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孟浩然的詩有什麼特點?孟浩然的詩有什麼寓意?孟浩然的詩詞有哪些

詩人孟浩然是盛唐六家之一,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所以我們

一直認為孟浩然在盛唐很出名,其實他在三十歲以前只能算是一個“鄉村歌手”。

孟浩然真正得到主流的認可,還是到了元代的時候,人們因為王維所作的兩幅畫才開始接受他。在元代以前,比起孟浩然的詩歌,大家更加關注他這個人的本身。這是由於孟浩然的身上有一則關於唐玄宗的八卦,而這個八卦同時也與王維有關。

當初王維、李白,同時賞識孟浩然的才華,王維本來想把孟浩然引薦給唐玄宗。沒想到

孟浩然寫了一句“不才明主棄”,結果唐玄宗一生氣,讓他去“南山歸弊廬”了。

孟浩然三十無成,書劍飄零,從此開始寄情於吳越山水。他四處旅行,為了排遣心中的悲憤之情,寫下了許多唯美的田園風景詩篇,其中有一首就是著名的《宿建德江》。

這首《宿建德江》刻畫出來江邊的暮色,畫面極富美感,是唐朝時期寫景五絕中的名篇。同時,這首詩還被收錄進了教科書,成為了必須默寫和背誦的千古名篇。一、《宿建德江》賞析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歌意譯:

客船慢慢地,靠近了一座煙水朦朧的小島。天色入暮,船上的人心中生起了一絲愁緒。

曠野無垠,遠遠地望過去,天穹的邊界與大地相連,樹木顯得比天空還要低矮。而近處,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也來與人親近。

對孟浩然這首詩的解釋

,比較有爭議的地方是第三、第四兩句。

野曠二字容易明白,但是普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天低樹”這種現象,以及

到底什麼叫做“天低樹”。關於這個,大概有如下三種解釋。

其一,

因為曠野無垠,而天穹廣大。放眼遠望過去,

天的邊界是與地平線相連的,所以是天顯得比樹還要低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也持類似說法。

其二

天空顯得比樹還要低,樹反倒是去了天上。北京師範大學著名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曾在《詩詞大會》某期節目中是這樣的說法。

其三

、視野開闊,反襯出了大樹的矮小。而這個也就是一些網友所持的觀點:

“因為曠野遼闊,顯得樹木矮小”。

先說第三種說法:因為曠野遼闊而使樹木顯得矮小,這是使用現代繪畫的平面透視方法,來理解孟浩然的詩句。從遠處看沒有遮擋物的地平面是條一橫長,而樹是向上的直線。

曠野開闊,地平面的橫線就長,橫線長,所以樹就顯得矮。如此一來,儘管能解釋大樹在什麼情況下會顯得矮小的說法,但是卻忽略了原詩中還有“野曠天低樹”裡還有“天”的存在。

第二種說法是康震教授的獨家“發明”。

大概是由於這首詩的風格並非完全寫實,因為它從第一句開始,就帶著很強的迷幻色彩。

一個人傍晚乘船不回家,卻去了一個沒有人的小島,並且這島上還煙霧瀰漫。所以康教授進行了“誇張”的想象,把這句詩解釋為“樹倒長天上”了。

個人認為這種解釋有些過頭了,因為詩的隨後一句——

“江清月近人”是“虛”寫月亮的倒影與人親近,所以前一句必須是“實”寫,

也不能太過於魔幻了。

正確解釋就是第一種,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的標準解釋。在這一點上,現代的宅男和宅女不容易理解。在平原或者草原地區生活的人,或者當過驢友的人體會就很深刻。

天穹是彎曲的,身處曠野,在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當人們極目遠眺時,天邊和地平線是連在一起的。所以這個“天邊”的位置就比大樹頂要“低”,這就是“野曠天低樹”的正解。

二、孟浩然的隱士形象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在李白的筆下,孟浩然是一個“高山安可仰”的盛代隱士。他無意於功名利祿,故意避世。不過,他事實上只是一位求仕而不得的“寒士”罷了。

他在一首詩中說自己:

“晝夜常自強,詞翰頗亦工。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所以,他並不是不想當官,而只是自己的出身寒微,沒有人幫忙罷了。

有的人認為他寫的詩,缺乏思想內涵,只不過在遣詞造句上有所成就,所以在唐宋時期,他的詩一直都不受人們的重視。

五代末的

《唐摭言》中記載:孟浩然早年在詩人圈中比較有名,被在宮廷裡當樂官的王維賞識,

於是約他到宮裡一起“商校風、雅”。大概就是交流對於《詩經》和別的古詩的看法吧。

二人碰頭之後聊得正歡,唐玄宗忽然進來了。孟浩然匆匆躲到了床底下,但是結果還是被發現了。唐玄宗對孟浩然說:我早就聽過你的名字。你這一次來,是不是寫出了什麼好作品?

