,在一些課本上也是同樣錯誤,解釋為“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一些人抓住這一點大放厥詞,認為既然是與世隔絕,怎麼會和現在人的衣著一樣呢?並由此認為,這些人都是死人,而衣物是外面的親屬後輩祭祀燒的。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曲解聯想,替他們害臊。這個詞語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

相關圖片

他們把“外”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結合上下文語境,這個“外”應解釋為“不同”。因此“悉如外人”,就是“彷彿和東晉時的人不同”。這樣更對應下文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且一些課本里把“黃髮垂髫”解釋為老人和孩子,這又是錯誤,黃髮者女孩,垂髫者男孩。由此來看,這個論據是最不值得推敲的,卻被是認為“恐怖真相”這個結論的最重要的理由。

相關意境圖

三.後世無人問津

這些人把武陵人迷路誤入過分的解讀,認為打魚的肯定熟悉這一帶,怎麼可能迷路,結合“死人國,鬼村”的觀點,認為是“鬼打牆”,這些簡直太過迷信。由此,這些人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還找到了更迷信的——“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認為此人去尋找,沒有找到回來就生病死了。這又是一處詞語的語境問題。未果,是指“還未出發,剛有這個打算”;尋病終,是說“不久得了病死了”。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個叫劉子驥名士,聽說這件事後,就想親自去看看。可惜還未出發,就得了病死了,時間長了就沒人說起這件事了”。

《桃花源記》

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除了文中交代的“避秦時亂”所以才與世隔絕;我也比較認可所謂的桃花源是“先秦守墓人的後代”的說法。最後,我想說的是,一些自媒體作者,不要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而拿經典斷章取義而胡亂解讀;同時呼籲教材的編寫者和老師,在講解這篇《桃花源記》時,能認真地結合語境做出對文言文正確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