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嫦娥回家了,長征八號上天了,可中國還有一些痛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成功地將五顆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八號火箭起飛質量約356噸,在700千米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它的研發成功填補了我國在太陽同步軌道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

而在5天之前,嫦娥五號月球返回器平安返回地球,並帶回1731克月球土壤。嫦娥五號的登月及安全返回標誌著我國的航天技術已經邁入世界強國之列,也預示著更加激動人心的載人登月計劃會很快到來。

振奮之餘很多人還不知道,長征八號及嫦娥工程是屬於國家在2006年設立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這一重大科技專項。2006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公開了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的13個,即將結束了2020年是專案實施的最後一年。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算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而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專項卻未必能夠給出讓人滿意的答卷,有的甚至還讓人倍感心痛。

比如\“核心電子器件、高階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專項\”(簡稱\“核高基專項\”)的目標是:

在晶片、軟體和電子器件領域,追趕國際技術和產業的迅速發展。透過持續創新,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研發一批戰略核心產品。透過核高基重大專項的實施,到2020年,我國在高階通用晶片、基礎軟體和核心電子器件領域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研發與創新體系,並在全球電子資訊科技與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資訊科技創新與發展環境得到大幅最佳化,擁有一支國際化的、高層次的人才隊伍,形成比較完善的自主創新體系,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出重大貢獻。

現實卻是我們目前用的晶片嚴重受制於人,進口晶片被受到限制,我們自己也製造不出高階晶片。沒有國外的晶片就難以製造出高階的電子產品,中國的企業被國外扼住了喉嚨,這是國之痛。

還有一個不亞於晶片之痛的痛,那就是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轉基因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2006年就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的培育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是因為高層看到了轉基因技術擁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在之後的一號檔案中也多次提到轉基因技術,要努力使中國成為轉基因技術的領導者、佔領轉基因技術的制高點等。從這裡可以看得出高層的高瞻遠矚。專項計劃中本要獲得一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價值的轉基因產品,提高轉基因生物研究及產業化整體水平。

然而現實卻非常令人心痛。近些年來國內有著瘋狂的反轉基因浪潮,本是造福人類的轉基因技術被一些人惡意描繪得跟魔鬼似的,公眾談轉基因色變,相關領域的一些科學家被人罵作賣國賊。中國的轉基因技術本並不落後於世界,可近些年來從業者數量整體下滑,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種植也是一推再推。2020年即將結束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專項交出的不是像嫦娥五號那樣令人振奮的成果,而是心痛、無奈。

看到了火箭升空,看到了嫦娥回家,我們可以為之自豪一下。自豪之餘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很多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