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五十年前的一個意外的發現,王劍英聽到後就傻眼,尤其是這兩樣東西

今天的故事從五十年前一個意外的發現說起,一九六九年王劍英正在安徽鳳陽的五七幹校勞動,有一天他偶然聽當地人說距離鳳陽縣城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老縣城,他覺得很奇怪就跑去看了一眼。當他看到這個縣城的時候當時就傻眼了,尤其有兩樣東西簡直讓王劍英感到震驚。一個是城門,一般縣城一個方向只開一個門洞,可是這裡卻開了三個門洞,相似的建築結構只有北京故宮的午門有。而另一個讓王傑英感到震驚的則是城門底部須彌座上的花紋,它用的竟然是做工精細的高浮雕,而其圖案樣式竟然比故宮午門的浮雕還要多,還要更精美。

打那一天起每個星期天的自由活動時間,王劍英都會到這座老縣城來尋找城牆勘察,尋找能夠解開心中疑惑的答案。很快他就越發感覺當地百姓口中的這座老縣城身份應該是很不一般的。那就是他發現這些城牆的牆磚不僅質地細密,規格齊整,工藝非常考究,而且其中還有大量的文字磚,甚至刻上了五到六級責任人的名字。

文字磚這是古人在實施大規模建築的時候,為了確保工程質量,一旦出現問題的時候方便追查責任人的辦法。可是像這樣燒製城牆磚,盡然要刻上五到六級責任人的名字在全國同類牆磚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如果一定要說有,有一個地方確實有過類似的發現,就是南京的舊城牆情況跟他差不多。可問題是南京什麼地方?六朝古都皇帝呆的地方,而這是奉養老縣城,無論名氣、地位,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鳳陽這座當地老百姓口中所謂的老縣城裡為何會存在可以比肩皇宮的高規格建築,這時候王劍英的腦海裡邊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朱元璋就是安徽鳳陽人。那麼出現在鳳陽的這座規模宏大的城市遺址會和朱元璋有關嗎?經過仔細勘察,王劍英發現這座古城遺址還真就和朱元璋有關,有一塊文字磚其中兩個字正是朱元璋使用的年號洪武。這就可以判斷,這座古城就是明朝初年在朱元璋手上建造起來的。

可問題是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是在南京,他為什麼要在鳳陽建一座規模如此之宏大的工程呢?一查史料竟然找到一個讓我們那絕對會震驚的答案,在明太祖實錄一書當中有這樣的記載說,公元一三六九年,朱元璋提出臨濠前江後淮,以陷可恃,以水可漕,朕預以為中都。而明初時期的鳳陽就叫臨濠。

為了揭開古城遺址的身份,王劍英決定先以一己之力來完成這座遺址的勘測繪圖。由於沒有勘測儀器,他在一輛腳踏車的前軲轆上綁上紅繩兒,透過計算車輪轉動的圈數,就可以計算測量的長度了。就這樣每個星期天王劍英都一個人揹著乾糧,水壺,推著破舊的腳踏車在遺址上一點兒一點兒的勘測,把這些資料記下來,晚上再伏在案頭繪製地圖,透過六年時間把古城全貌繪製了下來。

這座古城規模宏大,總面積將近五十平方公里,並且有裡外三道城牆。而最外圍的城牆總周長達到三十公里。不僅如此,整個城市的佈局遵循了對稱原則,有一條長度將近七千米的中軸線貫穿全城南北。這座古城既符合都城規制,又和明朝所建的南京城和北京城有一脈相承的佈局。毫無疑問這座古城就是傳說當中的明中都。

然而如此興師動眾的工程竟然在洪武八年(1375)突然停止了,此時中都的大部分基建已經完工,有些宮殿甚至都可以入住了。《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罷建原因是:“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事實真的是如此麼,專家並不這麼認為。

有學者在史料研究當中竟然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巧合。公元一三七五年四月底的那天,朱元璋離開鳳陽回到南京,有人向他報告,劉基已經在十多天前去世了。巧的是緊接著也就是得知劉基死訊的當天,朱元璋頒佈了那道停建中都的詭異詔書,並且從此他再也沒有回過鳳陽老家。

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起家靠的是他的淮西同鄉,比如說常遇春湯和這些淮西將士南征北戰,定鼎天下。

朱元璋登基之後,這些功臣自然也就居功自傲,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淮西官僚集團。而劉基生前曾幾度上書朱元璋,提醒他,淮西官僚集團的形成對朝廷極為不利。劉基的去世不由不讓朱元璋想到,如果他真的在鳳陽建都那淮西集團這批人藉助回老家來發展他們的勢力,將來對他的朝廷和皇權的地位,豈不是就是一個巨大的危機嗎?所以很可能是出於對權力掌控的需要,以及對朱家基業的考慮,朱元璋這才不得不頒發詔書,放棄營建了六年的中都,只可惜他的這些考慮沒法對人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