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霍元甲是怎麼在一個人手中吃了虧的?他為什麼會在一個人手中吃了虧

霍元甲是我國著名的武術家,他大名鼎鼎,曾經多次在與外國人的交鋒當中挫敗外國人的氣焰。但是相傳他這麼一位厲害的武術家,卻曾經在一個人手中吃了虧。這個人就是大清最後一位武狀元,霍元甲連踢幾腳都不能踢動他,所以最好只好向他認輸。

武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戰鬥技巧,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古人特別尚武,尤其愛佩戴刀劍在身,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僅僅在《水滸傳》當中有武松醉打蔣門神這樣的橋段,哪怕是正統的文人士子,同樣對武藝、俠客這些話題充滿了嚮往,比如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就曾經寫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在李白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俠客是拿著像“吳鉤這樣的寶劍,騎著白馬”的形象的。不過到了清朝的時候,俠客的形象大約是要改變的。因為清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禁止人們持有兵器,也禁止多人聚會,如果違背的話都會被官府直接以殘酷的刑罰來處理。當時的武術家沒了辦法,只好把以前舞動器械的武術變成了舞動拳頭的武術。

到了後來,拳術等往往成了武術的主流套路,不管是江湖俠客還是朝廷的武狀元,大家都習慣於用拳頭來爭強鬥狠,除非得了特許可以使用兵器。這種拳術清朝末年發展到了頂峰,當時的許多武術家都熱衷於以拳頭在擂臺上打倒外國人來宣揚中國的國威——其實這已經是一種比較卑微的挽尊了。我們要打,就應該在戰場上打敗他們!

可是民間的武術家是沒有辦法的,從1840年開始,有著“沒有昏君”之稱的清朝就開始在戰場上屢戰屢敗了。其實也不是從這時候起,康熙打沙俄的時候就花了數萬人打人家幾百人打了幾年,還是因為敵人彈盡糧絕才投降的;乾隆打緬甸更加丟人,仗還沒打,自己在路上就因為各種原因死了一半以上,最後還是因為緬甸內亂才沒有讓“鴉片戰爭”提前。

這種情況下,中國武術家們只能用自己的拳頭把國家在戰場上丟的臉從擂臺上掙回來,雖然這種方式很卑微,但是它卻體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比如最為著名的霍元甲,出生於1868年,他的家族祖上就是練習“迷蹤拳”的,所以他學武有著比較好的底子。他武藝高強,喜歡行俠仗義,在民間擁有很高的名氣。

1901年,割佔了清朝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沙俄來了個叫做斯其凡洛夫的大力士,他宣稱要“打遍中國無敵手,讓東亞病夫們見識見識,開開眼界”。霍元甲雖然不是什麼官方人物,但是卻有著強烈的民族尊嚴,他聽到“東亞病夫”這幾個字就兩眼冒火,隨即與俄國大力士比武,結果俄國大力士不戰而降——因為他了解到了霍元甲的名氣,被嚇到了。

1909年的時候,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英國又來了一個大力士,同樣是譏諷中國人是東亞病夫,並且在上海大擺擂臺,公開侮辱中國人。在當時的革命黨人陳其美的幫助下,霍元甲來到了上海,向英國大力士奧彼音挑戰。他要求霍元甲不能使用指戳、足勾等傳統技法,約定日期與霍元甲打,結果卻逾期不至,逃回英國。

這兩次沒打成,但在1910年的時候,終於打成了。甲午戰爭的時候割佔了中國大量領土的日本人覺得這個中國“東亞病夫”這麼厲害很不服氣,於是派出許多日本的十幾名高手來挑戰霍元甲。霍元甲讓自己的徒弟劉振聲上臺,一連打敗對方5人。日方領隊非常羞怒,於是親自上場挑戰霍元甲,被霍元甲虛晃一招騙出破綻,用肘部擊斷了日本人的手骨,日本人只好認輸。

不過如此武藝超群的霍元甲卻相傳輸給了一個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張三甲出生於1876年,還比霍元甲年前8歲。不同於霍元甲在江湖上行俠仗義,揚我國威,張三甲選擇了一條考取清朝武狀元的路。21歲的時候,清寒的張三甲考中了鄉試,並且準備去參加會試。

會試期間,他的衣著最為寒酸,又沒有給達官貴人送禮,所以大家都不看好他。不過他在會試時的表現卻極為突出,將180斤的大刀舞得虎虎生威,而且來回跳躍身輕如燕。光緒看了十分的滿意,欽點他為當年的武狀元,並且特許他能夠在京師誇官3日。相傳他出名後霍元甲也曾經來找他比試,但是卻因為連踢了張三甲幾腳都紋絲不動而不了了之,感嘆到:

“英雄出少年”

不過考取清朝功名這條路卻註定了他這一生難以出頭了,清朝這時候既不能掙取民心,也不能夠勇敢的對外戰鬥,只有貪腐和欺壓百姓才在官場裡有“前途”。因此大家都很熟悉沒有功名的霍元甲,卻一點兒都不知道這個堂堂的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