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探訪延安安塞“三絕”:感受黃土地上的原生態藝術魅力

安塞剪紙作品。黨田野攝

中新網陝西延安5月21日電 (黨田野)僅用一把剪刀,孫殿珍便能在普普通通的紙張上,修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在剪紙藝術家們一雙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點化”下,藉著文化交流的“東風”,曾經“紮根”黃土地上的安塞剪紙,如今也被更多人瞭解與親近。

近日,“百年輝煌看陝西”2021兩岸媒體採訪團來到了陝西延安,對當地原生態藝術進行探訪。在延安市安塞文化藝術館裡,孫殿珍等當地剪紙藝術家展示了安塞剪紙技藝。剪刀在手中上下翻飛,不多時,十二生肖便躍然紙上。

遊客觀看安塞民間繪畫作品。黨田野 攝

延安市安塞區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先後被命名為“腰鼓之鄉”“剪紙之鄉”“民間繪畫之鄉”“民歌之鄉”和“中國曲藝之鄉”。在安塞文化藝術館,設有民間剪紙藝術、民間繪畫、安塞民歌、安塞腰鼓等多個展區。

記者瞭解到,安塞剪紙是流行於當地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多為家庭成員、鄰里間口傳心授。安塞剪紙受新石器時代彩陶、漢代畫像磚、唐宋雕塑繪畫的影響,形式多樣、風格淳厚,被譽為“地上活化石”。

安塞剪紙藝術家孫殿珍正在創作。黨田野 攝

生長於安塞的孫殿珍,研習剪紙已有數十年時間。“小時候看村裡的大媽大嬸一起剪紙,當時我就覺得很好看,自己就想嘗試下,這一剪就剪到現在,不少外國人都看過我的作品。”孫殿珍稱,手裡的這把“金剪刀”不僅改善了她生活,更讓她走出了黃土地,開闊了眼界。

安塞腰鼓是陝北黃土高原的文化象徵之一,與剪紙、民間繪畫合稱“安塞三絕”。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共同表演,身穿白帽紅綢的鼓手在激揚的黃土中跳躍,腰間的鼓聲與奔放的腳步聲互相交融,氣勢磅礴,展示出當地民眾樸素而豪放的性格。1996年,安塞區被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馮家營村的廣場上,劉子祥所在的安塞腰鼓隊開始了全天的第二場表演。鼓槌剛落、鼓聲響起,頓時吸引了在場觀眾的目光。

安塞民間繪畫作品。黨田野 攝

“打腰鼓很簡單,但打好卻很難,不光需要體力和反覆訓練,更要保持對它的敬畏。”劉子祥告訴記者,打腰鼓的時候,要心無雜念,只有享受表演的純粹,才能將西北人的熱情奔放展現出來。

從兒時的耳濡目染到如今,40多歲的劉子祥對安塞腰鼓有著自己的理解。對他而言,打腰鼓不僅是一個人或者一輩子的事情,需要吸收更多“新鮮血液”。為此,劉子祥在工作之餘,與當地幾位鼓手一起開了免費培訓班,定期教當地的孩子們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表演。張一辰 攝

“現在延安生態越來越好,那種在漫天黃土裡表演的震撼場景將來也許會消失。但無論怎麼變,曾經頑強、奔放的精神不能丟。”劉子祥說。

在剪紙藝術家孫殿珍的工作臺上,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各種花鳥魚蟲剪紙作品,汽車、家用電器、高科技產品等形象也逐漸豐富了起來。在孫殿珍看來,生活場景、藝術題材的改變,並不會使黃土文化變質,反而會使其包羅永珍,生機勃勃。(完)