孟浩然說:來得匆忙,沒有帶上我的舊作。唐玄宗一聽,既然沒帶舊作,那就現場直接來一首,豈不更好?於是,唐玄宗就讓他現場即興賦詩一首,然後

他就寫出了那首著名的《歲暮歸南山》

結果唐玄宗說:明明是你自己不求進取,你都不來參加科舉,請問,我怎麼能用你呢

?於是唐玄宗非常生氣,就讓他自己“歸南山”去了。

這件事被《新唐書》收錄了進去,不過也有學者覺得這事是虛構的,因為《舊唐書》和《孟浩然集序》裡面都沒有提過這件事。但是因為無法完全證偽,目前也只能是存疑。

看了這個故事,倒是讓我想起柳永“

奉旨填詞”的那個傳說

了。相傳,宋詞高手柳永有一次參加科舉失敗,於是填詞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後來他又去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

皇帝看了之後就在他的試卷上批示:且去淺斟低唱吧,還考什麼呢!

這個故事和孟浩然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相似?兩則故事都顯得十分傳奇。

為什麼人們要編造這樣傳奇的故事呢?很明顯,因為孟浩然和柳永的才華,在後世是得到了公認的。而人們無法理解,以他們的才華,在當時為什麼不能出頭。

然而,成名何易?任何事情都還要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假如《唐摭言》的故事是真實的話,那麼我們也能從中窺見一些命運的蹊蹺。

想當年,王維喜歡孟浩然的詩,所以有心要幫助他一把,沒想到“愛他反而害他了”,害得他被唐玄宗嫌棄,終生都不得出頭,然後在五十二歲就病逝了。

但是,過了五百年以後,

大概到了金元這個時期,孟浩然卻突然因為王維畫的那副“孟浩然騎驢圖”,而受到了廣大文人們的關注。

人們先是從王維的畫作,知道了在唐朝時期有這麼一個隱逸的詩人,後來又慢慢去了解到他的一些生平,然後愛上了他的那些詩作。

雖然在宋朝時期,大家都覺得他的詩,思想性有些不足,讓他暫時坐了一下冷板凳,但是到了明清時期,他又火起來了。

不過,在民間對孟浩然詩歌的接受的整個過程來看,除了他本身的才華過人以外,王維的畫也是功不可沒的。不然,他可能還得繼續坐很久的冷板凳。結語

李白很喜歡孟浩然,是因為孟浩然身上有著和李白一樣的氣質。並且孟浩然的想象力也相當豐富,“野曠天低樹”這樣的句子,非得有野外露營的經歷才能寫得出來。

有人說,

晉代以前的詩人也愛寫山水詩,但是他們卻沒有唐代的詩人寫得大氣。

那是因為晉代的詩人處於戰亂之中,

他們很多人只能“宅”在家裡,憑想象力去寫自然山川。

許多人連長江都沒有跨過,也就別說黃河,更別提長城了。眼界淺了,筆下自然也就不那麼給力了。寫出來的山水風景詩,自然就少了氣勢。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前,四海昇平,國家疆域遼闊。詩人只要自己願意,而且包裡有足夠的盤纏,那就可以隨意地遊歷四方,看盡江南煙雨、漠北草原。

特別是像李白這樣的遊俠,他們去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所以他們寫出來的山水風景詩,自然就是大氣磅礴。而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夜晚見到青泥嶺上天空的景象,可謂是絕妙至極。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山高在近,星辰抬手可摘,而天穹因為太近,有一種直向下壓的感覺

,讓他不禁坐在了地上,摸著自己的胸口直嘆氣。

因此,孟浩然《宿建德江》這首詩中的“野曠天低樹”,不止可以解釋成天穹在遠方和地平線的交匯之處,顯得比樹還要低。

或者也可以解釋成——

由於野外空曠,天穹顯得特別巨大,大得有一種向下的壓迫感,彷彿連樹頂都給壓低了,而月亮也透過清清的江水,與詩人靠近。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天空、人和江面,三者就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個極富美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