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15歲首戰斬殺敵首領父子,20歲封太子的卻為何兩次主動讓出皇位!

代善在大哥褚英被處死後,他成了努爾哈赤的長子,一度被父親立為皇儲。題幹所說兩次主動讓皇位,一次是在努爾哈赤駕崩後,主動推舉皇太極繼位;另一次是皇太極駕崩後,又由他出面主持大局,促成了福臨繼位的結果。這兩次皇位更迭,代善確實有機會自己上位,那麼他為何那麼高風亮節,主動讓位呢?皇太極與多爾袞之爭,代善投票皇太極關於皇太極繼位之謎,歷史爭議頗多。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雖沒有遺詔,他確實意屬多爾袞,皇太極勾結四大貝勒,逼死多爾袞的生母,奪了皇位。

另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沒有明確意向,皇太極繼位就是由四大貝勒權衡商議的結果。我個人認為,努爾哈赤意屬多爾袞之說站不住腳(我曾經有文專門談過這個問題,不再細說)。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有指定接班人,如果要指定,接班人只能在四大貝勒中產生,多爾袞毫無可能性。四大貝勒各有勢力,相互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傾向性,都各有野心。不過,阿敏作為努爾哈赤的侄子,獲得擁護的可能性很小;莽古爾泰因為殺母事件,被努爾哈赤和大臣們看不起,也等於淘汰出局。真正對皇太極形成威脅的只有代善。代善原本就是皇儲,有人認為代善被廢黜太子之位,是因為跟多爾袞的生母產生緋聞。其實站不住腳,如此不著邊際的說法,努爾哈赤不至於相信。

代善被廢黜太子之位,我認為一是由於他虐待前妻生的兒子,被同病相憐的努爾哈赤所痛恨。二是代善雖有戰功,但並不善於理政,不是汗位的理想人選。既然努爾哈赤並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理論上代善也是有機會的。不過,代善聽從了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廉的建議,帶頭表態擁立皇太極。代善表態後,實力較小阿敏和莽古爾泰,在自身無望的情況下,只能贊同代善的提案。多爾袞與豪格之爭,代善巧妙隱身如果說皇太極與多爾袞之爭,其實就不存在,是後人自尋煩惱鬧出來的公案,那麼多爾袞與豪格之爭,卻是實實在在的故事。在多爾袞與豪格幾乎刀兵相向之際,由代善主持召開了新皇推選會議。會上,代善明確表態支援豪格,濟爾哈朗也更偏向於支援豪格。

多爾袞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當然站在多爾袞一邊。關鍵時候皇太極親掌的兩黃旗表態:如果繼位的不是皇子,他們就兵變!等於向多爾袞下了戰書!兩派爭執不下的時候,多鐸見多爾袞難立,就提出立代善。代善以年老不勝任為由拒絕了,並以歲數大了,不想參與此事為由提前退席。代善提前退席,讓推舉會出現微妙的變化。其實,在朝中論資歷和實力,無人可出其右,他在關鍵時刻退席,等於在鼓勵兩黃旗,如果我的建議不被接受,你們想動手就動手吧!離開了壓得住陣腳的代善,稍不留神,大堂之上可能就是一片血光。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知道事不可為了,又不甘心敗在豪格手下,就跑出了替補方案——立皇九子福臨。

他的這個提案,得到了代善的認可,一場危局得以化解。代善的機會與風險從以上分析可知,兩次代善都有機會上位。尤其是第一次,代善家族幾乎掌控了半數兵力,擁有絕對的機會,如果他想自立,皇太極還真不是他的對手。那麼,嶽託和薩哈廉為何勸父親讓位,擁立皇太極呢?代善又為什麼接受了呢?原因不在代善有沒有能力即位,而在於有沒有能治國,能不能擺得平虎視眈眈的各大貝勒們。嶽託和薩哈廉認為,以父親的實力,他想即位,沒人能攔得住。

關鍵是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不是省油的燈,四大貝勒之外,還有個和碩貝勒共和執政的體制,這都是努爾哈赤生前定下的。以代善的政治才能,他根本駕馭不了如此複雜的局面。如果自己坐在臺上,面對心懷異志的兄弟子侄,豈不是坐在火山口上?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當皇帝,當一個能左右局勢的王爺,還樂得逍遙自在。多爾袞與豪格之爭時,代善雖然沒了絕對的優勢,但他以及他的家族,依然掌控了三旗,他的個人資歷依然是最強的。如果在鶴蚌相爭之際,做個漁翁,未嘗不能上位。

事實上,會上也提出了由代善即位的方案。那麼這一次代善又為何放棄了呢?其實,滿清皇族此時政治鬥爭,比上一次還要複雜。上一次是四大貝勒之間的四方角力,這一次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相互之間的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比如兩黃旗,以鰲拜和索尼為主的將領,大多數傾向於豪格,也有部分支援多爾袞。再比如濟爾哈朗,態度也不夠堅決。總之,這一次的皇位之爭,不到塵埃落定,誰也猜不透對方的真正心思,變數太大,內部發生火併的可能性極大。

代善當時已經六十多了,到了晚年,他不能洞察政治玄機嗎?事實上,多鐸建議立代善,多少有點動機不純,有想將局勢搞混的嫌疑。代善不會上他的當,他中途退席,既是自保,也是對多爾袞的無聲威脅!年輕時候,都不敢挑戰皇位,晚年了,再去蹚渾水,代善沒那麼傻!明智之舉由此可見,所謂代善的兩次機會,確實不假,不過也伴隨很大的政治風險。假如代善光看到利益,看不到危機,盲目介入,第一次他的結果恐怕就是一個半途而廢的昏君,被人搞駕崩了一點也不意外;第二次可能會更慘,不等上位恐怕就替別人當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