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何形容妙齡少女,古人說成“豆蔻”,只因兩者太相似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語言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在古代,人們說話措辭都非常文雅優美,詩詞文章無需贅言,即便男女的年齡,也有十分別致的詞語來代替,比如我們熟知的花甲之年是指60歲的老人。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寫道:“黃髮垂髫,怡然自得。”黃髮、垂髫分別就是指老人孩子,對於女子,古人也有許多美好的詞語來形容。總角、垂髫都是兒童時期,男女都可如此稱呼,但是到了十三、四歲的時候,稱呼就有分別了,女孩子稱之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稱之為“及笄”。

古代文人詩詞歌賦中都喜歡用花兒來比喻,或者襯托美人傾國傾城的容顏,比如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還有李白描寫楊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而豆蔻也是一種花。

在唐朝,有許多風流詩人,交遊天下,四方留情,“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詩人杜牧,曾經在風月揚州有過許多才子美人的佳話,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子,杜牧十分喜愛,臨走還寫了兩首十分優美的七絕,其中一首就用的“豆蔻”形容了這位女子的年紀:

《贈別》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就是形容那個喜愛的女子,身姿曼妙,舉止優美,十三、四的年紀,帶著一股青春的氣息,就像春天二月份枝頭的豆蔻一般。煙花三月、春風十里,揚州路許多美人出來踏春遊玩,但是一卷起珠簾,這位少女一露面,揚州路上所有的春光美人全都黯然失色。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杜牧將二月初的豆蔻,形容這位十三歲的紅顏知己。古人塑造專有名詞時,都會有依據,例如六十歲花甲是因為60年一甲子,七十歲古稀,意思就是取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是,用豆蔻形容十三、四的女子是根據什麼呢?

豆蔻有紅豆蔻、白蔻之分,芳香又辛辣,非常像年輕女子活潑又美麗的樣子,而且二月的豆蔻,含而不放,開而不盛,花色淡雅,美而不豔;香氣清新,醇而不膩,正是十三、四少女獨有的姿態,比喻十分恰當,令人遐想無限。

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是以豆蔻之形狀來比喻少女,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的描寫:“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都是以事物的外形特點來形容女子,而此處的豆蔻也是如此。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這裡豆蔻就應該是肉豆蔻。

花是人間最為美麗的事物,女子也是如此,古人愛風花雪月之事,因此總將花兒比作女子,不管是從性格、姿態還是形態,含苞待放的豆蔻都暗含十三、四少女獨有的神態姿容,故而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妙齡少女真可謂妙趣橫生,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