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名劍之殤:國寶吳王光劍剛出土時寒芒逼人,幾分鐘後就斷成了六截

1972年初夏的某一天,在皖南的南陵縣一個叫呂山村的村子裡,幾位村民在村子後山挖土,準備用來平整打穀場。其中一位村民在挖土時,一鐵鍬下去挖出了一把青銅劍。這把青銅劍剛出土時寒芒逼人,劍身還泛著寒光,一望便知是不可多得的寶物。當時的人大多缺乏文物保護的意識,見到寶物出土幾個村民相互爭奪起來。結果剛剛出土沒幾分鐘的絕世寶劍,就在爭鬥中被折成了六段。

一眾村民看到寶劍已經損毀,認為沒有什麼價值了,也就不再爭搶了。萬幸的是,寶劍雖然被毀壞但是並沒有被村民丟棄,一分為六的寶劍殘片被其中兩位村民帶回家中收藏了起來。到了1978年,有幾位浙江一帶的商販來到呂山村收古董,當年收藏了寶劍殘片的其中一位村民,把手中的三塊殘片賣給了浙江商販。

因為當年寶劍出土的時候引起的轟動不小,村民們為此還打了一架,所以村子裡的人大多都知道此事,也都心知肚明這寶劍肯定是了不起的寶物。所以,寶劍殘片被外地人收走的訊息很快就傳開了,沒多久縣裡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也得知了此事。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文物保護意識當然不是這些村民們能比的,工作人員連夜去追收購寶劍殘片的商販,最後終於及時的把寶劍殘片給追了回來。

寶劍殘片被追回之後,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對殘存的劍身進行了檢查,在上面發現了幾個篆書金字。因為寶劍的殘片只有三段,所以這些篆書也是殘缺不全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此劍的真正來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劍身能夠刻有篆書,那麼此劍肯定也是大有來頭。雖然寶劍只剩下三塊殘片,但是工作人員依舊小心翼翼的保管起來。

古人常說,冥冥中自有天意。誰也沒想到已經斷成三截還缺失了一部分的寶劍,竟然還有重放光芒的一天。

在1984年,縣文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去鄉下宣傳文物保護知識,來到了一個叫金坑村的村子。當地的村民在聽了工作人員的宣傳後,也深刻明白了保護文物的意義。於是,有一位村民就把工作人員帶到家中,獻出了自己收藏了12年的三塊殘劍碎片。

透過詢問村民得知,原來這個金坑村就在當年發現寶劍的呂山村的隔壁。工作人員意識到,這三塊寶劍殘片極有可能就是那把未知寶劍遺失的部分。於是工作人員立刻停止了接下來的行程,攜帶著剛尋獲的寶劍碎片回到了縣城。在經過精心對比之後,六片寶劍殘片完全吻合,拼成了一把完整的寶劍,劍身上還刻著“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戊人”十二個字。

透過劍身所刻的銘文,工作人員推斷出這把劍是春秋時期吳王光的佩劍,乃是名副其實的國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此劍出土時就已損毀,後來也沒有得到合適的養護,導致復原後的吳光劍的品相大為降低,最後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吳王光劍現今有兩把存世,還有一把藏於安徽博物院。

吳王光劍雖然只被評為二級文物,實際上它卻是一件不輸于越王勾踐劍的絕世名劍,是名副其實的國寶級文物。只是吳王光劍的經歷比較坎坷,在出土以後遭到了巨大破壞,使得名劍蒙塵。可能有人要問,這吳王光是何許人也?所用的佩劍居然膽敢和越王勾踐相提並論?

吳王光,本名姬光,如果不是對春秋歷史瞭解很深的人,對這兩個名字可能都覺得陌生。不過,吳王光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闔閭。沒錯,吳王光就是那位春秋時期非常著名的吳王闔閭。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他就是吳王夫差的父親,吳越兩國後來的恩恩怨怨皆是因他而起。所以,吳王光劍也可以稱為吳王闔閭劍。

吳王闔閭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和手下大將孫武、伍子胥一同滅了楚國。楚臣申包胥在秦國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才求的秦國援軍助楚復國。後來吳王闔閭在跟越國的交戰中,被越國名將靈姑浮砍掉腳趾頭傷重而亡。由此才引出了夫差破越,勾踐滅吳這一段恩怨糾葛。

東漢時期的趙曄在《吳越春秋》中評價闔閭“始任賢使能,施恩行惠,以仁義聞於諸侯”。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君王,吳王闔閭嗜劍如狂,死後被葬入劍池,繼位的吳王夫差以魚腸寶劍給父親陪葬。作為吳王闔閭生前所用之劍,吳王光劍當然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寶。令人遺憾的是,吳王光劍剛出土時寒芒逼人,幾分鐘後就因為村民爭搶斷成了六截。雖然經過專家努力修復,可是再也不復當年風姿。名劍之殤,真叫人心痛。所以,還是要努力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共同保護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