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掩蓋30年的慘劇,蘇聯導彈失事爆炸,160名科學家瞬間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兩國先後成為世界上公認的超級大國,它們為了謀求世界霸權,從50年代開始,蘇美走上軍備競賽的道路。先後研製成功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核武器。但在50年代後期,美國開始超過了蘇聯。1962年,美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近300枚,而蘇聯僅有75枚。

美國軍備擴張的速度刺激到了蘇聯,蘇聯猛起直追,除了全力以赴加緊研製和生產核武器之外,還大力研製導彈。

因為在導彈數量上已經落後美國,所以蘇聯想,既然拼數量不行,那就拼威力,蘇聯決定研製洲際導彈。

按照當時大部分工程師認同的觀點,當一枚彈道導彈的射程超過 5500千米的時候,就可被稱作洲際彈道導彈。1954年由蘇聯第一設計局負責開始研製洲際導彈R-7,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洲際彈道導彈,1957年8月21日成功試射。它在全球航天史、軍事史上具有無可比擬的意義,由R一7洲際彈道導彈改造而來的人類第一枚運載火箭 ,將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 由此 ,太空競賽正式拉開帷幕 ,人類進入了航天時代 。

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第一枚運載 火箭、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 把第一個動物送入繞地軌道,讓第一顆 超過1噸重的衛星在太空工作,人類第一個月球探測器,世界上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都是 R-7完成的,從R-7火箭身上,蘇聯可以說衍生出了龐大的火箭家族,包括衛星號、東方號、聯盟號和閃電號。

雖然作為運載火箭很棒,由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R-7雖然擁有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的榮譽,但實際上沒有使用價值;R-7使用不可貯存的低溫推進劑(液氧),必須在發射前才能加註,又因為體積巨大隻能用發射架從地面發射,導致導彈的反應速度和生存能力極低。

所以蘇聯一直想要研製一款真正實戰化的洲際導彈,在軍備競賽中可以趕超美國,R-16導彈專案就此上馬。

R-16採用了可貯存的液體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使用這種推進劑組合的導彈可以在加註後持續部署,從而實現了隨時可發射的狀態(但加註狀態只能維持30天,因當時尚未解決推進劑對貯箱的劇烈腐蝕作用)。同時,與結構複雜、體積龐大的R-7不同,R-16的設計更為緊湊,可以實現地下井部署,從而大大提升了導彈的生存能力。

可是R-16的研製時間太短了,赫魯曉夫又想趕快研製一種可以真正投入實戰使用的洲際導彈以對美國構成威懾。隱患就在這個時候埋下了。

1960年,赫魯曉夫在給涅傑林元帥下達任務的時候說:“當我赴美國談判,我的腳踏上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時,你要給我放一枚導彈,嚇唬嚇唬美國人。”

為此,R-16導彈並沒有進行充足的安全測試,就直接進行了試射。在10月23日,赫魯曉夫已經到達了美國,當天,已經用大吊車將它直立在發射場地,10月23日下午導彈開始加註燃料和壓縮氣體,發射時間則定在了當地時間 23 日19 時。

傍晚時分,導彈發射準備進入決定性時刻。18 時 30 分傳來了第一個危險訊號:在進行與一級發動機氧化劑和燃料管路內的高溫隔膜爆毀有關的例行檢查時出現了意外情況。 系統無法對高溫隔膜起爆情況進行客觀監控。在後來的再次排查中,技術人員發現,一個機組的氣體發生器關斷活門引爆管也有問題。

為了儘快實現發射,涅傑林打算鋌而走險,儘快搶修R-16導彈,趕在10月24日發射。由於是液體燃料火箭,其發動機只能在導彈起豎24小時內點火,畢竟液體燃料具有高度腐蝕性,一旦超出了期限,那麼就容易發生事故,涅傑林想要在這個時間差內完成火箭維修。

為此,大批工程師和科學家來到了發射臺上,技術人員進行了現場搶修,當時技術人員提出,應該要把燃料罐排空,再檢查故障,但是涅傑林認為這樣耽誤時間,拒絕了這個提議。涅傑林可能沒有想到,這個違規決定直接讓他去了天堂。

技術人員只能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維修工作,10 月 24 日一大早,專家們便開始排除前一天發現的故障。 更換一級發動機裝置上耗損的引爆管是最複雜,這可以說是最危險的作業。

就在導彈預定發射時間前30分鐘,10月24日18點45分,工作人員還在搶修一具配電器。突然,導彈的第二節引擎不知何故竟被點燃,發動機噴出的火苗燒穿發動機底部, 損壞了氧化劑箱,?接著又損壞了一級發動機燃料箱,進而破壞了導彈的整個結構,結果在二級發動機旁連線並引起總計?120 多噸燃料組分強烈的爆炸狀燃燒。?與此同時,固體燃料發動機一臺接一臺起動,油箱增壓系統空氣瓶發生爆炸。

當時發射塔上160名科學家,他們全部被大火吞沒,瞬間氣化,就連蘇聯導彈部隊司令員涅傑林元帥也當場遇難。

這次爆炸事故對蘇聯打擊非常大,隕落的160人全部都是蘇聯高階火箭專家和高階工程師,他們的遇難,直接影響了後續蘇聯的軍備研發和航天研發,因為大量資深火箭科學家的損失,蘇聯在後續火箭研發中更是多次失敗,多次爆炸,甚至登月的超級火箭N1也在4次大爆炸後最終慘淡收場!

幸好,還有一位火箭設計員楊格爾因要吸菸離開發射臺,倖免於難。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R-16導彈開發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最終在1963年列裝部隊。

為了掩蓋失敗,蘇聯各媒體於1960年10月26日發表訊息稱涅傑林元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直到30年以後,1990年,這起慘劇才被公佈。

科研是要一絲不苟的,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定,尊重客觀規律,同時重視每一個細節,心存僥倖之人把反常看作正常,把偶然當作必然,無視本質、違背規律,就想投機取巧。僥倖就是不幸的開始。蘇聯為了完成自己的個人野心,不顧科學規律,最終釀成了這起慘劇,我們應該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